王 艷
(廣州市天河區前進小學 廣東廣州 510630)
核心素養的提出,引導學生實現了從追求分數轉向個人品格、個人能力的轉移。從而,學生更好地掌握了適應社會的能力。近年來,教育部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越來越重視,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適應社會的能力。語文閱讀教育是小學語文學科教育部分的重點,閱讀教學在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1]。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及時發現問題,并探索出新的解決方案和解決策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為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閱讀能使學生有效地獲取知識,在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中,語文閱讀課大多以書本形式呈現,這種教學形式容易導致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從而失去對課堂的興趣。因此,在現在的教育體制要求下,教師應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符合課堂的情景,結合課本內容,為學生展示一些相關圖片和視頻,用相關的音樂對情景進行氛圍渲染,增強學生的感受[2]。同時,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搜索資料,逐漸加入一些能夠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元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性格特征進行資料收集。這樣,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既能掌握知識又能提高與主題的感情共鳴,讓學生身臨其境,對本堂課有更深的興趣,也更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學習《烏鴉喝水》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制作一段短視頻,內容可以講述烏鴉把石頭放進杯子里,從而喝到了水,突出重點。教師打破傳統的教學課堂,不只在課上講述給學生聽,運用多媒體在課上給學生播放烏鴉喝水的視頻,更加生動形象,創設課堂情景,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烏鴉是如何喝到水的,激發學生對課堂的濃厚興趣,也能幫助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內容,既能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也能緩解學生的壓力,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師生互動教學是高效的教學方式,師生互動不僅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感情關系,還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于學生進行自主性的學習和探究,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閱讀教學中,師生合作可以避免普通教學中的枯燥無趣,帶給學生新鮮感,在交流過程中,有利于學生全面地對感情和人物性格進行掌握和拿捏。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互動環節,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能夠掌握知識,師生共同進步。
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的單元活動中,有自由朗讀這一任務,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一起進行活動,教師可以先尋找一些簡單的朗誦課目,比如《感恩的心》,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要求進行背景音樂的選取,以此渲染氣氛,以便于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情感,進行有感情的朗誦,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適當地參與進去,與學生一起進行朗誦,然后進行點評和表揚,對問題及時指正,實現師生的共同進步。
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不應該一味地在乎學生分數,這樣會導致學生只為了成績而學習,從而降低學習興趣,讓學生備受壓力,身心疲憊。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進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習慣又源于學生的興趣,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可以使學生受益終身,好的學習習慣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對語文知識感興趣,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找一些相應的語文閱讀書籍,再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喜好特點,再將書籍分類。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操作,將這些書籍的分類用照片和視頻等形式展示出來,制作一個簡介,讓學生很直觀地對這些書目進行分類,看什么書就按照分類一步一步地尋找,引導學生形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條理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應該落實在教師教學中的每一堂課,甚至每一個細小的點,只有學生具備了語文核心素養,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及時發現暴露的問題,及時改正,調整教學策略,這樣才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高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而使學生發展成全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