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毓,楊 茜,吳 磊,黃河浪
(江西省預防醫學重點實驗室/南昌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6)
自21世紀以來,中國的老齡化現狀日趨嚴峻,隨之而來的一系列慢性病、殘疾、失能等問題,為人民、家庭乃至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壓力和生活負擔。然而,隨著國民經濟收入的增長和人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各種不同類型的抗衰老措施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國內外此類研究亦層出不窮。基于現狀,筆者希望就目前日常生活中可及的飲食、生活行為方式、藥物等影響衰老的因素與抗衰老的關系做一綜述,為探索或構建更為科學、全面、可行的抗衰老方案提供參考。
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速,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報告》公布:目前我國≥60歲人口已達2.49億,占總人口的17.90%,其中≥65歲者達1.65億人,約占11.9%[1]。預計到本世紀中葉,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將提升至總人口的1/4以上,超過4億人。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與衰老相關的疾病負擔也越來越重,根據計量經濟學模式計算,65~歲年齡組、75~歲組及≥85歲組的醫療費用分別是≤65歲組的2倍、4倍和8倍[2]。《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提示,我國目前65~74歲者失能人數為2064.7萬,失能率為18.3%[3],并表現出隨年齡增長而快速上升的趨勢。“衰老”作為諸多慢性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或病因的共識正在增強[4,5],可以說,人們從來也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衰老問題。
衰老的實質是大多數生物在年齡和生物學等方面出現的復雜而不可逆的衰退過程,已有許多學者從人體衰老的生理-心理-社會三個維度入手全面評價衰老[6],但生理層面的改變是最能反映人體衰老的重要標志。如就人類而言,衰老可表現為皮膚皺褶、頭發花白、行動遲緩、多種臟器退行性變化等。單個或某組細胞的衰老往往易引發機體的衰老,造成年齡相關的疾病,如一型細胞復制性衰老及相關疾病有高血壓、腫瘤、特發性肺纖維化、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等;二型非復制性細胞衰老及相關疾病有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病(AD)和糖尿病等[7]。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機體的代謝或功能容易發生改變。其一,機體物質儲備不斷減少,表現出ATP生成的減少、負氮平衡、糖原儲存減少等現象,其二,機體對內環境的調控能力下降,表現出皮膚松弛、肌肉減少、毛發生成減少、視力下降、免疫力下降、疾病易感性增加等現象。衰老的機體往往伴有患有老年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腫瘤、黃斑變性、圍絕經期綜合征、AD及白內障等等,且許多老年人存在共病的現象,即同時患有2種或以上的慢性疾病。盡管衰老并不被認為是一種疾病,但它卻促進了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如何采取合適的手段抗/緩衰老則顯得尤為重要。
3.1飲食類型與抗衰老:民以食為天,健康可以吃出來,疾病也可以吃出來,也就是說包括衰老在內的健康問題,頭等大事是離不開飲食的。關于飲食類型,從醫學、食品及營養學知識方面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肉及肉制品(如白肉類,紅肉類等);二是維生素類(如深色葉菜、薯芋、杏等);三是多酚類(如葡萄、蘋果、茶葉等);四是類黃酮類(如銀杏葉、甘草、大豆等);五是花色素和花色素苷類(如黑大米、草莓、紫番薯等);六是香辛類(如丁香、薄荷、胡椒等);七是中草藥類(如紅參、當歸、生地等)。另外,Farsijani S等[8]通過為期3年的隊列研究發現,在老年人每日蛋白質攝入總量不超過30g的條件下,攝入的蛋白質占比越高,肌肉力量得分越高,越能延緩衰老。吳婷玉等[9]發現,葡萄中的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ACs)有抗氧化性,能顯著改變結腸癌細胞的形態,使其增值能力下降,加速凋亡,從而發揮抗腫瘤的能力,促進健康老齡化。
3.2生活行為方式與抗衰老:對健康和衰老而言,一個人的生活行為與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不良的生活行為導致的健康問題比比皆是,同樣該問題與衰老關系也是密切的。生活行為方式抗衰老是長期的、動態效應過程,現如今較為流行的抗衰老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有:半飽和飲食(限制熱量)、適量飲水、規律運動、愉悅心情、融入社會、目標感、奉獻精神等。這些方面的報道甚多。凌浩等[10]就熱量限制與心血管老化的關系進行了闡述,認為熱量限制可以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對心血管老化防治有著積極的影響;洪波[11]等研究發現,老年期睡眠減少是認知功能損害的主要危險因素,提示睡眠不足容易促進衰老;又如毋洪飛[12]等在焦作市調查,發現長期戶外爬山的老年人心肺功能顯著高于市區老年人,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市區老人6個月的干預試驗,發現其各方面功能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證明了耐力運動對抗衰老的重要性。
3.3保健品與抗衰老:隨著近年來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識不斷加強,有相當一部分人群選擇服用藥品或保健食品等來延緩衰老,據中國產業信息統計,中國保健食品行業從2005年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行業市場規模增長突飛猛進,從不足400億元增長到2000億元,市場看好。關于抗衰老的藥品與保健食品成分,包括中藥在內的抗氧化劑、營養素類、免疫制劑、抗衰老激素、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等不下千種。目前主流的抗衰老相關藥物(成分)有:一是天然抗衰老藥物(如丹皮酚、雷帕霉素、黃芪多糖等);二是合成抗衰老藥物(如二甲雙胍、白藜蘆醇類似物、輔酶Q10等);三是其他抗衰老藥物(如維生素E、三烯生育酚、槲黃素等)。其作用機制研究層出不窮,如輔酶Q10,很多學者認為其對氧化應激反應的抑制是通過抑制蛋白氧化損傷、清除游離自由基而實現的,進而達到抗衰老的目的[13]。又如韓國KimEN等[14]闡明白藜蘆醇對衰老小鼠的腎功能、蛋白尿、組織學變化和炎癥均具有改善作用,其可通過激活Nrf2和SIRT1信號傳導來預防炎癥和氧化應激。但是值得提出的是,由于保健食品市場的走紅,使得該領域越來越多虛假宣傳、質量良莠不齊的所謂“保健品”充斥市場,給人們帶來了恐慌甚至是危害。
無論是在飲食類型、生活方式與行為、還是藥物與保健品方面,關于抗/緩衰老的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一些肯定,受到了人們的重視[15],但多停留在局部且樣本有限的探索,其效果的真實性和代表性尚不夠明確,此為其一。衰老的變化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現象,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如何對這些因素進行有效的篩選和確定,目前沒有提出公認的方法,此為其二。人們對抗/緩衰老方案的了解僅存在于生活中的單項或幾項具體措施上,而如何從大眾實際生活中凝練出抗/緩衰老的多元方案,目前尚無報道,此為其三。若能借助流行病學和大數據的力量,解決上述問題,幫助居民獲得中老年人多元抗/緩衰老的理想方案,將對延緩衰老、預防慢性病甚至“健康中國行動”的實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