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生
據《毛澤東文集第八卷》記載,1970年12月18日,毛澤東在北京會見了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埃德加·斯諾在20世紀30年代期間長期在中國生活,與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關系很親密)。毛澤東當時和斯諾說:“我是不喜歡民主黨的,我比較喜歡共和黨。我歡迎尼克松上臺。為什么呢?他的欺騙性也有,但比較地少一點,你信不信?他跟你來硬的多,來軟的也有。”
毛澤東的這番話表達了他對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不同的態度,但也可以用來概括當下中國對于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不同態度。中國一般更愿意投資和美國共和黨的關系,中國熱情接待的退休的美國總統、國務卿基本都是共和黨人,比如布什家族、基辛格等。維系和這些“老朋友”的關系當然沒有錯,這些人都與中國有著長期且密切的交往,可以作為中美官方交流互信的一個紐帶。但是,在我看來,中國也應該重視而不能忽略與民主黨的關系,比如民主黨退休總統卡特,也應該熱情接待。
與共和黨的基辛格和老布什一樣,民主黨前總統卡特和克林頓對中美關系的友好發展也作出過很重要的貢獻。然而, 他們在退休后受到的來自中國方面的禮遇顯然不如基辛格和老布什。卡特和克林頓等民主黨元老的關系其實也是值得維系的。事實上,中美正式建交就是在卡特任期內促成的。在2014年的一次采訪中,卡特表示,在他之前,“包括尼克松、福特總統都不愿意正式承認中國的地位”。這是因為在當時大的歷史背景下,承認和中國正式建交在美國國內有很大的政治阻力。卡特表示,“但是幸運的是,美國憲法規定了只有一個人能夠認可另外一個政府,這個人就是美國總統。國會在這方面沒有否決權,所以我就拍板決策了,盡管當時不受民意支持。”而卡特另一件促進中美關系的事情是促成了大量中國留學生赴美。卡特在采訪中表示,在中美建交后,時任中國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曾給他打過電話,問他能不能派5000名中國學生去美國留學。卡特當即表示,你可以派十萬人過來!到今天為止,已經有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中國學生和學者來過美國留學或者訪學,他們一方面要感謝鄧小平的對美國開放政策,一方面要感謝卡特總統對中國的開放政策。
老布什的繼任者、民主黨人克林頓同樣為中美關系的良好發展作出了貢獻。克林頓先是在任期內促成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鄒至莊曾在其一篇介紹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的文章中引述了1999年的一個經濟模型預測,模型預測加入世貿組織可以幫助中國在2005年獲得額外1.5%的經濟增長。可以說,加入世貿組織對于當時中國經濟全球化有著很積極的作用。在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克林頓2000年在美國國內力促國會通過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系”(PNTR)的法案。在此之前,美國國會需要每年審核一次,并決定是否繼續給予中國“正常貿易關系”的身份,這使得很多議員可以借著審核的名義,對中國一些非經濟問題施壓。而“永久正常貿易關系”法案的通過使得國會無權再每年審核中國的“正常貿易關系”身份,很大程度將中美自由貿易的經濟問題從政治問題中剝離了出來。
世界上基本所有的政府對美國兩黨都是盡量保持等距離的平衡關系,這是一個理性的做法。但也有例外,一個是現在的以色列保守派政府。內塔尼亞胡明顯偏向美國共和黨。這實際上是傷害了以色列的國家利益。希望我們不要做另一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