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鳳昌 許成科
摘 要:明確西安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定位,積極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是歷史賦予西安的重大責任,也是新時代西安必須搶抓的重大機遇。本文闡明了西安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定位的意義,解析了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定位內涵,探析了西安建設亞歐合作的國際化大都市的路徑。
關鍵詞:一帶一路;國際化大都市;城市定位;發展路徑
建設“一帶一路”是黨中央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實施新一輪擴大開放的重要舉措,順應了沿線各國追求發展的愿望,提供了包容開放的大平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西安要深入推進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就要明確在“一帶一路”中的定位,主動融入、拓寬思路、搶抓機遇、擔當使命,實現追趕超越。
一、西安在“一帶一路”中的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定位的意義
城市定位有利于助推城市穩定、快速、可持續發展。明確西安在“一帶一路”中的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定位,意義重大。
1.有利于推動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當前,對標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西安的發展仍有較大差距,發展任務依然堅決,特別是在經濟發展外向度、城市的國際化影響力等方面還存在比較突出的短板。明確西安在“一帶一路”中的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定位,圍繞國際化建設中短板和不足,通過一系列加強跨國交流的措施,能夠為西安帶來大量的跨國資源、資本、人才、企業等,有利于快速提升西安經濟發展的外向度,不斷提高西安城市發展的國際化水平。
2.有利于推動西安經濟社會發展。西安與其他副省級城市和國內特大城市相比,經濟發展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城市功能還不完善。近年來,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大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三大目標疊加,明確西安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定位,依托“一帶一路”建設,立足古絲綢之路起點的資源優勢,發揮區位交通連接東西、經濟發展承東啟西、文化交流東西互鑒的多種優勢,加快向西開放步伐,強化道路交通、商貿物流、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對外合作,必將助力西安成為向西開放的重要支點。
3.有利于推動完善西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的靈魂,既是城市成長的動力源,也是城市發展的助推器。由于西安地處西北內陸,人們的市場意識、發展意識、創新意識還相對滯后。明確西安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定位,有利于解放思想,跳出城墻看西安,進一步打破條條框框和傳統觀念的束縛,認識吸納世界先進文化和先進思想,培育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更加開明開放的城市精神。
二、西安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定位內涵
西安市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提出,建設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理解這一定位,可從三個視角來把握。
1.歷史視角。西安是世界文明古都,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陜西的西安,也是中國和世界的西安。盛唐時西安人口100多萬,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口百萬的大都市,前來留學的外國人10萬多,足見歷史上西安的國際化程度和文化影響力。建設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是對歷史上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繼承和發展,是對西安國際化大都市開明開放的歷史基因的傳承和開拓。
2.現代視角。2009年,國務院批準《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打造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成國家重要的科技研發中心、區域性商貿物流會展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2018年,國務院批準《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打造帶動西北、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加快西安都市圈立體交通體系建設,形成多軸線、多組團、多中心格局,建成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建設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是對西安承擔國家戰略和使命的具體落實。
3.未來視角。面向未來,西安市委十三屆四次全會通過《中共西安市委關于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加快大西安國際化進程的決定》,提出了建設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的“三步走”戰略:2020年經濟總量邁上萬億元臺階,大西安都市圈全面形成;2035年,建成美麗中國西安樣板,建成國家中心城市;2050年,建成引領“一帶一路”、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
三、西安建設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的路徑選擇
站在新起點,西安要搶抓機遇,擴大開放,加快建設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
1.高起點謀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一帶一路”涵蓋國家總人口約46.41億,占世界總人口的62.35%,礦產、能源、文化、旅游、農業資源豐富,潛在市場巨大。“一帶一路”倡議是發展、合作、開放的倡議,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倡議。隨著“一帶一路”深入推進,西安將擁抱更加廣闊開放的市場,吸引更多國內外企業。西安建設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應當抓緊研究可能合作的領域和途徑,創新方式組織或委托有關機構,繼續深入分析“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發展需求及法律制度,制訂西安與這些地區經濟技術、文化旅游以及民間交流等方面的合作發展規劃,圍繞規劃,加強聯系溝通,多舉措包裝項目,走出去、引進來,促進產業、技術、資本等方面的務實合作。
2.持續發力,加大對外開放力度。“一帶一路”為西部地區擴大對外開放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也為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提供了重要契機。可以預期,隨著新一輪建設項目的啟動,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會越來越頻繁,各成員國會就發展規劃、建設目標、合作方式等開展積極協商,在基礎設施、貿易投資服務便利化、環境保護、安全穩定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新政策。西安建設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應當針對自身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積極營造良好的對外開放環境,大力引進一批國際合作項目,為跨國資本、跨國企業和優秀人才進入西安創造條件,快速提升西安經濟的外向度,進一步提高城市的國際化水平。
3.以文會友,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加強文化交流,有利于推進“一帶一路”沿線不同文明的傳播、交融和共享,有利于民心相通、增進互信。“一帶一路”倡議對西安完善開放、包容、大氣的城市精神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將為西安文化對外交流提供強大動力。西安作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凝聚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傳承著“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的傳統,在加強文化溝通、促進民心相通等方面責無旁貸。西安建設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要通過以文會友,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擴大西安的朋友圈,除了文藝展演、影視交流、文物博覽等傳統的形式外,還要利用好“一帶一路”的各種平臺,建立完善雙邊、多邊聯合工作機制,積極創辦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峰會、論壇、研討會、博覽會等,多層次、多渠道,推動文化深層次交流合作。
4.挖掘潛力,不斷擴大城市影響力。近年來,在“一帶一路”核心區、國家中心城市、國家自由貿易區、內陸改革開放示范區、臨空經濟示范城市等國家重大政策紅利的指引和支撐下,西安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西安城市IP影響力持續擴大,經濟發展熱度和國際知名度與日俱增。特別是絲博會、歐亞經濟論壇、世界西商大會、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西部文博會等一系列大型知名展會的成功舉辦,擴大了西安與絲路沿線城市和國家的交流、合作與發展。西安建設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要繼續利用好這些發展契機、政策紅利和平臺資源,挖掘潛力,釋放活力,持續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城市間的交流合作,讓西安的城市品牌更加響亮。
參考文獻:
[1]中共西安市委黨校課題組.大西安在“一帶一路”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新西部,2015(8)
[2]孫穎玲.基于“一帶一路”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路徑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5(8)
[3]李艷華.論城市文化外交與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J].價值工程,2016(11)
作者簡介:
蘇鳳昌(1960--)男,中共西安市委黨校教授,研究方向為理論經濟學、城市經濟學。
許成科(1980--)男,中共西安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