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雨 胡曉峰
7月26日-8月1日、8月16日,績效辦人員圍繞鄉鎮“五大板塊”干部平時考核運行是否順暢;縣直部門機構改革新組建、職能重組部門內部管理怎樣運作問題,深入3個鄉鎮、23個部門,通過座談交流、對比印證、問卷調查等多方式,了解鄉鎮、部門內部績效管理工作,聽取意見和建議,分析原因、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存在的問題
1.管理意識比較淡薄
《黨政領導干部考核工作條例》規定,黨委(黨組)承擔考核工作主體責任,黨委(黨組)書記是第一責任人。個別鄉鎮主要領導牽頭抓總不到位,“五大板塊”考核推進不均衡;個別鄉鎮班子成員思想不統一,對考核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多以“老好人”態度對待干部考核評價,未能做到同心用力、步調一致,面對干部考核評價應付差事,扣分原因缺少具體詳實的內容,難以用數據、事實說話;個別縣直部門領導內部管理鉆研不夠,如何管方面辦法措施不多,有些單位領導不愿意推動內部績效管理,認為徒增負擔。
2.績效管理韌勁不足
一些鄉鎮、部門持之以恒抓管理的“精氣神”不足。調研期間所涉及23個部門有12個單位未考核或考核中斷現象,人員少、工作忙等成為不進行內部績效管理的擋劍牌;有的單位考核流于形式,座談交流時聲情并貎介紹,印證時只有一兩張紙片,月份斷檔;有的部門領導說時考核有必要,實地察看時制度躺在檔案盒,成為擺設;有的部門內部管理制度至今未有效建立,具體“管什么”不明了,管理成為“兒戲”。
3.考核財力支撐有限
受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財政收入體量偏小,爭取項目資金數額有限等多重因素影響,鄉鎮干部關注的每月業績考核“小績效”100元,基層補貼一般干部200元、科級300元、主要領導500元的“小錢”停發一年有余,年度“大績效”獎勵一年半未發,對內部績效管理沖擊較大,單位管理動力不足,絕大部分干部對考核結果呈現出“無所謂”、分值“隨便扣”的心態,問扣分原因的干部屈指可數。
4.“大考核”理念未樹立
目前,在我縣績效管理工作中,基本有六套平行的考核體系(不包括村隊社區積分制、捆綁考核):組織部門考核以德、能、勤、績、廉為內容的“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干部考核體系”、綜合考核體系;縣直機關工委牽頭實施的黨員積分制體系;財政部門為主的“預算績效管理”,還有鄉鎮、部門開展內部績效管理。目前,存在最主要的問題內部績效管理與黨員積分制兩套考核體系如何有效融合的問題,有些單位實行兩套考核體系,未能統籌推進,造成重復考核。干部觀念轉變不到位。談到內部績效管理多數干部最直觀的就是與績效獎勵掛鉤,存在片面性理解,內部績效管理未與公務員、事業人員年度考核、評優評先、監督管理等有效結合,結果運用面窄單一。
二、改進措施
1.持續提升管理意識
一是召開內部績效管理規范化運作業務培訓會,選取鄉鎮、部門績效管理規范單位,介紹管理理念、具體做法、成效,講清內部管理對鄉鎮、單位年度定等的重要性,傳導壓力。二是每季度或半年開展一次“互看互學互比”活動,鄉鎮分為東、西片區;縣直部門分為4個片區,抽調各相關部門人員組團式“體檢”,由各組提出結論性意見,評定出規范、較規范、不規范單位,動態更新,納入年度綜合考核,提升內部績效管理規范化運作水平。三是將內部績效管理納入年度領導班子考核定等的重要依據,對于未開展單位實施降等。四是建立長效機制。制定《內部績效管理辦法》,明出內部管理干部“考什么、怎么考、結果怎么用”的具體措施,建立“一套機制統領、數據各方共享”的運行機制,一定程度解決縣級層面多頭考核、重復建檔、數據難引用的問題。
2.縣級層面高位推動
一是推進考用結合。根據考核結果與選拔任用、管理監督、激勵約束等未能有效融合這一形勢,出臺縣級考核結果運用辦法,明確激勵約束措施,實現結果運用多元化,改變干部職工對考核結果運用理解的簡單化、片面化,深刻理解“考核是分配的依據,分配是考核的結果”的內涵。二是適度發放績效獎勵。考核最重要的抓手缺失,績效獎勵未發,一定程度影響到管理質效,“無用論”占據一定市場。建議縣委、政府能適度解決績效獎勵資金,以月發或季度形式給予一定額度的績效獎勵,讓鄉鎮、部門多一項抓手,促進考核結果運用,提振干部工作積極性、主動性。
3.持續推進隊伍提素
一是采取“本土育、請進來、走出去”方式,大力開展績效業務培訓,加快績效管理隊伍能力素質提升。二是建好績效專家庫,發揮好專家在內部績效管理示范單位建設、指標制定、人員培訓等方面的作用,營造人人學習績效的濃厚氛圍。三是加強自身建設。注重學習績效管理專業知識,多進鄉鎮、部門調研,向實踐學習、向基層學習,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更好服務于績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