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雨婷
摘 要: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的時代,對于市場活力的要求更為迫切,因而要打通簡政放權的“最后一公里”,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本文針對經濟新常態對于簡政放權提出的新要求,探討了當前簡政放權存在的簡政不簡、放權虛位、缺乏監督、公共服務短缺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簡政要簡、提高放權含金量、放管結合和優化公共服務等綜合措施,促進簡政放權向縱深發展,以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
我國經濟邁入新常態,要求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形成“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生動局面。這一背景下,政府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更好的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就要做到高質量的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就要結合當前我國政府簡政放權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從審批、監管、提升政府工作人員水平和能力等多個著力點入手,真正把權力放好、放到實處,為“強市場、大社會”的到來開辟一條道路。
一、經濟新常態的內涵與特點
經濟新常態就是指我國在經濟方面的一種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全新階段[1]。在這個階段,呈現出創新驅動、結構合理、增速穩健的局面,這一態勢使得簡政放權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策略。
新常態是對我國現階段經濟狀況的比較準確的描述,總的來說,其特征可以概括為如下四個方面:一是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放緩,但是實際增量依然可觀;二是經濟增長趨于平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三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四是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可以看到,政府大力簡政放權既是經濟新常態的一個特點,又是促進經濟平穩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促進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對于政府簡政放權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簡政放權的實質與意義
簡政放權之“簡政”,就是指精減政府機構、轉變政府職能;而“放權”,從外部來說是指把權力下放給企業和社會,增強市場活力,從內部來說,是指把高一級政府的某些審批權下放給低一級的政府。簡政放權是針對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企不分的狀況,為了增強企業活力、搞活市場經濟而提出的。但是,簡政放權并不是只要政府“瘦身”,而是要加強對下放權力的監管,更是要為企業和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做到“兩手都要硬”,因此,放管結合和優化服務也是簡政放權的應有之義。
簡政放權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重要舉措,是激發經濟內生動力的重要抓手[1],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同時,簡政放權也是克服“有權任性”的腐敗現象的根本方法,對于現階段反腐敗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三、現階段簡政放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簡政放權有力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促進了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也推動了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和廉政建設,取得了一舉多得的成效[2]。簡政放權是政府的自身革命,自己革自己的權,需要跨越重重利益的藩籬,因而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是現階段簡政放權仍存在一些問題,可總結如下:
一是簡政的問題。簡政不到位造成審批環節仍然較為繁瑣、審批時間仍然較長,效率沒有明顯的加強,行政成本也沒有節省多少。
二是放權的問題。其一,權力下放的含金量不高,仍然存在有些部門下放的權力是權力小責任大的,對于責任較小或自由裁量權較高的權力則會保留不下放;其二是下放的權力與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財力物力不匹配;其三是下放給社會組織的一部分權力有些是由中介機構來執行的,這些中介機構有一部分與政府存在利益瓜葛,為腐敗的滋生創造條件;其四是由于政府部門之間缺乏協調、地方公務人員水平能力欠佳或態度懈怠,對于下放的權力接不住、做不好。
三是監管問題,缺乏事中事后的監管。當前,我國的簡政放權存在“收放怪圈”,即權力下放剛開始市場活力驟現,但是時間一長就亂,權力一收市場活力就會喪失。“收放怪圈”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監管的缺失,權力只放不管或者不會管,定會造成市場的混亂和權力的腐敗。此外,由于缺乏監管,部分地方政府玩花樣,有些審批事項只是換了種方式,從明的轉成了暗的、從上面轉到了下面、從政府轉到與政府有關的‘紅頂中介,審批服務中的各種‘要件、程序、環節等還是關卡林立。[3]
四是公共服務薄弱的問題。公共產品短缺、公共服務薄弱,無法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撐。特別是公共服務提供的不均衡,大城市的公共服務優于小城市、發達地區的公共服務優于落后地區,社會公平正義得不到保障。此外,社會力量投入公共服務的準入門檻高、渠道少,公共服務多元供給機制還不完善[1]。
之所以簡政放權還面臨以上幾方面困境,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一是利益問題,有些部門貪戀權力尋租帶來的利益空間,不舍得將權力下放,只喊空頭口號;二是思想認識,部分地方政府不想承擔責任,對于上邊下放的權力不想接、不敢接,或者是虛于應付不干實事;三是體制機制的問題,現有體制機制導致有些政策無法得到較好落實,繁文縟節仍舊很多,縱向上下貫通難,橫向部門之間協調難;四是法律法規的問題,在簡政放權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法律法規滯后的問題,影響了改革的深入推進。
四、新常態下深化簡政放權
我國趨于平緩的經濟增速意味著經濟結構必須不斷優化升級,驅動方式亟需從要素和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一新變化對簡政放權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不斷推進政府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協同治理,形成簡政放權的自我強化機制,促進政府轉變職能;另一方面,通過政府改革輻射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從源頭上打破“一抓就緊、一放就亂”的改革怪象,真正發揮簡政放權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突破口作用[4]。根據當前簡政放權存在的難題,以及經濟新常態對于簡政放權提出的新要求,可從以下幾方面促進簡政放權持續發力:
1.從“簡”入手,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程序
深入推進行政審批改革,簡化審批程序:全面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消除審批存在的“灰色地帶”;貫徹執行好國務院的部署,按質按量的全面清理中央下放給地方的審批權;避免行政審批的變相轉移,防止有些政府把審批權轉移給與政府存在利益瓜葛的中介機構,保證改革紅利不被蠶食。
2.提高放權“含金量”,權力下放要徹底
一是提高權力下放的質量,把權力放到合理的位置。簡政放權的過程中,不能只局限于簡化政府行政命令、削減政府職能,而是要把切實需要地方執行的權力放開,不能只放責不放權;下放的權力,根據地方各級政府的承接能力和職責確定,避免權力虛位現象的產生。
二是加強上下聯動和部門協調。上級政府要重視聽取下級特別是基層政府的意見,使改革舉措更具可行性、操作性。下級政府在貫徹執行上級要求的同時,要根據自身管理能力和財力物力落實實施。同時,對于確實要下放的權力,各部門要協調同步,不能有的部門放而有的部門不放。
三是重視對公務人員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行政能力培訓。公務人員是簡政放權中最具有能動性的部分,是事關簡政放權能否執行好的關鍵。加強對公務人員的思想道德教育,糾正當前公務員隊伍中彌漫的“官本位”思想,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設身處地的為創業群眾著想,使他們“愿干事”;其次,對基層公務員進行履職培訓,包括能力和素質的培訓,提升他們的行政能力,保證他們“敢干事、能干成事”。
3.堅持放管結合,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簡政放權并不是為了放權而放權,權力下放只是開始,還要放管結合。
一是建立健全“三個清單”,嚴格按照清單規定進行監管。“權力清單”要求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責任清單”要求政府“法定職責必須為”;“負面清單”是指企業“法無禁止即可為”。監管部門要嚴格按照清單要求,對政府和企業的用權行為進行監管。
二是創新政府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效率。一要政府監管人員要加強實地調研,改變原來“不接地氣”的執法方式,多巡查、多到現場了解實際情況;二要沉下去、穩定住,改變原來越往上級、編制越多、人員越多的現象,把執法力量往基層傾斜,把政府工作人員充實到第一線去[5]。
三是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推進市場監管法治化、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6]。法律法規的滯后使得簡政放權在實踐中缺乏明晰的法律依據,導致有些政府部門或企業鉆法律的空子,蠶食改革紅利。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厘清各部門的權責,使監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四是發揮市場和社會的監督功能。政府的監督管理只是一個方面,進一步簡政放權還需要依靠民眾和整個社會的力量。政府要及時公開所掌握的信息,暢通投訴舉報渠道,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使社會大眾和市場都能參與到監督中來,形成多方共同監督的良好局面。
4.優化公共服務,提升群眾滿意度
民之所向,施政所望,改革的成效如何,需要由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來評判。然而公共產品短缺和公共服務薄弱等問題限制了簡政放權的效果,影響了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因而,簡政放權要取得好的成效,政府需要輔之以優良的公共服務。
一方面,樹立需求導向,在人民和市場真正需要的地方提供全方位服務。通過提供系統、均衡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增強公共服務的充足性和公平性,破除深化簡政放權改革的障礙,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另一方面,創新公共服務發展新機制。一是探索政府與社會合作的新方式,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的積極性,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二是擴大社會保障的受益面,解決好困難群體的社保、就業、教育、醫療等基本民生問題,為創業者解除后顧之憂,為社會織好一張安全網;三是在大數據時代,注重運用互聯網等高新技術,搭建市場服務公共平臺,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讓現代科技更好地造福公共服務。
五、結論
經濟新常態對于“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市場活力更為渴望,對于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和政府公共服務更為渴求。只有進一步深化簡政放權,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才能為新常態提供一個滋養的土壤。立足于當前簡政放權存在的問題,從簡政、放權、監管和服務四個方面入手,才能更好的用政府的權力換來市場的活力和社會的發展。然而,簡政放權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才能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最終取得一個讓人民真正滿意的結果。
參考文獻:
[1]王德穎、向忠順、林樾.推動簡政放權向縱深發展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國家行政學院“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座談會綜述[J].行政管理改革,2015(7)
[2]李克強.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J].中國行政管理,2015(6)
[3]李克強要求嚴查一些地方簡政放權“玩花樣”.http://www.gov.cn/xinwen/2015-08/26/content_2920301.htm
[4]江蘇省委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背景下簡政放權的新著力點[J].紅旗文稿,2015(12)
[5]江渝.簡政放權中的“放管結合”機制[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15(3)
[6]熊若愚.學界關于“放管結合”的四個重要觀點[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