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經濟的關鍵特征之一,就是快速的技術變革。從全球層面、區域層面到國家層面,前沿技術不僅提供了機會,也給政策制定帶來了新的挑戰。
一直以來,技術創新在促進經濟發展、提高效率和推動全球化進程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間不斷改變著人類社會。然而,這個時代起決定性作用的數字革命更要求各治理層面重新開展政策合作。畢竟最新的技術變革浪潮影響范圍廣,來得也很快。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商品服務交換和思想交流的方式。隨著數字技術成本迅速下降,并惠及更多人,可以預見數字技術會繼續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
然而,最貧窮的人民有可能無法享受到這些成果。估計到2023年,仍會有30億人無法上網,并且會有超過30億人很少有機會甚至沒有機會享受數字技術帶來的好處。這警示我們,對數字技術隔離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
所幸,我和梅琳達·蓋茨共同主持的“繁榮之路”技術與包容性發展委員會表明,發展中國家仍然可以利用新一波前沿技術浪潮造福人民。數字技術通過農業、制造業、服務貿易、正式和非正式部門的結合以及國內互聯共通,開辟了通向繁榮的新方式。世界上的中低收入國家現在有機會建設新工業,提供更好的服務,改善人民生活。
但數字技術也可能會強化現有的階層隔離,擾亂人們的生活,為強者大肆利用和剝削弱者提供新的工具。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由于人力資本價值低、機構效率低、商業環境困難等諸多挑戰,它們初始難度就高。但是政策制定者絕不能讓自己面對變革時陷入癱瘓。他們不能做科技革命的被動旁觀者,而要做主動掌握本國經濟未來的行動者。
所有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都應該能抓住一些新的機會。正如“繁榮之路”委員會所示,各國政府在實現更具包容性的發展方面有若干政策選擇。但單靠技術并不能保證成功,政策制定者還必須因地制宜,以便能創造適宜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態系統,讓技術在其中創造就業機會,推動技術普惠性發展。

斯里·穆爾亞尼·因德拉瓦蒂
為了在全球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所有國家都需要為新技術甚至即將出現的技術做好準備。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最大限度地推動技術普惠人民,并引導市場進行正確類型的創新。各國政府首先應該認識到,挑戰不僅僅關于數字技術的政策,它需要整個經濟體,實際上是社會的大多數進行改變。由于技術普惠是成功的關鍵,從一開始我們就需要把邊緣群體納入政策考慮范圍。
為此,各國政府應開始在四個領域規劃數字準備工作,它們分別是:基礎設施、人力資本、政策和法規、金融。這些都是未來經濟的技術支柱。
與此同時,區域治理的政策制定者,特別是亞太地區的,需要開始發展政策合作的勢頭。這對于利用前沿技術實現更大的利益是必要的。同樣,在全球治理上,與前沿技術相關的跨界問題也需要通過多邊合作共同解決。
我們不能低估多邊主義的力量,但現有的多邊主義架構需要進行調整,以反映日新月異的需求。
除了解決技術對就業的影響和確保公平稅收外,關鍵是要以人為本。除了為工人提供適當的技能,我們還必須創造一個數字化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沒有從變革中受益的人也應該獲得他們所需要的支持。
通常情況下,挑戰也會帶來機遇。數字技術和前沿技術在改善政府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是時候進行一場涉及政府、商界領袖、創新者、公民社會組織的新對話了。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任務清晰明確:我們必須做技術變革浪潮的趕潮兒,而不是等著浪潮將我們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