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怡 常熟市昆承小學
本次研究面向小學生,探究小學籃球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異質分組教學方法所獲取的教學成果,在教學實驗中注重組內差別擴大,為同組內學生創造交流溝通空間,使學生之間團結互助,讓一些籃球基礎較差的學生能夠獲得幫助,最終達到共同進步的效果[1]。而異質分組教學方式能夠將學生分散為不同的學習小組,避免一個班級人數過多,而教師無法開展針對性教學,無法發覺不同學生存在的籃球技巧問題。總體來講,異質分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教師更加全面的掌握全班學生的特點,又能突出學生的差異性問題[2]。
異質分組教學法起源于國外,于20世紀末應用到我國教育領域。首先,關于異質分組教學的內涵研究方面,學者馬廣惠(1997)以學生分數作為分組依據,成為早期異質分組教學的研究人之一[3]。學者丁錦宏(1999)從理論上對“分層-協作教育”模式在體育課程中的可行性進行了研究,并基于“兼容差別、優化組合”的原則提出體育課分組教學操作過程、教育實施及個性培養等方面的建議。學者陳利霞(2019)認為,在體育課程中,異質分組法教學法就是根據學生的體能、技術等差異,按照“同質分層,異質分組”的分配原則實施的差異化教學[4]。
關于異質分組教學在小學籃球課的應用研究方面,學者鄧志友和霍中陽(2010)通過實驗數據對比指出,異質分組教學可以使小學生的籃球學習目標更加多層次和多樣化,從而有利于教學評價的多元化與公平性[5]。學者李慶春(2015)通過小學籃球課實驗班與傳統班的對比,指出異質分組教學能夠使組內形成互幫互助,營造良好的競爭氛圍[6];武廣棟(2020)通過研究數據表明,異質分組教學有利于對小學高年級籃球教學目標的優化和教學過程的強化,極大的滿足了不同水平和層次的學生學習需要[7]。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對于異質分組教學法在體育課程的研究相對較多,均認同異質分組教學法對體育課程教學開展帶來的好處。無論是對異質分組教學內涵的挖掘,還是對其在小學籃球課的應用探討,都對學生籃球運動技術技能的提高與學習興趣的培養提供了較大幫助,對籃球學習效率的提升和小學籃球課程教學的實踐提供了借鑒。但從整體研究來看,學者對小學籃球課的異質分組教學研究都有不同的切入點,缺少對整體優勢的對比研究。因此,在當前體教融合不斷深入的背景下,立足于籃球運動競技人才的培養需要,本文通過實驗組與對照組構建,探討小學籃球課教學中異質分組教學對學習目標構建、教學評價實施與合作精神培養方面的作用。旨在借助異質分組教學法來克服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障礙,將小學籃球的文化學習和運動訓練結合起來。
本文按照研究內容和研究需求,查閱知網、萬方等網站中關于籃球課程教學的文獻資料,掌握國內外學者在該方面的研究成果,對異質分組教學方法的理論以及在體育領域方面的實質作用展開深入分析,為本文實驗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參與實驗研究的小學生展開基本情況調查,通過設計問卷,獲取實驗前后學生的身體素質相關數據,了解學生的身體素質差異情況。問卷將在實驗前后各自發放100份,因問卷屬于面對面填寫,所以問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為100%。
本次以本校五年級1班共54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該班級開展籃球課程教學時采用異質分組教學方法所獲得的教學效果。為保證實驗研究具有對比性,本次開展異質分組教學工作之前,教師將班內學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27名學生,男女比例為13:14;對照組27名學生,男女比例為14:13,兩組樣本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x2±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實驗研究在我校中開展籃球教學工作,借助異質分組教學方法,率先做出實驗假設,認為異質分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在籃球方面的學習主動性提升,改善學生的籃球運動技能,幫助學生發展體能。總體來講,異質分組教學能夠讓籃球課程教學效果提升,又因是小組教學方式,學生之間的團結互助能力提升,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在面向實驗班時,先開展實驗之前的基本情況及身體素質測驗,然后對學生開展異質分組教學工作。最后,在完成教學實驗以后,繼續對學生進行后測,需要了解學生的技術考試成績及合作意識。在面對對照班時,除卻前測和后測,需要在實驗班開展異質分組教學的同時也開展常規教學。實驗完成以后,對比兩組學生前測和后測數據。
開展實驗之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均接受前測,如表1所示為兩組學生的基本情況數據,如表2所示為兩組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數據。
在開始教學實驗之前,實驗組的學生與對照組的學生在身高、體重、年齡、體育成績及基礎心率方面的數據并無顯著差異,P>0.05,如表1所示。

表1 實驗前兩組學生基本情況差異性比較
在開始教學實驗之前,實驗組的學生與對照組的學生在立定跳遠、擲空心球、5.8m×6往返跑以及縱跳方面的測驗成績無顯著差異,P>0.05,如表2所示。

表2 實驗前兩組學生身體素質差異性比較
此次為了盡量不使其他因素對實驗結果造成干擾,在開展課程實驗過程中,實驗組和對照組采用同一教師進行授課,在教學內容選擇、教學進度以及教學場地等外在條件上也保持一致[3]。具體教學期間,實驗班采用異質分組教學方法,而對照組則采用常規教學方法。
此次異質分組教學過程中,主要是要保證小組成員當中存在的差異性,因此,在劃分異質分組教學小組期間,需要保證小組內的成員身體素養和籃球技能等方面存在差異,但不同的學習小組之間的整體實力卻處于均衡狀態。教師在實驗組當中挑選出3位身體素質和籃球技能均出挑的學生作為小組組長,隨后采用教師劃分和組長挑選的方式將實驗組成員劃分為3個9人學習小組。
如表3所示為教學實驗開展之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后測實驗結果,主要檢驗兩組學生的技術考試成績,從表中的信息可以了解到,實驗組的學生在10次罰球、全場運傳球上籃以及三環運球方面的考試成績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3 教學實驗后兩組學生技術考試成績差異性對比
如表4所示為教學實驗開展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后測結果,主要獲取兩組學生經過教學實驗以后的合作意識情況,從表中數據信息可以了解到,實驗組的學生在積極相互依靠、盡力完成任務、慶祝共同勝利、互相幫助、失敗時互相鼓勵以及聽取別人意見等方面的測驗結果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4 教學實驗后兩組學生合作意識評估結果差異性
異質分組教學方法是在國家推行素質教育以后,教師們著重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所衍生出的新型教學模式,該種教學模式區別于傳統灌輸式教學和理論式教學,看重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遵從學生的個性化特征。教師借助異質分組教學方法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不僅小組人數較少,從而將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凸顯出來,也能強化教師在各個教學環節的把控能力,使教學環境得以優化,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8]。
教師利用異質分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協作學習活動,能夠凸顯出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本文對異質分組教學法在小學籃球教學中的應用展開調查,以實驗教學方式對比分析常規教學方法和異質分組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充分突出不同教學手段對小學生身體素養和意識能力的轉變。總體來說,異質分組教學方式更加便于教師對學生展開多元化評價,教師能夠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將小學籃球課程中的教學內容串聯起來,達成教學條件和教學模式的統一,為學生營造高效的交流溝通空間[5]。
學生不僅受到教師更加直觀的指導,也受到小組內籃球技巧水平較高學生的幫助,學生逐漸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對籃球運動產生興趣,掌握的籃球技能效果更加顯著。異質分組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讓學生的交流合作空間得到擴展,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品質,使學生在未來更好的適應社會。
綜上所述,在小學籃球課教學開展中,采用異質分組教學法能夠幫助小學生劃分多層次學習目標,方便教學多元化評價手段的使用,并有效培養學生在籃球運動中的合作精神。因此,在小學籃球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根據客觀情況采用異質分組教學方法,通過堅持“同質分層,異質分組”的原則,提高分組的科學性,助力于構建學生多層次的學習目標,同時根據不同組別的表現完善多元化評價機制,培養學生在籃球運動中的團隊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