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千仟
白俄羅斯國立藝術學院(220071)
自古以來,人類與自然環境相處,經歷了“順應→運用→改變甚至破壞→回歸”的過程。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人類聚居地的生態研究”課題中最先提出生態理論。《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指出,中國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載力的15%,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是1.6“全球公頃”,意為平均每人需1.6 hm2生態生產力的土地才能滿足生活方式的需要[1]。1993年,錢學森教授提出中國應建山水城市[2];2002年左右,王建國等學者開始進行生態理念初探;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開了由190多個國家官員參加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引起世界對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等環境問題的重視;201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環境公約》,推進制定面對嚴峻環境的國際環境法[3]。
未來,城市設計將越來越重視自然環境的重要作用。王建國教授總結出概念性城市設計、基于明確的未來城市結構調整和完善目標的城市設計、城鎮歷史遺產保護和社區活力營造、基于生態優先理念的綠色城市設計這四大趨勢[4],自然環境設計應關注各種元素的等量齊觀,即有機完整;還有城市設計學家關注健康城市,金廣君、張昌娟等提出,當代城市設計不僅要關注景觀,還要關注健康,并指出健康城市設計內容[5];WHO對城市健康也做出定義;這些都與城市自然環境緊密聯系。不論城市設計處于怎樣的時代與背景,城市設計一如既往地致力于營造具有“歷史、現在、未來”合理時空梯度的宜居環境。
基于國內外城市發展進程的差異,美國1950年開始現代城市設計,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城市化已較為穩定,而中國于1980年開始現代城市設計,基于改革開放后需求,快速推進城市化建設。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城市化高速發展,但同時大實踐與系統理論之間有真空[6],設計制度與實踐效果有比差,造成水污染、土壤污染、情感傷害等消極影響,為此,習總書記表達了渴望“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愿望[7],中國開始倡導公園城市理念。
現代城市的自然環境設計是一種“整合”設計,除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還需與城市定位、歷史文化、社會認同等融會貫通;宏觀層面,國際上也有人提出公園城市的概念,過去公園擔任休閑功能,現今公園正成為城市的一種設計方向和戰略,如墨西哥利用綠色環境實現空氣改善,未來城市綠化設計將用一些非常規空間、地方特色來產生不同類別;中觀層面,以環保、和諧為出發點,構建城市綠地系統的生態金字塔,通過擴大生態保護區(開放區、半開放區、封閉區)、增加城市綠地(平面綠化、立體綠化、生態公園)、營造休閑區(軟體裝置、休息座椅、徒步道路)等設計構建城市自然區;微觀層面,分析城市中的微觀設計,如廣場、建筑、節點、商業中心等,這需要主客觀融合,主觀于個人感受與想法,客觀于硬性的數據要求,人文情感融合理性視角,勾勒出城市的有機整體樣貌。
自然環境是城市的基礎物質條件,探索城市發展與自然環境的融合是城市生態學的重要內容。研究城市如何擁有可再生的自然環境,為完善與提高城市設計水平提供重要支撐,是對人類棲息地的保護,也必將是人類長期關注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