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紅,吉進卿,左瑞雨,韓 露
(1.鄭州種畜場,河南 鄭州450002;2.河南省畜牧總站)
縣鄉基層畜牧獸醫站是整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許多公益性社會職能,屬于公益性事業單位,是科技興農的重要支撐,在加快構建現代畜牧業技術推廣體系、提升技術支撐能力、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和脫貧攻堅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基層畜牧獸醫站直接面向農業、農村、農民,從事最基層的農技推廣工作,是實現產業振興的重要力量,是實現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對其地位、作用等認識上是否準確到位,直接關系到國家發展農業的一系列方針、政策能否更好地貫徹落實,關系到地方畜牧業的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
2017 年底,全國共有各級畜牧技術推廣機構36 708個,其中省級機構99個,地(市)級機構537個,縣級機構5 14個,鄉鎮級機構31 058個。各級畜牧技術推廣機構在編職工總數204 610 人。其中,省級機構3 294 人,地(市)級7 450人,縣級62 439人,鄉鎮131 427人。具有高級職稱18 630人,占在編職工總數的9.1%;初中級職稱60 922人,占在編職工總數的65.1%;具有本科以上學歷60 078 人,占在編職工總數的29.3%。
截至目前,河南省鄉級以上畜牧技術推廣機構891個(不包括鄉農技服務中心站),其中省級(畜牧站)1 個,高級職稱11人,占實有人數的36.67%,市級(畜牧)17個,高級職稱73 人,占實有人數的32.15%,縣級(畜牧)112 個,高級職稱173 人,占編制人數的10.71%,鄉級(畜牧)761個,高級職稱127人,占編制人數的4.82%。全省畜牧(站)技術推廣人員達到4 516人。
但近年來基層站在機構改革中屢次首當其沖,既做事業的排頭兵,又做改革的試驗田,可以說歷經波折,舊的矛盾沒有解決,新的問題不斷涌現。如何科學面對、妥善解決基層農機推廣面臨的迫切問題,事關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大計。
通過調研,基層畜牧推廣系統單位性質分為四類:全供事業、差供事業、自收自支和其他類型。管理上一部分合并到鄉級農機推廣中心,一部分歸縣主管部門。工作上基本能正常運轉,在編人員工資待遇基本能保障,但也存在不少問題。
“三定”(定性、定編、定員)落實不到位,部分三權(人事、經費、資產)不歸縣,部分站的財產、產權被征占,不少已喪失陣地,被并入了鄉政府,工作受鄉里統一指派,專業人員干著許多不專業的事情。
維持運行費缺乏,事業費不足,有的還逐年減少,造成人員流失、斷檔,工作無法開展。收入低,包括縣級在內,幾年不進個本科生,進了也留不住,待遇不如外出打工,非本地人則生計難以維持。
學歷低,年齡大,進修少,知識落后于時代,不能適應現代畜牧業的多樣化、全方位需要。
辦公設備不足,技術設備缺乏,診療、配種手段落后,不少仍停留在液氮罐、輸精槍、聽診器、體溫計和眼觀手摸的水平上,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目前,公益性工作多是憑黨性、自覺性和責任心來干。養殖規模大的企業,疫情復雜,隱患大。檢疫不允許收費,原來無正式編制靠這部分收費養活的人員只好擠占有編制人員的經費,國家又無補貼,工作量卻很大,干得越多負擔越重;因散養減少,防疫資源減少,防疫費收入大幅降低,又反過來影響防疫員積極性,使得畜牧業面臨重大疫病的風險加大,影響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激勵監督機制無法兌現,待遇無法與工作量掛鉤,不能激發工作積極性。
良種推廣主要以企業和市場為主,無序現象嚴重;技術部門以引導和服務為主,但手段落后,對企業指導能力弱;地方品種保護不力,保種和開發利用手段少,引種無規劃,種質無保證,管理和規范的手段不完備,無序引種造成外來疫情傳入,使部分地方品種滅絕或受到嚴重沖擊,已有品種質量無法有效監管。
世界農業推廣體系分為以下幾個情況:以農業部為基礎的農業推廣體系占總數的81%,大學占1%,非政府性占7%,附屬性(協會和其他組織)的占4%,私入占5%和其他形式2%。全球農業推廣經費60億美元以上,且逐年上升,發展中國家約占農業總產值的1.179%,世界平均約0.5%。
在美國,州農業推廣站隸屬于州立大學,院長兼任站長;教育、科研和推廣緊密聯系;政府主要通過農學院進行管理;專職推廣人員少,兼職和志愿人員多、素質高;經費主要由聯邦、州和縣的財政提供。
日本實行政府與農協雙重體制,兩個體系各自獨立又彼此聯系。農協對農戶的約束力較強,農戶離不開農協。經費由中央撥給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也有一定的推廣經費,還有一些無息貸款。
農業推廣體系的作用集中體現在:市場調節失靈的領域;保護農業,提高科技轉化率和貢獻率,增強競爭力的手段;解決貧困和饑餓,實現工業反哺農業,關心農民利益的需要等。
2.2.1 推廣組織多元化 單一政府推廣體系難以適應多元化農技推廣需要,必須引導大學、企業、行業社會組織等非政府組織共同參與。
2.2.2 用戶是推廣的主體 調動用戶的積極性,引導其以多種方式參與推廣是世界推廣體系建設的成功經驗,也是發展的方向。
2.2.3 政府行為與市場配置相結合 政府引導與市場推動相結合,公益性工作由政府支持,有直接效益的技術主要由企業去推動,并保證企業的合理收益。
2.2.4 充分發揮行業社會組織職能 借鑒國外經驗,提高行業協會等社會化組織的地位和影響力,由行業協會制定和落實行業發展規劃,約束無序發展傾向,消除無序發展帶來的弊端。
政府要為基層站的運行提高基礎條件,基層站的建立和運行單靠政府,勢必造成機制不活等問題發生,很難擺脫目前的尷尬境地;單靠市場,可部分解決效益和激勵機制問題,但不能滿足國家和農民對公益性技術推廣的需要。因此,必須確立公益性與經營性相互分離和相互促進的原則,持續解決基層站生存和發展的瓶頸問題。
基層站是代表政府對畜牧業進行服務和管理,其職能概括為疫病防治、新品種推廣等11個方面,有些職能是公益性,有些職能是服務性,只有認清不同職能的性質,才能更好地開展基層站工作。
對公益性服務職能,如地方品種保護、種畜禽質量鑒定、測定與發布、重大疫病撲殺、糞污資源化利用、標準化體系建設等,應由政府承擔或由政府購買服務。將經營性服務職能整體剝離,交由協會等非政府組織承擔,全面實行市場化經營,并按水平和標準進行資質認證,嚴格實行資格準入制,確保服務質量。
根據實際需要,鄉鎮設立中心站作為縣級農技部門的派出機構,人員、資產、經費和業務由縣級主管部門統一管理;核定人員編制,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實行全額撥款,建立失業、養老等各項保障制度,解除后顧之憂。
種畜禽性能評定從機構到監督尚未列入議事日程,沒有檢測設備和標準,導致種畜禽市場混亂。良種登記、種質鑒定和對外公布,要有一個權威公正、可信的組織擔任,企業和私人顯然不合適,只有行業主管部門能承擔此項職能。地方品種保護是基礎性和公益性事業,將地方品種繁育體系建設列入國家建設工程項目,由各級政府統籌規劃,分級投入。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糞污資源化利用壓力越來越大,必須建立可持續治理機制。
3.4.1 對重大疫病實行行政負責制 市場服務實行資格準入制,列入政府目標考評動態管理。
3.4.2 創新經費管理機制 將專項資金撥業務主管部門,由主管部門按照服務和實效下撥推廣經費。
3.4.3 創新人員管理機制 全面推行聘任制,末位淘汰制,由受益人對農技人員進行考評打分,上級主管部門派人參與,不合格者解除合同。
3.4.4 創新收入分配制度 實行工資包底、獎金績效制,適當拉開收入差距,形成有效的激勵競爭機制。
3.4.5 選拔優秀人才 人員采用公開招聘,擇優錄用的辦法。
3.4.6 嚴格推行職業技能鑒定、資格認證制度 所需人員必須通過考試考核獲得資格證后,方可開展技術服務。
3.4.7 是認真解決推需分離問題 變推廣由上而下、以技術為中心為以農民需求和產業發展為中心,建立以政府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業專業協會和實用人才多方參與、平等競爭的推廣機制,由農戶選擇服務對象。
3.4.8 拓展推廣內容 由以產中的技術服務為主延伸到產前、產后整個產業鏈,由以提高產量為中心的技術服務拓展到質量、安全、綠色、生態環保技術的推廣。
沒有三權,就無從談三定,也不可能做好工作,應根據畜禽存欄、防疫工作需要來核定人數;調整人才配置的倒金字塔結構;改“重上層、輕下層”為“精減上層、充實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