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華,冀桂倫
(上蔡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河南 上蔡463800)
在規模化豬場中,豬腸道寄生蟲病的感染率較高,生豬感染后不僅會引發腹瀉、貧血等癥狀,還將引發繼發性腸道疾病,導致養殖戶遭受經濟損失。基于此,本文對規模化豬場豬腸道寄生蟲病種類及特點提出了綜合防治措施,希望能夠有效降低豬群的感染率。
規模化豬場實施封閉式管理,日常進行飼料統一配制和糞便統一清掃,能夠達到有效控制寄生蟲病的目標。但相較于普通寄生蟲病,豬腸道寄生蟲由寄生在豬腸道的球蟲、蛔蟲、食道口線蟲等多種寄生蟲引發,較多為人畜共患疾病,分布較廣,難以達到有效防治的目標。比如豬蛔蟲病的感染率高達100%。仔豬感染該種疾病,將導致肝、肺等器官受到損傷,甚至部分蟲體將進入膽管、胰管等位置引發病害,導致豬出現營養不良,甚至造成豬腸阻塞或破裂。球蟲病也為常見豬腸道寄生蟲病,仔豬易感,成年豬多帶蟲,發病后將引起腹瀉癥狀。食道口線蟲寄生在豬的結腸,部分幼蟲可以鉆入腸黏膜,造成腸壁發生結節病變,導致豬吸收和消化不良。在規模化豬場中,豬腸道寄生蟲病的發生常常造成僵豬,嚴重時將導致豬死亡,給養殖戶帶來較大損失。
在規模化豬場中,感染豬腸道寄生蟲病將導致豬機體營養被慢性消耗,只有嚴重感染才會引發死亡。寄生蟲適應溫暖潮濕環境,使得寄生蟲病呈現夏秋多發的特點。但在規模化養殖過程中,由于豬場環境溫濕度穩定,使得寄生蟲繁殖穩定,最終導致豬腸道寄生蟲病成了一年四季均可感的疾病,帶有常態化特點。采用配合飼料,使得規模化豬場中缺少中間宿主,因此蛔蟲、鞭蟲等無須中間宿主的寄生蟲具有傳播優勢,在豬場中感染率較高。相較于傳統養殖模式,規模化養殖需要達到較高飼養水平,使得生豬可以保持營養均衡吸收,擁有較強機體抵抗力。因此,即便感染寄生蟲病,豬也不會出現明顯癥狀,導致患病初期難以判斷。而飼養管理水平不高,將造成生豬易感,豬場呈現疾病爆發趨勢。
考慮到豬場四季均會發生豬腸道寄生蟲病,在規模化養殖期間還應制定科學的驅蟲計劃,通過定期開展普查工作掌握地區豬腸道寄生蟲病流行情況,根據發病種類和規律制定驅蟲方案,完成有效驅蟲藥物篩選。現階段,可以選用的驅蟲藥物較多,如伊維菌素、左旋咪唑等都屬于廣譜、高效的抗寄生蟲藥物,具有價格低廉和毒性低的特點。實際在用藥方面,還應做到對癥下藥,選擇具有顯著驅蟲效果的藥物,確保寄生蟲得到有效防治。考慮到規模化養殖需求,還應選擇使用便利的驅蟲藥物,直接在飼料中拌入藥物,通過統一喂食達到全面驅蟲的目標,不僅可以節省人力、物力,降低驅蟲成本,也能夠在最大范圍內進行寄生蟲病防控。但采取何種方式,都應保證驅蟲藥物帶有的毒性不會影響生豬健康。
在規模化豬場,還應每年對豬糞便進行送檢,通過隨機抽取糞樣加強檢查,確定寄生蟲病感染程度,從而做到適時驅蟲。母豬擁有較長的生長期,期間容易頻繁接觸寄生蟲。在懷孕期間,母豬的免疫力將有所下降,導致其容易感染寄生蟲病。生產后,仔豬與母豬密切接觸,也容易感染寄生蟲病。因此還應把握母豬驅蟲時機,以便使母豬和仔豬間的傳播途徑得到及時切斷。具體來講,可以在母豬配種前14 d和分娩前后15 d分別開展驅蟲工作,確保母豬在懷孕和產仔的過程中無寄生蟲病。針對后備母豬,還應在配種前每隔3個月進行一次驅蟲,繼而使驅蟲效果得到保證。在驅蟲前后,還應做到科學飼養,保證飼料營養均衡,為豬群提供舒適生長環境,在提高生豬抵抗力的同時,降低應激反應發生率。
豬腸道寄生蟲病易感染和傳播,因此還應將驅蟲工作看成是系統工程,通過綜合防治保證驅蟲效果。豬腸道寄生蟲病需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發生,而集約化豬舍帶有這種特點,要從源頭上控制疾病發生,還要加強豬舍環境管理。豬腸道寄生蟲都需要經過糞便排出體外,造成豬舍環境受到污染。日常應做到及時清掃豬舍,避免食槽等器具受到糞便污染,以免豬因食入帶蟲卵的食物而發生感染。保證環境干燥、清潔,能夠使傳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在加強環境衛生管理的同時,應做到定期消毒,通過細致消毒將豬舍各個角落的蟲卵殺死,從根本上預防疾病發生與傳播。結合這一目標,需要對豬舍進行全面、大規模消毒,應注意選用毒性弱的消毒液,在保證生豬安全的同時,有效殺滅蟲卵。
規模化豬場中養殖密度較高,造成豬腸道寄生蟲病傳播范圍較廣,種類較多,在降低飼料轉化率的同時,會導致養豬效益減少。結合疾病特點,還應制定科學驅蟲計劃,適時驅蟲,通過環境消毒加強傳染源頭控制,繼而使疾病得到綜合防治,為養殖戶獲取經濟效益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