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漯河市畜牧工作站,河南 漯河 462000;2.許昌海關)
養蜂業的發展從產品的來源、特性、效益來看都有著很明顯的特色優勢,養蜂業主要借助于大自然豐厚的資源,使用設備簡單,生產方式靈活,流動性大,學習門檻低,是一項投資小、見效快、收益大的扶貧產業,同時也促進農作物增產,據統計,我國蜜蜂授粉促進農作物增產產值超過500億元。養蜂業的初級產品眾多,如蜂蜜、蜂王漿、蜂花粉、蜂蠟等,而且市場上精加工產品涉及面也很廣,其保健功效越來越被人們認可。養蜂業也帶動了一批蜂產品收購人員,他們與蜂農追趕花期,常年活躍在祖國各地,充分保障了蜂產品加工企業的原料供應。本文就養蜂業的發展現狀、相關措施建議等方面論述,以推動養蜂業發展,為脫貧攻堅戰提供助力。
我國是養蜂大國,也是蜂產品出口大國,2019年我國全年出口蜂產品總量124,493.9 噸,總金額29,427.5 萬美元。然而從養蜂業發展情況、國際形勢、貿易情況來看,我國養蜂組織雜亂、管理不規范,蜂產品的質量問題多發,對產品價格的把控力度低。
我國雖為出口蜂產品大國,但不斷受到各種貿易措施的影響,蜂產品出口波動較大,競爭優勢日益減少。中國蜂產品協會會長王啉曾表示,我國一些蜂蜜出口企業以“數量擴展,低價競銷”的方式拓展國際市場,這樣會同時引發多種問題,如蜂產品摻假、惡意競爭、減弱中國蜂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同時也會壓低蜂產品原料價格,影響蜂農的利益。
多數蜂農的生產規模小、流動性大、專業技術水平低,而大多蜂產品加工企業為家族企業,管理松散,未建立適用于企業發展的質量體系,對蜂農的管理不規范,未提供完善的技術指導和原材料質量把關。
我國蜂產品加工技術含量較低,多為初級產品,主要產品多為蜂蠟、蜂膠、蜂花粉、蜂蜜,蜂產品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的消費愿望,且我國蜂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不及發達國家。
政府未對養蜂業禁用獸藥進行宣傳,沒有建立有效的蜜蜂疫病防治體系,大多蜂農不了解國家相關政策要求,造成了濫用藥物的現象。同時,市面上專治蜂病的藥物較少,部分蜂藥中可能含有過量抗生素或違禁藥物。從而造成養蜂業獸藥殘留嚴重,產品質量不過關,給蜂農造成巨大損失。
蜂蜜摻假問題一直為社會關注,摻假手段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現國際上對蜂蜜真假的檢測方法有核磁共振技術、C4 糖檢測技術、液相色譜同位素質譜聯用等等,然而這些技術因其成本投入高,推廣范圍小。
蜂產品企業存在創名牌意識不強、品牌宣傳力度低、宣傳平臺少、品牌保護意識不強等問題,造成產品知名度較低、知名品牌少的現象。
因此,迫切需要改變粗放式發展方式,下大力氣狠抓蜂產品質量提升,倒逼企業改變生產模式、提檔升級,改善蜂農養殖現狀,提高蜂農養殖水平,增加經濟收入。
地區政府結合當地情況、蜂農數量、養蜂情況,聯合相關部門、高校開展技術培訓,指導蜂農科學養殖,正確合理使用獸藥等。建立養蜂基地、養蜂協會,及時指導蜂農開展生產,提高蜂農養殖水平。
大力宣傳產品功效,提升產品質量,借助旅游業或網絡平臺,開發國內消費市場。提升國際貿易能力,加大國際市場開發力度,大力拓展“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研究利用跨境電商、海外倉等國際貿易新模式,探索出口新渠道,擴大蜂產品出口國際市場份額。
加強蜂產品法律法規和標準的宣貫力度,提高行業誠信自律意識和標準化水平,培植龍頭企業、示范企業,規范蜂產品市場,發展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養蜂。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在蜂產品產業發展、品牌培育、產品研發、跨境合作、融資保險、貿易救助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提高企業的研發能力,向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型轉變,提高產品附加值。
加大蜂產品基地監管力度,嚴格用藥管理,有關部門聯合加強對蜂產品質量、品質的檢驗、監督和檢查,嚴把質量關;對照國外先進標準,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蜂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立蜂產品檢測公共實驗室平臺,開發前沿檢測技術手段,提高產品檢測控制能力。
依托當地生態環境和資源優勢,提高企業創品牌意識,發展當地特色品牌,借助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區建設,大力宣傳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提高產品知名度,打造地域馳名品牌。
打造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同協作的質量提升共治格局,建立健全蜂產品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全過程質量管理控制體系、生產和流通環節的檢驗監管體系、宣傳培訓控制體系等,全方位落實政府質量監管責任,強化企業質量安全主體意識,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共同打造國際化高質量蜂產品集散地,促進蜂產品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