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景濤
(新密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 新密452370)
育肥豬生產性能的發揮對于豬場的效益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如何使飼料的利用率高、育肥豬增重快、實現早日出欄一直是養殖者追求的目標,所以育肥豬的飼養管理技術至關重要。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育肥豬的飼養管理作一簡要介紹。
不同品種和品系育肥豬的飼料轉化率、生長速度、產肉性能和肉質等都不同,雜交豬比純種豬生長快,瘦肉型豬比脂肪型豬生長快,豬場可以根據不同的培育目的選擇適合的仔豬品系。從體型上選擇,嘴型扁圓、額頭平寬、身軀長大、腰平直、胸部寬大發達、尾搖晃有力、行動敏捷、皮光毛亮、體質量合格或偏重的斷奶仔豬育肥期增重快,飼料轉化率高,發病率和死亡率都較低,育肥效果好。購買體質量偏重的仔豬成本較高,而斷奶后體質量偏輕的斷奶仔豬成本較低,但是生長速度慢,抗病力不強。
舒適的生長環境能夠促使育肥豬達到最佳的飼料轉化率,充分發揮其生產性能,從而使豬場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育肥豬圈中平均每頭豬占地面積為1.6~2 m2,如果密度太高則通風不良,空氣中塵埃、氨氣和其他有害氣體的濃度過高,空氣中攜帶大量的細菌和病毒,容易引發疾病和發生疾病的水平傳播。豬舍要既能防寒又能防暑,18~22℃是生長育肥豬的最適宜溫度。在炎熱的季節,可在豬欄外搭建遮陽棚,避免陽光直接照射,通過在房頂噴水和開窗加速空氣流通等方法降溫,避免溫度過高使肥育豬氣喘、煩躁不安、食欲降低。寒冷季節注意采取措施保暖,防止賊風。
做好豬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疫苗的免疫接種工作。如果從外場購進斷奶仔豬,應詳細了解其免疫情況,及時進行補免。同時根據本場及當地疫病流行特點,做好豬丹毒、豬肺疫、仔豬副傷寒和豬鏈球菌病等病疫苗免疫接種。
每天上、下午清除糞便,搞好豬舍的環境衛生。可用2%火堿水、20%石灰水、20%漂白粉液對欄舍進行徹底消毒,也可用0.2%~0.3%過氧乙酸溶液噴霧消毒。正常情況下每月消毒2 次,如果發生疫情,消毒次數可適當增多。豬場內的消毒池盛放2%~3%的火堿水,人員出入豬舍要進行消毒。豬群出欄后要徹底清掃欄舍,用高壓噴水槍徹底沖洗頂棚、墻壁及欄架,待水干后用甲醛溶液、過氧乙酸或2%~3%火堿水徹底沖洗消毒。經過10~12 h 后再用清水徹底沖洗欄圈地面,待干燥后再用0.2%~0.3%過氧乙酸溶液噴霧消毒。糞便采取堆積發酵的方法,利用生物熱殺滅蟲卵,通常在45 日齡、90 日齡和135 日齡分3次進行驅蟲和預防。用廣譜高效低毒的驅蟲藥物阿維菌素、伊維菌素驅除體內線蟲及體外寄生蟲,用丙硫苯咪唑和吡喹酮驅除絳蟲及吸蟲。寄生蟲病主要引起豬只營養不良和生長遲緩,常因發病癥狀不明顯而被忽略,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把日齡和體況相近的豬集中飼養,實行全進全出模式,避免不同年齡、不同批次豬群相互傳染疾病。出欄后徹底清洗、消毒圈舍、地面、豬床及飼養用具,并留有一段時間的空欄期,避免豬舍的疾病循環。注意觀察豬群采食、糞便和精神狀態,發現疫病及時隔離治療。
傳統的肥育方法是采用“兩頭精、中間粗”的肥育方式,俗稱“吊架子”法,即在小豬階段喂給較多精料,搭配一些泔水或青粗飼料,這種方法營養水平低,增重遲緩,拉長了肥育期,但是能夠充分利用農村大量剩余的青、粗飼料,節約精飼料。直線育肥法是以精飼料為主,整個育肥期飼料搭配根據育肥豬不同生長階段營養需求,給予相應的全價營養飼料。直線育肥法能夠促使育肥豬增重快,需要的精飼料較多,但是育肥期短,飼料轉換效率較高,從飼料利用、增重、圈舍和設備的利用率看是比較經濟的。生產實踐證明,在經濟效益上直線育肥好于吊架子育肥。
養豬的最終目標是投入少、產出高、及時出欄、適重出欄。出欄體質量太小,屠宰率低,肉質欠佳;出欄體質量太大,飼料消耗多,飼養成本高,經濟效益低。因此綜合考慮育肥期日增重、料肉比、屠宰后的屠宰率和瘦肉率、生產成本、豬品種特點以及飼料的價格、肉豬價格等因素,適時、適重出欄最合適。由于飼料占養豬成本較大,所以日增重和料肉比是首要指標。根據實踐經驗,外三元肉豬110 kg以上日采食量繼續增加,但日增重下降,瘦肉增加減少,脂肪的比例大幅度增加,料肉比達到了3.0∶1 以上,投入大、產出少。地方豬種和引進品種的三元雜豬一般在90~100 kg時出欄,純種瘦肉豬可在120~130 kg時出欄,一般小型早熟品種在體質量80 kg左右出欄最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