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水
(開封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 開封475000)
鵝傳染性漿膜炎是由鴨疫里默氏桿菌引起的細菌性傳染病,主要侵害2~7周齡雛鵝,呈急性或慢性敗血癥,以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為特征病變。該病在陰雨潮濕、低溫寒冷的冬春季節較易發生,給雛鵝養殖帶來嚴重的損失。筆者對一例鵝傳染性漿膜炎病例進行了診斷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特征,對該病的發病原因和預防治療措施進行了總結,并就雛鵝科學養殖給出了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據主訴,該肉鵝養殖場于2019 年11 月6 日購買鵝苗5 000只,在保育舍飼養數天后轉入飼養舍集中飼養。21日齡鵝群開始出現食欲減退,精神不振,并有零星死亡。場主曾自行用藥,沒有明顯效果。2019年12月5日上午,該場主遂攜帶8 只病死鵝就診,該養殖場雛鵝發病數量1 400余只,發病率約為28%;病死430余只,病死率約為31%。
該鵝場地處河灘,周圍環境、水源情況較好,少有外來人員出入。養殖場入口有消毒池和消毒通道,但消毒落實不到位,沒有登記外來人員出入情況。養殖場內有一池塘,水質較差,幾乎沒有更換,保育舍、飼養舍、隔離舍布局不合理,隔離舍距離飼養舍和保育舍較近。飼養密度偏大,空氣流通不暢。據觀察,患病鵝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俯臥,離群、行動遲緩或者不愿走動,眼和鼻分泌物增多,眼眶四周絨毛濕潤、粘連,并有拉稀、共濟失調、頭頸震顫等癥狀,個別患病鵝表現出角弓反張,嚴重的甚至出現倒地抽搐、陣發性痙攣等癥狀,地面可見白色或黃綠色稀糞,惡臭難聞。
筆者對場主攜帶的8只病死鵝進行了剖檢,剖檢發現比較明顯的“三包”病變。主要病理變化是鼻孔和眼出現黏性分泌物,眼眶羽毛粘連,肛門周圍羽毛有白色或黃綠色糞便,肝臟有不同程度的腫大、瘀血,表面覆有一層灰白色纖維素性薄膜;心包膜厚度增加,個別嚴重的心包囊內有淡黃色滲出液,并伴有纖維素性粘連,不易剝離;氣囊處有淡黃色或白色纖維素性滲出物附著。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剖檢病變,初步確診為鴨疫里默氏桿菌感染引起的鵝傳染性漿膜炎。
及時清理養殖舍衛生,養殖舍墊料及時更換消毒,清洗水槽,使用百毒殺按1∶200 的比例對整個養殖舍帶鵝消毒,每天1 次,連續消毒1 w。對疑似患病鵝及時移入隔離舍,將病死鵝進行無害化處理,料槽、水槽、飲水器及其他用具使用完畢及時消毒,避免與隔離舍混用。適當減小飼養密度,注意鵝群的保暖,保證充足的清潔飲水,飲水中添加3%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以增強鵝群抵抗力。
針對病鵝精神不振、采食量減少,肝臟腫大和氣囊纖維性病變,使用健脾增食飲和抗生素。健脾增食飲組方為陳皮、茯苓、柴胡、花椒等,具有健脾開胃、祛濕、益氣的功效,增加腸胃蠕動,開胃助消化,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抗病力。氟苯尼考為廣譜抗生素,內服吸收迅速,是鴨疫里默氏桿菌的首選藥。后又使用龍膽、車前子、柴胡等,清熱解毒,保肝護腎,有效緩解濕熱腸阻、肝腫大,使用效果較好。
對重癥患病鵝群使用添加葡萄糖和多維的清潔飲水以防止病鵝脫水。5%氟苯尼考注射液按照0.2 ml/kg體質量進行肌注,連用5 d。飲水中加入健脾增食飲等中藥,自由飲用,連用7 d。
按照以上方法,該場鵝群發病率和病死率明顯下降,健康情況趨于良好。12 d后該場鵝群恢復健康。
近年來,由于鵝產品市場需求增大,而養豬成本逐漸增加,養鵝業有了較快發展,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然而部分養殖場養殖方法和飼養管理不當,免疫程序不科學,導致各種病例時有發生。自2017 年至今,鵝感染鴨疫里默氏桿菌引起的傳染性漿膜炎病例不斷增加,偶發合并大腸桿菌感染。該病對雛鵝養殖危害較大,耐受的雛鵝生長發育不良,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是危害養鵝業的重要動物傳染病之一。防治該病,養重于防,防重于治。雛鵝的科學養殖要從飼養管理和疫苗免疫兩方面抓起,在做好環境衛生、通風保暖、消毒等管理工作的基礎上,及時進行疫苗免疫。
養殖場的位置,生活區、辦公區、保育舍、養殖舍、隔離舍布局要科學合理合規,外來人員出入要做好消毒和登記,全場要定期分階段使用不同消毒劑消毒。避免不同日齡雛鵝混養,以降低發病的可能性。工作人員的工作用具要及時消毒,避免混用。各個功能舍要注意通風保溫,養殖密度不能太大,除了給予正常的飼料外,飲水中要定期添加多種維生素,以提高免疫力。
在鵝苗進入保育舍后,飼喂2~5 d,待鵝群整體狀況穩定后,可以接種鴨傳染性漿膜炎-大腸桿菌二聯滅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