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邦
(柘榮縣富溪鎮畜牧獸醫站,福建 柘榮355300)
豬附紅細胞體病是一種人畜(豬、牛、羊、貓等)共患傳染病。生豬臨床上常以高熱、貧血、黃疸為主要特征,豬群中多數呈隱性感染,該病多在應激的條件下發生,如氣溫驟變、豬舍通風與保溫設施不完善、飼養管理不好、飼料更換頻繁、轉欄或患豬瘟、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和豬圓環病毒病等傳染病時,豬群機體抗病力下降而容易誘發該病。由于豬附紅細胞體病在養豬生產中普遍存在,有研究表明,該病感染率超過90%,給養豬業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損失。
某養豬戶,生豬存欄265頭,于2019年6月12日,畜主求診,主訴該豬場1幢2欄40 kg左右的育肥小豬出現精神萎頓,其中21頭小豬陸續出現食欲不振,站立困難、喜臥,體溫40~42 ℃,稽留熱,體表主要特征是皮膚發紅,結膜發黃發炎,尿少而呈黃色。經了解,已免疫注射豬瘟、豬藍耳病、豬偽狂犬病及豬圓環病毒病等疫苗;其發病的小豬用青鏈霉素、慶大霉素等藥物注射,藥物用后癥狀出現改善,但停藥體溫再次升高,又出現上述癥狀,病程10 d以上,治療效果不明顯。
病小豬出現腹瀉,糞便呈深黃色或黃色,黏稠、腥臭,呼吸急促,部分小豬甚至出現腹式呼吸;大部分的豬只皮膚(尤其是耳部、鼻端、腹部皮膚)潮紅,可視黏膜發黃。發病后期,病小豬的耳、頸下、肢下、腹部等部位皮膚紅紫,指壓不褪色。慢性病小豬則有體溫略升高及便秘的癥狀。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況下,大部分患病小豬于發病后2~4 d 死亡,耐過的小豬表現消瘦,其飼料利用率降低,生長發育遲緩,隨著病情的加重,病程延長的最后成為僵豬。
剖檢5 頭病小豬,病變主要表現為血液凝固不良;全身肌肉色淡,皮下脂肪黃染,水腫;淋巴結腫大,切面外翻;2 頭病死豬,心包積液,眼結膜黃染,心外膜和心臟冠狀溝脂肪出血和黃染;脾臟腫大、邊緣不整齊,并且有大小不一的出血點或出血斑;2 頭病死豬的肝臟呈土黃色和腫大,表面有可見針尖狀的灰白色壞死灶,膽汁濃稠,膽囊腫大;心肌蒼白松軟。1 頭病死豬的腎臟腫大,表面有針尖狀出血點;腸道內有出血點和出血斑,肺有肉變樣。
采集病小豬血液1滴于載玻片上,用等量生理鹽水稀釋,蓋上蓋玻片,在高倍鏡下觀察,可見有橢圓形、球形、點狀小體附著在紅細胞表面,大量紅血球變形,呈齒輪狀、星狀或不規則形狀。
規范操作采集病豬血液涂片,用姬姆薩氏染色于油鏡下觀察,可見紅細胞表面有形狀不一、大小不等的呈淡紫色或紫紅色的蟲體。
采集2份病豬的肺臟、淋巴結和脾臟送檢,對豬瘟、豬藍耳病、豬偽狂犬病及豬圓環病毒病等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細菌分離為陰性。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及實驗室診斷等綜合診斷,最后確診該戶的育肥小豬群感染了附紅細胞體。
要求該養殖戶將健康豬與發病育肥小豬分開飼養,病豬隔離并欄;對死亡的豬進行焚燒、化制或深埋等無害化處理。
加強豬舍內外的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1 d消毒1次,及時清理糞便等污物;同時,做好滅蚊防鼠防貓等工作。
三氮瞇5 ~10 mg/kg,用生理鹽水稀釋成5%溶液,分點肌肉注射,1次/d,連用3 d。
金霉素15 mg/kg,口服或肌注或靜注,連用7 d。
采取以上措施后,豬群在10 d后病情得到控制,有的逐漸恢復健康。
豬附紅細胞體病主要通過血液和吸血昆蟲來傳播,常發生于天氣多變的夏季或多雨的季節,在此季節中,要加強飼養管理,做好環境衛生消毒工作,搞好消滅吸血昆蟲等傳播媒介的工作。在免疫注射或疾病注射治療時,要注意注射針頭、器械的消毒,做到一豬一針。
豬群若感染附紅細胞體,將會是終身帶蟲,若豬群受到某些應激因素影響,抵抗力則下降,很容易導致亞臨床感染的豬群發病,甚至引起母豬流產或死亡。在夏秋季節,指導散養戶或小規模場的豬群強化管理,盡量減少或消除應激因素,提高豬群機體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