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偉
(澠池縣農業農村局,河南 澠池 472400)
雞群進入產蛋期后,良好的飼養管理可以提高產蛋率,減少死亡率,提高經濟效益。
隨著遺傳育種工作的進展,蛋雞的開產日齡也逐漸提早,如果轉群過晚,就會增加應激,減緩生殖系統的發育。生產中一般在15~16周齡完成轉群。轉群時為了減少應激,飲水中應添加速溶多維,飼料中也應添加一些抗應激藥物。轉群后要細心管理,防止群序混亂和打斗而引起的損傷。
在轉入產蛋雞舍前,對病弱雞要區分情況處理,無治療價值的要及時淘汰,使蛋雞各階段的體質量符合標準要求,盡量保證雞群的均勻度,使其達到75%以上。
進入預產期后,要注意育成料向產蛋料的過渡。若換料過早,高鈣飼料適口性差,會使雞采食量下降,減緩生長及生殖系統的發育;若換料過晚,機體內的鈣流失過多,既會發生軟骨病,也會影響蛋殼質量。正確的換料方法應該是轉入產蛋舍后,保持轉群前的飼料一周不變,然后可以在飼料中添加2%的貝殼粉,隨著產蛋率的上升增加貝殼粉的添加量,產蛋率每增加10%,飼料中增加500 g 貝殼粉,直至達到產蛋期飼料的標準為止。
轉群后養殖密度增加,一些疾病的發生率也日趨提高,對一些病毒性疾病必須進行預防免疫,不能存在僥幸心理。預防免疫應在轉群后1~2 周內完成,這樣才能給雞群創造一個穩定的產蛋環境。
體質量不達標不要給雞增加光照,否則會導致產蛋率上升緩慢、無高峰期和高峰期持續時間短。光照的長短要根據季節和產蛋率而定,光照一旦確定就不要減少光照。
進入產蛋期的雞在生理上有很大的變化,在生產中出現了“三快”,即蛋重、產蛋率、體質量增長快,在產蛋期對蛋雞的管理必須圍繞這“三快”來進行。
飼料中能量要達到2 800~2 850千卡/千克,粗蛋白要達到17.5%左右,要盡量選用適口性好的原料以增加采食量,盡量減少棉粕、菜籽粕等雜粕的使用。為了提高能量,可以在飼料中添加2%~3%的高能量蛋白或高能量油脂。為了促進腸道對維生素的吸收,改善蛋殼質量,可在飼料中添加1%~2%的魚肝油。
猝死癥多發生于初開產的蛋雞,產蛋率在20%~60%時最多,尤其在炎熱的夏天,日死亡率最多可達10%。在初產期,可在每天的飲水或飼料中拌喂預防該病的藥物。
初產期劇烈的生理變化及飼料的更換,常導致雞的腸道功能紊亂,從而導致吸收不良。因此,應在飲水或飼料中添加治療和預防腸炎的藥物,以改善腸道功能,促進吸收,使雞群快而平穩地達到產蛋高峰期,并保持較長的產蛋高峰期。
由于初產蛋雞的“三快”,常常會使雞出現“負平衡”,即攝入的營養物質不能滿足需要,這樣雞只就要動用體內的能量儲備,體質量減輕。生產上往往造成無高峰期或高峰期時間變短,整個雞群體質變差,對各種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很多雞只容易得病。針對這一情況,要加強管理,減少各種應激,在合理調整飼料的同時,要添加高能量蛋白質或高能量油脂。為減少應激,增強體質,飲水中可添加速溶多維。
雞每產1枚蛋需蛋白質12~15 g。在產蛋率達90%時必須喂含蛋白質19%的日糧,在產蛋率達70%時應喂含蛋白質17%的日糧。一般來說,產蛋率每提高10%,日糧中蛋白質水平應大約提高1%。此外,當預見產蛋率上升時,要提前1周喂給較高蛋白質水平的日糧,而當產蛋率開始下降時,日糧的蛋白質水平也要推后1周降低標準。
青綠飼料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葉綠素以及許多未知的營養因子,適當增喂一些青綠飼料,可提高產蛋量。
據研究,每天12:00~18:00 時給蛋雞補鈣效果較好。蛋雞日糧中鈣的含量一般要高于3%,在產蛋高峰期日糧中的鈣含量可增加到4%。產蛋率在65%~80%時,日糧中鈣含量應保持在3%~3.25%。在舍內或運動場上放置盛有貝殼粉、骨粉的盆讓雞自由采食。也有較好的效果。
人工補光一般從蛋雞21 周齡開始,21~24 周齡每周增加光照30 min,25 周齡以后每兩周增加光照30 min,直到每天光照時間達到16 h。在產蛋最后4周,每天再增加光照1 h,直到第一個產蛋年度結束。
蛋雞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在雞群達到產蛋高峰的關鍵時期,應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應激,保持雞群高產、穩產。
處于產蛋高峰期的母雞,抵抗力較弱,容易得病,必須注意環境與飼料衛生,確保雞群健康。
如果蛋雞進入產蛋高峰期遇到夏季高溫,則應采取多種防暑降溫措施,冬季則應加強保溫。同時,雞舍相對濕度應保持在60%~70%,增加通風換氣,使雞舍內盡可能保持空氣新鮮和流通。盡量減少各種應激,保持產蛋高峰期的穩定環境。
蛋雞的疫病要始終堅持防重于治的原則,各種免疫應在開產前完成。蛋雞進入產蛋期后,特別是在產蛋高峰期,攝入的營養主要用于產蛋和增加體質量,這期間不宜進行免疫接種和驅蟲。
蛋雞的飲水量隨產蛋率和季節變化而定。在21℃的氣溫環境中,產蛋率每上升1%,在每只每日飲水量約150 ml的基礎上增加7%。當產蛋率達到50%時,飲水量應在200 ml 左右。此后,產蛋率每上升20%,需水量增加30~50 ml,同時要注意飲水符合衛生標準。若蛋雞斷水24 h,產蛋率會下降30%,補水后需30 d左右方能恢復生產。
在沒有明顯疾病的情況下一般不用藥,即使用藥也應特別謹慎,如用藥不當會造成產蛋率下降。磺胺類、呋喃類、喹乙醇、金霉素等藥物在產蛋高峰期必須禁用。
定期或不定期地淘汰劣質蛋雞、病雞和不產蛋的雞,以減少疫病的傳播,降低死亡率,增加養雞經濟效益。
稱重的目的是節約飼料,防止雞只過肥和產蛋率下降過快。具體做法是每月定時稱重,根據體質量變化來考慮采食量的增減。采食量的具體確定還須考慮季節等因素的影響。
在飼喂或觀察雞群時,凡發現精神不好、冠白或發紫、腿不能站立等情況的雞只應及時挑出淘汰,以防止死于籠內。
因維持產蛋高峰期的時間過長,使雞體出現營養負平衡,體質量明顯減輕,從而造成蛋雞早期脫毛,尤其在寒冷季節脫毛更為嚴重。針對這種情況,一方面要調整飼料的營養水平,防止“早衰”;另一方面還要加強產蛋后期的飼養管理,避免產蛋周期過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