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嬌嬌
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550025)
混凝土結構是工程建筑的建設基礎之一,穩定、強度較高的混凝土結構,能為整體工程提供有力支撐,保障建筑的質量,提升建筑的安全性能,保障建筑工程領域的穩定發展。混凝土結構的施工分為多個環節,各環節內的施工技術存在較大差異,文章中對具體施工技術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混凝土澆筑應保障澆筑工作的持續性,一次性進行結構澆筑;在澆筑前,施工者需進行混凝土的持續攪拌,避免混凝土出現較長時間的閑置,并在澆筑前進行混凝土質量的檢測[1];在澆筑中應重視鋼筋、模板等結構的施工,控制好澆筑攪拌、振搗兩項工序,按照相關規范操作進行作業。
混凝土質量會受溫度的影響。為保障施工環節中的混凝土溫度,應在澆筑前進行混凝土材料配比,如將水泥比例減少,添加粉煤灰等,提升結構強度和混凝土密度,促進混凝土內部的溫度降低[2]。此外,在攪拌混合材料中,可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適度加水,減少因內外溫差導致混凝土結構穩定性的影響。施工者可在溫度較高的時間段進行澆筑,且適度降低澆筑厚度。當氣候寒冷時,施工者應及時進行保溫措施,制定合理的拆模時間和順序,降低因溫度的驟降而帶來的裂縫問題。
在模板拆模工作中,施工者應嚴格遵循先支后拆和后支先拆的施工順序,充分考量混凝土結構的澆筑時間。此外,施工者應重點考慮混凝土結構中的重點部位及承重部位,先拆非承重性的結構模板,后拆承重性的結構模板。在澆筑環節,需要將承重部位標出,要保障非承重部位結構強度達到2.5 MPa。
在混凝土運輸過程中,運輸時間過長易導致混凝土出現一定的凝固和離析狀況,不利于后續施工。施工者需進行混凝土的均勻攪拌,確保質量合格后再投入施工。此外,混凝土的運輸應考慮泵送路程、時間等綜合因素,保障混凝土材料實際配比有效、科學,合理安排運輸路徑,盡量避免多次運轉,在混凝土出現初凝前按時到達施工現場,提升混凝土結構的施工質量,保障工程建筑的正常進行。
在混凝土養護過程中,施工者應做好混凝土降溫速度的減緩工作,以便有效控制混凝土結構中的內外溫差,保障結構具有一定的抗裂能力,將結構自約束應力充分降低,提升結構的抗壓能力。在振搗、澆筑結束后的12 h之內,施工者應進行覆蓋或噴水等結構養護工作。在模板拆除后進行浸水養護、塑料薄膜法等養護工作,保障結構的濕潤。在施工周期較長狀態下,如施工環境氣溫持續在5℃以下時,應采用蓄熱法、外加劑添加等方法對混凝土結構的有效養護。
在工程建筑的施工過程中,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是較為重要的。混凝土結構相關的施工技術也是工程建筑施工內一項常見、重要的施工技術。各項技術的運用直接影響著混凝土結構的強度、穩定性及安全系數,最終影響到工程建筑本身的質量及使用性能。建筑從業者應當將混凝土結構的多類施工技術重視起來,以技術、實際需求為參考,制訂合理的施工規范及流程,保障各技術的運用合理,為工程建筑施工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