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榮
中交溫州高鐵新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325000)
情勢變更原則是“契約嚴守原則”的有益補充和修正,是指在工程合同訂立后、履行完畢前出現了合同當事人不可預見且不能克服的客觀事件改變了合同成立的環境或基礎,使得合同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顯失公平,允許受不利影響一方通過變更或解除合同以消除因情勢變更帶來的不公后果。遺憾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最終沒有確立情勢變更原則,雖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六條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情勢變更原則一定的法律地位,為情勢變更原則在建設工程合同中的適用提供了法律依據。但簡單的規定遠不能滿足日益復雜的交易環境中法律實務的迫切需求[1],同時也賦予了法官極大的自由裁量權,從而造成情勢變更原則個案的差異,挑戰了法律適用的嚴肅性與統一性。
固定價格工程合同就是合同當事人約定合同價格包含的風險范圍及其風險費用的計算方法。約定范圍之內合同價款不調整,約定風險范圍以外的予以價格調整。
工程合同適用情勢變更原則應當具備一定的適用要件。在此要件下,法院或仲裁機構才能有針對性地判斷合同效力。
固定價格工程合同中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是建立在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預見或應當預見到的情況下自愿合意確定的。但在合同履行中,可能會出現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導致與合同的訂立環境或基礎的客觀情況發生了重大差異,如施工過程中異常的地質條件、異常的氣候狀況、工程材料價格的異常波動、法律法規、經濟政策的重大變化及自然災害等。這些事實的客觀性是建設工程合同適用情勢變更原則的前提,而一切以人意志為轉移的主觀情況并不包含其中。
情事變更應發生在工程合同的正常存續有效期間內,即工程合同簽訂完畢后、履行完畢前這一時效之間。若情勢變更發生于過程合同締約過程中,則該客觀情況為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的,是非善意的相對人愿意承擔或應該承擔此風險,顯然不適用情勢變更原則。如客觀事實發生于工程合同履行終止之后,基于此時原工程合同效力已經消滅,情勢變更原則也無適用必要。如客觀事實發生在工程合同遲延履行的非正常期間,由于遲延履行方已構成違約責任,則工程合同的遲延履行方不能適用情勢變更原則。如工程合同履行過程中當事人沒有及時主張適用情勢變更原則而繼續履行至完畢,則應視為情勢變更原則主張的權利放棄[2]。
情勢變更的客觀事實必須是工程合同訂立時一個有經驗的或合格的承包商不可預見的,是當事人不可克服、工程合同目的難以實現的。若當事人在締約過程中可以預見該情況將會發生,或當事人能采取措施可以克服的,表明該事實引發的風險已防范或屬可承擔的合理范疇,不能適應情勢變更原則。如該變動屬當事人主觀過錯造成應當預見而未預見,則應由其承擔該事實發生的風險。當然對于善意的沒有預見的相對人主張情勢變更原則應當予以支持。
固定價格工程合同履行過程中對于自然災害、異常社會事件、異常工程地質與氣候條件、材料價格非正常波動、法律政策變化等情況的發生,由于當事人本身并無主觀過錯而適用于情勢變更原則。如因工程合同一方當事人主觀原因造成,應當預見到而未預見的,或屬于市場的商業風險等,則不能適用于情勢變更原則,應當由其自身承擔風險或責任。
商業風險是建設工程合同履行過程中的固有風險,并不影響合同目的實現,商業風險必須與情事變更的理由相區別。如基于通貨膨脹的預期而預定的材料價格波動的合理范圍則屬于正常的市場風險。若材料設備價格的波動遠超過一個合格的承包商所能預見到范圍,此風險類型屬于社會一般觀念上的事先無法預見、相較工程合同訂立時的情況是重大而根本性的、風險程度難以防范和控制,應屬于情事變更而非商業風險[3]。
情勢變更是否將使合同繼續履行顯失公平是該原則適用的核心要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72條規定:“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可以認定為顯失公平?!笨陀^而言,若繼續履行合同可能違背公平等價等根本價值或者工程合同目標無法實現,則應該適用情勢變更原則。如繼續履行合同不會對當事人之間重大利益造成影響或僅造成輕微影響,則不能適用情勢變更原則。
不可抗力發生后當事人即需通知對方而無須進行協商,而情勢變更則與之不同。情事變更發生后一方當事人應及時與對方就固定價格工程合同有關影響內容予以協商,只有在協商不成時,才可按法定程序向法院或仲裁機構請求合同的變更或解除,而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必須結合案情實際情況予以裁量。
固定價格工程合同情勢變更原則的效力體現是基于公平原則下雙方協商或由法院或仲裁機構對工程合同的變更和解除方面。如情勢變更的發生使得固定價格工程合同標的價值量發生異常變化,且承發包雙方自愿維持現有合同關系,則可以通過合理評估雙方價值比例關系增減其價值量的方式對工程合同予以變更,在增減尺度的價值取向把握上應側重于保護守約方的原則。如情勢變更阻礙工程合同的繼續履行,但該情勢屬暫時性的,且合同當事人都愿意繼續履行合同,則可以采取遲延履行或分期履行的方式變更工程合同的履行期限,以消除情勢變更產生的不公后果。工程合同變更或解除后,當事人無請求損害賠償的權利[4]。
在工程實踐中,雖然固定價格工程合同一般都會使用無限風險、所有風險或類似語句規定計價中的風險內容及其幅度,但由于情勢變更原則屬于法律規定,所以固定價格工程合同如發生了材料價格的異常波動、異常惡劣的氣候條件、不利的物質條件等不可預見的客觀情況較大地改變了合同訂立的基礎,嚴重受損一方當事人依然可以依法適度主張情勢變更原則。當然在主張時,應以整體工程盈虧作為顯失公平的主要衡量標準,認定情勢變更的法定適用期限應自投標文件遞交截止時間前28 d作為開始的基準日期。
情勢變更原則作為一項法定原則,不會因為固定價格工程合同使用無限風險、所有風險、類似語句規定計價中的風險內容及其幅度而喪失其適用效力。同時情勢變更原則的適用必須符合一定的構成要件,適用時要基于雙方協商不成的前提下,請求法院或仲裁機構基于工程合同履行過程中客觀事實而作出變更或解除合同法律效力。法官自由裁量時應公平合理地調整承發包雙方的利益關系,體現情勢變更原則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