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雅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西干渠水利管理所,甘肅 張掖 734000)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水利工程投入的加大,灌區水利工程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有力推動了灌區制種玉米、蔬菜產業,畜牧養殖業經濟的蓬勃發展。但由于重建輕管,水利工程運行狀況較差,效益發揮不充分,已影響到灌區農業經濟的發展。為此,為切實搞好灌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對目前灌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現狀進行了調查,指出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原因,并提出具體的建議和對策。
西干灌區地處黑河中游西岸,始建于1965 年,是一處以引黑河水自流灌溉為主,井灌為輔的大型灌區,灌區控制面積333 km2,綠洲與戈壁相間,地勢由東南向西北方向傾斜,海拔1 453~1 700 m 之間,屬祁連山山前沖洪積平原。灌區隸屬甘州區水務局,管轄甘州區明永、沙井兩個鄉鎮的39 個行政村和52 個機關農林場,總人口4.9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7 萬人,設計灌溉面積25.4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8.97 萬畝,實際灌溉面積17.82 萬畝,發展高效節水面積11.96 萬畝。主要種植制種玉米、蔬菜、油料等作物。
灌區內現有各類渠道4 005 條,總長1 713.56 km,其中干渠、分干渠6 條,61.8 km,已襯砌干渠5 條42.55 km,襯砌率100%,支渠28 條,112.21 km,已襯砌25 條98.42 km,襯砌率88%,斗渠144 條,236.87 km,已襯砌118 條168.14 km,襯砌率57%,農毛渠3 827 條,1 302.68 km,已襯砌1 080 條366.48 km,襯砌率28%,各類渠系建筑物15 347 座,灌溉機電井750 眼,防汛工程4 處,農村供水廠4 處。近幾年由于灌區加大了對水利工程設施的建設力度,水利基礎設施大為改善,提高了渠道水的利用率和灌水效率,縮短了灌溉時段,緩解了用水高峰期的供需水矛盾,降低了供、用水成本,增加了群眾的經濟收入。提高了農田保灌程度,基本達到了灌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使農村經濟穩步增長,資源優勢得到了較好發揮。
灌區目前建成的各級高標準渠道數量逐年增多,工程的管理與維護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也已列入灌區重要議事日程。面對巨大的管理和維護任務,僅靠水管單位根本無法承擔,只有充分調動受益區群眾的積極性,使其參與到工程管理當中來,組建農民用水者協會,專管與群管相結合才能使建成的各級渠道發揮效益,延長使用壽命。目前灌區對水工程的維護實行干、支渠由灌區管理單位負責,斗渠及以下的田間工程統一交由農協會受益村社群眾劃段承包管理,并簽訂責任書,明確獎罰制度,其維修管理養護費用由實施管理和受益的主體承擔。
雖然近年來國家對農田水利工程設施的投入不斷加大,但是因地方財政緊張,大量的資金用于城市和其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水利建設的資金缺口較大,投入與需求尚有較大差距,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投入機制和組織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多年形成的政府發動、群眾參與、技術負責、市場化運作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已不能再用,轉而形成“一事一議、民主決策”。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民的個體經濟意識逐漸增強,而集體觀念卻日趨淡薄,缺乏興修水利的積極性,只管用水,不愿管水,對水利工程的管護熱情大大減少,工程建設中群眾籌資投勞比較困難。
當前,在國家的眾多工作中,三農工作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水利、農業、發改、扶貧等部分各自根據自己部門的規劃,利用多種渠道加大了對三農的投資力度,但是卻形成了多頭投資、重復建設的情況。使得各個部門的優勢不能得到發揮,也使得工程技術、合理開發和社會經濟效益都不能夠得到兼顧,使得資金的社會效益難以有效發揮。
在規劃設計時設計流量沒有充分考慮到項目實施后黑河調水時段集中灌溉的需要,而是按原有續灌模式進行設計、組織實施,在黑河實行統一調度和“全線閉口,集中下泄”的調水模式后,灌區灌溉輪期縮短,由原來的續灌變為每月20 天的集中輪灌,10 天集中下泄的模式,而部分新建渠道設計過水能力太小,不能滿足集中輪灌引水需求的問題日趨突出,目前已不能完全按照原有的調度模式安排調度灌溉。灌區為防止農作物受旱而引發社會不穩定,只能在限定的輪期內超量引水,致使渠道超負荷運行。
近年來,隨著國家一系列減負政策的實施,切實減輕了農民負擔,有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灌區所轄的受益區、用水戶由于受地理、氣候、水資源等因素的制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仍然很低,加之法制意識不強,水費拖欠行為普遍存在,致使灌區水費不能足額收繳到位,嚴重影響了灌區正常的運行管理工作。
近年來,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在強調要減輕農民負擔,要促進農民群眾增收,但是對于和農民群眾收入密切相關的水利基本建設的重視程度卻明顯不足。農村稅費改革后又取消了“兩工”,而政府因財力所限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入捉襟見肘,只靠水利部門用有限的資金進行“小打小鬧”式的建設,缺乏較大規模的改建資金,加之目前面臨巨大的維修任務,水利部門很難有效組織大規模的資金投入灌區節水改造。
當前灌區水利工程管理采用的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理體制,水利設施缺乏明確的產權、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對于水利工程的運行管理以及維修養護經費難以滿足要求,還沒有形成合理的供水價格機制,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地影響到了水利工程的正常維修養護。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農田水利建設管理對幫助農民擺脫貧困,走向富裕,以及區域性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我們要千方百計采取措施,充分調動方方面面力量,努力把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的事情真正抓緊抓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改革之前的“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理念卻在不斷的淡化,目前仍然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三農問題”。想要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必須重新唱響“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主旋律。首先,各級政府部門要高度重點農田水利建設工作,將其放在首要地位,作為農村工作的重中之中來抓,研究和制定農田水利建設的投資渠道和具體扶持政策。
一是要按照“純公益性”和“準公益性”及“經營性”將水管單位分類定性管理,使之建立職能清晰、權責明確的水管體制,建立管理科學、經營規范的水利管理單位運行機制。二是積極推進水價改革,在還沒有形成水價機制在農村水資源利用中的調控機制之前,需要根據“補償成本、合理收益、節約用水、公平負擔”的原則進行合理的核定,不僅僅是要確保農民負擔合理,還需要讓水利單位可以獲得合理的收益,更好的發展,讓價格在水資源利用和保護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工程管理方面,要切實改變重建輕管,尤其是斗渠以下的田間工程管理受條件限制,比如管護費用得不到落實、國家對“兩工”逐步取消、農民群眾認識只有我受益,管理是別人的事,自我管理思想淡薄。田間工程交村使用后,水管單位只能起技術指導,大的方面還需農民自我維護,自我管理。小型水利工程量大面廣,單靠水管部門根本無法顧全管理,所以以村社為單位,分段劃片承包管理,讓農民進行自我管理,建立制定養護制度,完善管理,加強養護維修,延長工程使用壽命,發揮其應有的效益。
總之,強化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是改善農業綜合能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加的重要舉措,其不僅僅有助于改善灌區水利基礎設施條件,還有助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民群眾收入增加,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支持,進一步縮小城鄉差別,為縮小地區差距夯實基礎,同時節約了用水量,提高了水利用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水資源配置,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