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雪
急性胰腺炎作為消化系統常見病之一,有病情進展快、并發癥多、預后較差等特點,經大量臨床實踐研究發現,急性胰腺炎患者多數確診時病情較嚴重,且快速惡化,產生各種嚴重并發癥,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增加患者死亡的風險,引起了醫學工作者的高度重視[1]。近幾年來,伴隨人們生活水準提升,長期存在缺乏運動、高脂飲食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急性胰腺炎發生率明顯上升。目前,臨床上診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以輕型病例為主,經過相關治療后大多預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因病情嚴重,無胰腺器官相關病癥,而伴發嚴重全身性炎癥反應或大量器官功能損傷,預后較差。對于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而言,早期診斷與治療相比更加重要,是改善急性胰腺炎患者預后的關鍵環節,不容忽視。因此,探索一種檢測速度快、準確性高、價格低廉的檢測方法十分必要。現階段,C反應蛋白、淀粉酶與脂肪酶均為早期急性胰腺炎臨床診斷的重要血清學指標,作者認為C反應蛋白、淀粉酶與脂肪酶聯合檢測方法的準確性較高,可降低漏診、誤診率,但具體應用效果有待驗證。為此,作者特以回顧性分析方法開展本次研究實驗,以病史查詢、影像學檢查以及手術病理學檢查結果為金標準,評估C反應蛋白、淀粉酶與脂肪酶聯合檢測方法對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診斷準確性、特異性與敏感性,并對急性胰腺炎患者與健康體檢者、不同病情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之間的C反應蛋白、淀粉酶與脂肪酶指標差異進行統計學軟件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9月收治的117例疑似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病理學檢查結果的金標準[經病史查詢、影像學檢查以及手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急性胰腺炎82例、非胰腺炎35例(消化性潰瘍穿孔18例、腸梗阻17例)]將82例確診為急性胰腺炎者設為觀察組,另隨機選取同期98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53例,女 29例;年齡 22~65歲,平均年齡 (42.4±10.7)歲。對照組男 51例,女 47例 ;年齡 25~65歲,平均年齡(44.7±11.4)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將8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按病情不同分為輕型急性胰腺炎患者(69例)、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13例)。納入標準:①病歷檔案和血清學檢查資料均清晰、完整;②受檢者在檢查期間全程配合,不影響檢查結果準確性者。排除標準:①急性腦卒中、心肌梗死等重大心腦血管疾病者;②生命體征不穩定或者合并嚴重創傷者;③短期內并發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或者嚴重心肺功能障礙者;④應用過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或者有出血、輸血史;⑤入院時伴發循環衰竭者。
1.2 方法 在疑似急性胰腺炎的117例患者入院第1天、對照組患者在體檢當日,抽取空腹靜脈血5 ml,在分離膠/促凝劑真空采血管內以3000 r/min的速度進行離心處理,時間是10 min,隨后即時檢查。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均應用速率法檢測,C反應蛋白應用乳膠增強免疫比濁法檢測。各個指標的參考值范圍是:血清淀粉酶 35~135 U/L,脂肪酶 0~60 U/L,C 反應蛋白0~10 mg/L。
1.3 觀察指標 ①以病史查詢、影像學檢查以及手術病理學檢查結果為金標準,評估C反應蛋白、淀粉酶與脂肪酶聯合檢測方法對早期胰腺炎的診斷準確性、特異性與敏感性。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總人數100%;特異度=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敏感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②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的C反應蛋白、淀粉酶與脂肪酶水平差異。③比較不同病情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反應蛋白、淀粉酶與脂肪酶水平差異。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反應蛋白、淀粉酶與脂肪酶聯合檢測方法對急性胰腺炎的診斷準確性、特異性與敏感性 本組117例疑似急性胰腺炎患者經C反應蛋白、淀粉酶與脂肪酶聯合檢測,結果顯示真陽性78例,真陰性33例,假陽性2例,假陰性4例。診斷準確性為94.9%(111/117),診斷特異性為94.3%(33/35),診斷敏感性為95.1%(78/82)。
2.2 兩組的C反應蛋白、淀粉酶與脂肪酶水平比較 觀察組的C反應蛋白、淀粉酶與脂肪酶水平分別為(44.2±9.7)mg/L、(525.1±156.3)U/L、(302.6±102.4)U/L,均高于對照組的(3.1±1.0)mg/L、(75.3±16.1)U/L、(31.3±7.2)U/L,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t=41.704、28.325、26.165,P=0.000、0.000、0.000<0.05)。
2.3 輕型、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反應蛋白、淀粉酶與脂肪酶水平比較 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反應蛋白、淀粉酶與脂肪酶水平分別為(138.2±40.7)mg/L、(527.1±185.9)U/L、(321.6±178.9)U/L,輕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反應蛋白、淀粉酶與脂肪酶水平分別為(27.1±10.2)mg/L、(495.1±141.8)U/L、(296.6±82.8)U/L。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反應蛋白高于輕型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20.019,P=0.000<0.05)。不同病情患者淀粉酶與脂肪酶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709、0.802,P=0.259、0.180>0.05)。
急性胰腺炎屬于臨床常見的一種急腹癥,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致病原因不同,但發病過程一致,依據胰腺自身消化理論,本病發生機制如下:胰酶活化,導致局部胰腺被破壞,引起急性炎癥反應,病情兇險,死亡率較高[2]。根據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臨床上將本病患者分為輕型急性胰腺炎、重型急性胰腺炎,前者治療效果往往較好,而后者病情進展快,容易出現各種嚴重并發癥,死亡率較高。因此,早期檢測出急性胰腺炎,判斷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對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
目前,臨床上對于早期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診斷主要依據其胰腺組織病變程度,并依賴高分辨率的CT檢查結果進行分型,但費用昂貴,患者往往無法承擔,且影像學檢查方法對醫師技術嫻熟度的要求較高,并存在放射性所致副作用等缺陷,不宜在早期急性胰腺炎診斷中展開。伴隨半自動、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普及,加上檢測試劑商品化,實驗室檢查方法在疾病診斷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且存在檢查方法簡單、價格低廉等優勢,容易推廣。因此,作者認為有必要探討急性胰腺炎早期診斷的血清學檢查方法,常見指標包括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反應蛋白。
淀粉酶作為檢查急性胰腺炎最常用指標,可在急性胰腺炎發作后異常升高,這一特點已經大量臨床研究中證實[3],且淀粉酶異常升高表現集中于患者發病后 6~12 h,但容易在發作 3 d 后降低,因而淀粉酶尤其適宜用于檢測早期急性胰腺炎,但在判斷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輕重程度、預后方面效果欠佳[4]。血清脂肪酶為人體內胰腺泡所合成的產物,多數可進入人體十二指腸內,少數分布在血液,因患者器官組織大量損傷,可導致胰腺管堵塞,脂肪酶可轉入血液內,因而可通過觀察患者血清脂肪酶濃度判斷患者是否為急性胰腺炎[5]。同時,脂肪酶水平變化時間較淀粉酶晚,多在發作后1~3 d出現,但其異常升高的持續時間較長,但在輕型、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鑒別效果不佳,無法反映患者病情進展情況,與淀粉酶聯合應用可提高診斷準確性。C反應蛋白作為檢測炎癥的標志物,在病情發作、進展中均有異常升高表現,提示患者有并發癥發生,用于檢測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可行性較高。因此,作者主張采取C反應蛋白、淀粉酶與脂肪酶聯合檢測方法。此外,本研究中觀察組的C反應蛋白、淀粉酶與脂肪酶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重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反應蛋白高于輕型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聯合檢測方法可準確鑒別急性胰腺炎,并判斷其分型。
綜上所述,C反應蛋白、淀粉酶與脂肪酶聯合檢測對急性胰腺炎早期診斷有正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