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磊,喬青華
(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農業農村局,河南 三門峽 472000)
肉牛基礎母牛擴群增量項目是國家為了增加基礎母牛飼養量,擴大架子牛供給所實施的一項惠農政策。該項目從2015年至2020年已連續5年在三門峽市陜州區實施。
該項目實施主體為全區各鄉鎮肉牛養殖場(戶)、養殖合作社(母牛應相對集中飼養);每個場存欄基礎母牛達到10 頭(含10 頭)以上方可享受補助;補助的肉牛品種為國家評定的肉牛品種(包括引進品種)、地方黃牛品種、乳肉兼用的肉牛及雜交后的肉牛品種;不包括水牛、牦牛、奶牛品種;必須是達到繁殖能力的成年母牛,原則上要大于18月齡,后備母牛不應計算在內。
補助方式為“先增后補”,通過母牛存欄量確定項目實施對象,實施對象新增犢牛確定補貼資金,即新增的犢牛必須為前期登記造冊時的基礎母牛所生后代,母牛登記后再次購買母牛所生產的后代及外購犢牛不得計入新增犢牛補貼范圍內。按照政策要求,每頭新增犢牛補貼標準為1 200元(2015年、2016年標準)或600元(2017年、2018年、2019年標準),補貼資金必須用在對圈舍的改造、青貯飼料生產等方面。
通過鄉級村級防疫員的廣泛宣傳,確保養殖場(戶)對該項目家喻戶曉,力求簡便易行,動員轄區內達到申報標準的肉牛飼養戶積極參加,并且填寫項目申報表。
通過各鄉鎮畜牧獸醫部門對達到標準并自愿申報的養殖場(戶)進行現場核查登記。核查時三人一組,做到見人、見牛、見標、見榜。
補助對象應及時記錄母牛配種、產犢以及初生犢牛基礎信息,包括耳標編碼、性別以及出生日期等信息,不如實填報信息的可以取消其補貼資格。新增犢牛的養殖場(戶)在犢牛出生3 日內要及時報告鄉鎮核查人員,鄉鎮核查人員應及時入戶進行現場核查,及時在新增犢牛耳朵上打標記(耳缺、耳洞),并現場拍照留存。新增犢牛信息也要及時在行政村進行7 d 以上的公布,接受群眾監督。
養殖場(戶)如果有基礎母牛及新生犢牛死亡、出售等情形,應盡快與核查人員聯系,填寫變動備案卡,經核查人員現場核查后,報區農牧部門備案,備案卡一式兩份,一份由養殖戶留存,一份由農牧部門留存。在核查中如果發現有出售、死亡等情況沒有備案的,不在補貼范圍內。
存欄10 頭以上的養殖場(戶)因地制宜積極擴大規模。據統計,陜州區基礎母牛存欄10頭以上養殖場(戶),已從2015年的81戶1 012頭母牛增加到2019年的129戶1 862頭母牛,項目成效逐步顯現。同時也帶動了養殖合作社的發展,2018 年6 月底陜州區肉牛養殖合作社比上年同期增加11家。
通過開展的各項養牛技術培訓,有效提升了廣大養牛戶的飼養管理水平。同時也提升了周邊群眾發展養牛致富的積極性。
陜州區大多數鄉鎮畜牧獸醫站只有1~2 人,多數人員年齡偏大,加之多數養牛戶處于各鄉偏遠山區,而且當地習慣于早上將牛群趕進山里放養,晚上再趕回牛舍休息,山路繁多及道路不通增加了現場核查的難度。
該項目補貼對象為存欄10 頭以上的基礎母牛養殖戶,由于陜州區肉牛飼養大部分以10頭以下養殖場(戶)為主,該項目暫時不能覆蓋全部養殖場(戶),導致未享受到補貼的農戶有疑問甚至可能產生抵觸情緒。
一是該項目實施程序多,周期長,加之養殖場(戶)分別位于陜州區的偏遠山區,建議增加人員及車輛投入,適當提高該項目的工作經費,以便更好地開展工作。二是陜州區肉牛飼養量主要集中在10頭以下散養戶,建議下一年度的項目將10頭以下養殖場(戶)也納入補貼對象,以提高群眾飼養草食家畜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