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信
(山西省陽城縣畜牧獸醫局,山西 陽城 048100)
豬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由乙型腦炎病毒(JEV)引起的一種蚊媒性人畜共患病,多發生于夏秋蚊蟲繁衍活動旺季,由于豬是該病毒最主要的增殖、擴散宿主和傳染源,在夏秋易感季節,如果豬場環境條件差,飼養管理不善,免疫接種不及時,常會導致季節性或地方性流行,對養豬業造成嚴重危害。現將發生于某豬場的豬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發病診治與防控情況介紹于下,供業界同仁參考。
2019年8月17日下午4時左右,山西陽城縣某養豬場場主向筆者打電話訴說,該場有3 頭育肥豬突然死亡,另發現圈內有10 多頭大小不等的仔豬、保育豬出現嚴重的神經癥狀,情況比較危急,筆者停止手頭工作,隨即趕往該場。
入場后知悉,該豬場現存欄生豬258頭,其中種公豬1頭、能繁母豬15 頭、后備母豬5 頭、大小育肥豬129 頭、保育豬61頭、哺乳仔豬47頭,屬于典型的自繁自養場戶。該場地勢低洼,飼養密度較大,圈舍空氣污濁,蚊蠅飛舞,目前已死亡3頭育肥豬,有2頭母豬出現早產或流產,有9頭保育豬倒地嗜睡于糞水中;有11頭仔豬共濟失調,表現中樞神經紊亂癥狀。
進一步檢查發現,發病育肥豬和仔豬體溫大多升高達40.5 ℃左右,有的高達41 ℃以上,鼻液黏稠,精神沉郁或狂暴。沉郁者關節腫脹跛行,嗜睡臥地不起;狂暴者口吐白沫,肢體震顫,盲目轉圈,沖撞墻壁,部分已麻痹癱瘓處于瀕死狀態。
據場主介紹,近幾天全場豬群吃食逐漸減少,有一頭妊娠母豬流產,兩頭出現子宮炎癥狀,公豬性欲也明顯減退,以為是天氣炎熱,并沒有引起重視。檢查發現,種公豬體溫升高,睪丸發炎并出現明顯腫脹,且發熱,疼痛,其中左側睪丸腫脹達正常的1 倍左右;流產母豬體溫達40℃,活胎大小不均,陰道尚有出血和分泌物;部分母豬體溫稍高,入夏以來配種不孕率上升,至今仍有3頭空懷。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該豬場修建于2003年,由于自然條件所限,當時建于已無活流水的干涸河灘上,但近年來周圍已被垃圾圍堵,河間又有污水淤集,豬場處于低洼之地,夏秋季節蚊蠅肆虐,整體環境狀況較差,近年來發病死亡明顯增加。期間畜牧和環保部門多次要求進行環境整治,實施豬場改造或搬遷,但由于2018年秋季以來非洲豬瘟影響,場主有所顧忌,建場積極性不高;去年后半年以來雖然生豬行情大漲,計劃新修豬場,但今年又遇到新冠疫情被迫推遲,直到發病。
根據上述臨床癥狀、季節性特征與該豬場環境狀況與流行病學調查,筆者基本判斷患病為豬流行性乙型腦炎,同時依靠病毒分離、血清學檢驗等特異性診斷進行了最后確診。
剖檢死亡豬只,可見全身淋巴結腫大,充血或出血;腦膜、脊髓膜充血,腦室和脊髓腔液增多;胸腹腔大量積水,肝腫大蒼白、質硬并有壞死斑;脾邊緣有出血性梗死;肺充血、水腫。
對流產母豬檢查發現,所產大多為弱仔、畸形胎、死胎,胎兒大小懸殊,剖檢其中兩頭可見典型的“空腦兒”“無腦兒”現象,胎兒腦膜和脊髓充血,皮下水腫,部分中樞神經組織發育不全,有非化膿性腦炎病變;母豬子宮內膜充血出血,陰道流有紅褐色或灰褐色分泌物。
采用病毒分離鑒定和血清學檢驗方法(中和試驗和血凝抑制)進行確診。
2.2.1 病毒分離
采取早產胎兒和病豬的腦組織,用滅菌生理鹽水洗凈,然后研磨制成混懸液,再經離心分離取其上清液,給4只小白鼠腦內分別接種0.03 ml,6 d時出現1只發病死亡;然后,又取發病小白鼠腦組織,按上法取其上清液進行繼代,過了5 d又出現發病死亡。
2.2.2 中和試驗
將病料接種于小白鼠,取其腦組織并制成不同稀釋度,加試驗血清,給4只小白鼠腦內分別注射0.03 ml,隔離觀察14 d后出現陽性,死亡1只。
2.2.3 血凝抑制試驗
將被檢血清作倍比稀釋,加入4 個凝血單位的病毒液,作用一定時間后,加入配好的1 日齡雛雞的紅細胞懸液,以能夠抑制病毒凝集紅細胞的血清最大稀釋倍數確定為該血清的血凝抑制效價,然后加以診斷。乙型腦炎病毒具有凝集雛雞紅細胞的作用,采用血凝抑制試驗法對于早期診斷該病有重要意義。
該病在臨床上注意與豬布魯氏病、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等相鑒別。
豬乙腦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發生于夏秋高溫多濕季節,臨床上有高熱、神經紊亂、流產、畸形胎、死胎、公豬睪丸腫大發炎、性欲減退、繁殖性能下降等特征,確診起來并不困難。因此,經過入場檢查,筆者基本判斷為該病后,隨即采取了隔離、消毒、淘汰等控制措施,同時對病豬實施對癥治療,以防止豬群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繼發或并發其他疾病引起大批死亡。
立即隔離病豬,淘汰瀕死豬,降低飼養密度;對圈舍、用具及全場環境用生石灰、復方戊二醛、優綠環凈等消毒藥徹底清洗消毒,將死豬、早產流產胎兒以及胎盤、羊水等分泌物和排泄物嚴格進行無害化處理;此后,每天堅持全場消毒,持續兩周,每日2次,第三周開始每日1次;糞便污物日產日清,發酵處理。
對圈舍、飼料庫、水箱、排污溝渠及豬場周圍垃圾場、低洼死水潭、河道積水處等容易孳生蚊蠅的場所,噴灑避蚊胺、除蟲菊酯等綠色殺蟲劑,安裝和放置物理防蚊用品,全面消殺蚊蠅等傳播媒介。
根據不同豬群、病情輕重程度,對癥施治,防止繼發或并發感染。
對精神沉郁、高熱嗜睡患豬,緊急耳靜脈放血,肌注氟尼辛葡甲胺、復方氨林巴比妥和病毒靈注射液,以快速降溫,解熱強心,抗病毒。仔豬、保育豬按體質量大小用量分別為0.5~1毫升/頭、5~10毫升/每頭、2~5毫升/頭,育肥豬、母豬按體質量大小用量分別為2~5 毫升/頭、10~20 毫升/頭、5~10毫升/頭,每日2次,連用3日。有食欲后在飲水中添加綠益態(微生態復合制劑)1 000克/噸,在飼料中添加清熱敗毒散1 000克/噸,連用7~10日。
對伴有肢體痙顫、關節腫脹、共濟失調的患豬,肌肉注射20%磺胺間甲氧嘧啶鈉注射液,用量為0.5 ml/kg,每日2次,連用3 d;對于過度狂暴興奮、口吐白沫、轉圈沖撞的患豬,為鎮靜安神,緩解腦水腫,選擇氯丙嗪注射液肌注,用量為50~200 毫克/頭;同時靜注20%甘露醇(或25%的山梨醇)和10%葡萄糖,用量為100~200毫升/頭。
對流產母豬,徹底清除殘胎、死胎及胎衣、惡露等污物,用生理鹽水沖洗陰道、子宮;為防止繼發或并發感染引起敗血癥、乳房炎、子宮炎等,可在子宮內注入宮炎清,肌肉注射青霉素或鹽酸林可霉素注射液;有胎衣滯留者,同時肌注縮宮素20 IU;為防止出現代謝性酸中毒,還可靜注5%碳酸氫鈉注射液200毫升/頭,以補充電解質,糾正酸堿平衡。
對于飲食欲較正常的母豬和種豬,在飼料中添加黃芪多糖、黨參、甘草等復合制劑+主要成分為蛋氨酸鋅、生物素、左旋肉堿等的藥物,用量分別為1000 克/噸和800 克/噸,在飲水中添加微生態復合制劑,用量8 000克/噸,連用15 d;對飲食欲較正常的其他豬群,在飼料中添加清熱敗毒散1 000 克/噸,在飲水中添加主要成分磷酸泰樂菌素、磺胺二甲嘧啶的藥物+微生態復合制劑,用量均為1 000克/噸,連用7~10 d,以提高機體的抗病力。
采用上述綜合措施后,繼續加大消毒滅源力度,傳播鏈很快被阻斷,病勢逐漸得到控制,大部分病豬逐步好轉,特別是神經癥狀嚴重的患豬,病情進展得到緩解,再沒有發生死亡,為自愈康復爭取了空間與時間;隨后根據本場實際情況,分別制定免疫程序,對各類豬群分別實施豬乙腦疫苗免疫接種;春季4 月份再次實施加強免疫,截至目前再未發病。
流行性乙型腦炎屬于蚊媒性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近年來全球自然災害頻發,環境狀況惡化,其發病地域范圍正在不斷擴大。尤其是夏秋季節,本來就是蚊蟲孳生繁衍活動旺季,在遭受洪澇災害后,各類畜禽死亡增加和各種污物隨水四處漂流,極易導致乙腦疫情災后在人畜間傳播。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該病常流行于夏末秋初,伊蚊、庫蚊是主要傳播媒介,其他傳播途徑還包括胎盤感染和配種垂直傳播。豬群不僅對該病高度易感,而且是該病毒的增殖、擴散宿主和“放大器”,豬群感染乙腦病毒雖然大多數為隱性感染,但病毒在其體內可不斷增殖,侵入血流,引起短暫的病毒血癥,成為乙腦病毒的暫時貯存宿主,經蚊蟲叮咬后反復傳播,極易構成“豬-蚊-豬”的傳播鏈條。由于該場處于低洼的河灘,周圍垃圾遍地,平時污水淤集,整體環境狀況較差,洪災過后,蚊蠅肆虐;加之,豬場管理粗放,消毒滅源欠缺,更沒有按照程序提前進行免疫預防,從而造成了該病的嚴重流行。
臨床診療表明,感染該病后仔豬和育肥豬會突然發病,以高熱、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為主要臨床特征,病情嚴重者多由并發癥導致死亡。因此,對于過度狂暴興奮、神經癥狀嚴重的患豬,要大幅降低密度,最好一豬一舍,重點護理,避免聲響刺激,防止發生外傷和各種應激,并及時根據癥狀輕重程度,應用藥物鎮靜安神、消除腦水腫,盡可能挽救生命。
繁殖母豬和種公豬感染該病后,則以生殖系統病變為主要特征,嚴重影響繁殖機能。一般母豬感染后,可通過胎盤垂直感染侵害胎兒,引起流產及產弱仔、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等繁殖障礙;公豬則表現為睪丸炎,嚴重的可喪失配種能力而被淘汰,尤其對后備種公豬、母豬危害嚴重,給豬場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此外,雖然絕大多數病例在痊愈后可以獲得一定的免疫力不再復發,但對于當年生仔豬或未經過夏秋季節的幼齡豬來說,一旦感染則容易產生毒血癥,成為帶毒的傳染源。實驗室檢驗得知,應用血凝抑制試驗法,抗體出現較補體結合反應來得早,一般發病后5 d左右就可以呈現,因此,測定血凝抑制抗體對于較早期診斷該病有一定意義。
目前尚無特效方法治療豬乙型腦炎,強化免疫預防依然是控制該病最有效的措施。平時提高管理水平,強化消毒滅源,搞好環境衛生,積極采取綠色防蚊避蚊與滅蚊措施,能夠切斷傳播途徑,大大降低發病率;同時,根據本地區及本場實際情況嚴格制定免疫程序,正確適時接種乙腦疫苗,不但可以給豬群提供強大的保護,降低豬只的帶毒率,而且有利于切斷傳播鏈,控制該病的傳播與流行。
根據制備方法,豬乙腦疫苗分為弱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兩大類。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豬乙腦活疫苗的安全性得到強力保證,不同日齡的豬使用均可獲得良好效果。比如豬乙型腦炎活疫苗(SA14-14-2株),對仔豬的免疫期為6個月,母豬的免疫期為9個月,使用時應嚴格按照瓶簽注明頭份,用專用稀釋液稀釋后肌肉注射,一般經過3周可產生堅強的免疫力。
推薦免疫程序為:后備種用公、母豬于配種前(6-7月齡)或每年蚊蟲出現前20~30 日(一般在3-4 月份)肌注1頭份,然后間隔2~4 周進行二次強化免疫;經產母豬及成年公豬每年春季注射1次,每次1頭份;處于南方及熱帶地區的豬場,必須堅持全群每6 個月免疫一次;在乙型腦炎重疫區,為了提高防疫密度,切斷傳播鏈條,對其他類型的豬群也應進行預防接種。
試驗研究與實踐證實,乙腦活疫苗的安全性很高,給早期懷孕母豬接種,雖可能短時出現(一般3 d左右)病毒血癥,但對于繁殖性能沒有影響,也不能通過懷孕母豬的胎盤屏障引起胎兒發病,同時對胎兒的發育也未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后備母豬漏免而已懷孕的,也可在懷孕早期補免一次,但這是一種不得已而求其次的“亡羊補牢”的辦法,做好配種前的免疫仍然是最佳的選擇。
此外,特別需要注意接種時間,一般要求每年必須在乙腦流行季節前的春季進行,最遲不宜超過5 月中旬;由于有母源抗體干擾,5月齡以下的豬注射疫苗后免疫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按照程序強化對種用公豬和繁殖母豬的免疫,對預防該病在本場的發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