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永康,胡少敏
(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附屬均安醫院,廣州 佛山528329)
陳翼余,順德沙滘人,1929年順德樂從同仁善堂考試中醫成績位列第2名,連任沙滘為善堂醫席3年,1930年香港東華醫院考試中醫成績位列第2名,又主樂從同仁善堂醫席1年。資料顯示,陳翼余個人診所位于順德樂從沙滘良涌口太生堂。目前學界對順德中醫史的研究較少,順德作為嶺南醫學繁榮昌盛的地區之一,流傳較多中醫文獻資料,挖掘順德地區中醫文獻,有利于指導當地中醫臨床診療,且可提高當地中醫學者的歷史歸屬感,并豐富嶺南中醫文獻資料。本文以順德民國名醫陳翼余的《醫學芻言》為研究對象,結合順德當地的中醫臨床治病實情,分析歸納外感寒溫病及婦幼疾病的調治方法,為中醫臨床工作者提供簡潔實用的中醫辨證論治思路。
陳翼余在論三陽病脈證中言:“考其三陽病。太陽則有風傷衛、寒傷營之分。發熱,惡寒,頭痛,有汗,脈浮緩,此風傷衛也,治以桂枝湯;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脈浮緊,此寒傷營也,治以麻黃湯。陽明則有在經在腑之別。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此病在經也,治以葛根或白虎湯;脈大,潮熱譫語,大便難,此病在腑也,治以三承氣湯。至如少陽則越陽明而遠隔太陽,病在半表半里,半里者,對太陰之全里言也。半表者,對太陽之全表言也。其見癥則口苦、咽干、目眩,脈弦細,往來寒熱,仲景治以小柴胡湯,使半表之邪,得從外宣,半里之邪,得從內徹,此三陽病之大綱也。治之得當,其病立解,治違其法,則變病百出矣。”陳翼余對于三陽病的觀點與成無己的傳統六經觀較為貼近,也是目前學界及臨床六經辨證公認的思想。但是陳翼余對于少陽有獨特見解,其雖持成無己少陽屬半表半里之論[1],但認為半表是相對于太陽之全表而言,半里是相對于太陰全里而言。雖然陳翼余并未在論三陰病脈證中提到三陰病的性質,但是其認為太陰病當屬全里證,此論符合當代經方大家胡希恕先生所論太陰主三陰之里之說[2]。臨床中外感疾病多見于少陽證,是由于順德地區處于嶺南珠三角地區,濕熱脾虛者較多,正氣虛于太陰脾經,太陽受邪,病雖為急發,并非全為實證,里虛又非全里虛陰證,筆者多辨證為少陽外感,予小柴胡湯合三仁湯加減,多獲良效。此外,陳翼余論少陽之別于太陽、太陰,對于疾病傳變具有重要參考意義。疾病多從陽入陰,治未病的既病防變思想在此有明顯體現,故運用小柴胡湯治療少陽外感具有防止病邪內陷加重的作用。
此外,陳翼余關于三陰病脈證的論述也體現了傳經的思想。依據傳經思想,截斷傳變路徑。陳翼余在論三陰病脈證時言:“以邪在三陽,治違其法,則傳入三陰,或從陰化而為寒,或從陽化而為熱……昧者不察,謂三陽之邪傳入三陰,無從陽化熱之理,豈知天地之六氣,其感人雖同,人受之而生病各異,蓋以人之形有厚薄,氣有盛衰,臟有寒熱,所受之邪,每從其人之臟氣而化,故生病各異。”陳翼余認為邪從三陽傳變進入三陰,也會有寒熱之分,并不是三陰皆寒證。他認為,出現寒熱不同的三陰證是因人的稟賦及體質的不同,導致感受相同的邪氣會產生不同的疾病。筆者臨床治療外感后咳嗽反復不愈,發現除見證于半表半里之少陽外,還有病邪稽留于三陰者,局部見咽后壁紅腫濾泡,然而脈見沉細無力者,辨證為少陰熱化咽痛,可予桔梗湯合半夏散加減;另見咳嗽咽癢,遇寒加重,咽中有氣上沖感,脈弱無力者,辨證為太陰中風夾厥陰風動,予桂枝湯合過敏煎。故外感寒熱辨明陰陽不但可以防止疾病傳變,還可以因人施治,對治未病科室提高個性化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婦幼疾病自古以來各家學說紛紜,乍看甚是復雜繁亂,實則把握臟腑辨證,即可明察病機。陳翼余論婦科時言:“婦人諸病,本與男子無異,故同其治也,其異于男子者,唯經帶崩漏胎產癥瘕等證不相同耳……必須和肝理脾,清心開郁,隨證施治,方可收其全功也。”陳翼余認為婦科疾病與男子疾病辨證相似,但是在病種上多出經帶胎產癥瘕等,緣于女性生理與男性不同,故患病特點與男性有不同之處。在辨證方面則需要按照臟腑氣機病變調治用方,方可獲得療效。陳翼余認為婦科疾病多由肝脾不和、心經郁火所致。首先,中醫臨床治療婦科疾病必須重視調和肝脾,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充當的社會角色逐漸增多,必然導致女性群體工作、家庭生活壓力增大,三餐不定時,思慮擔憂增多,肝氣不疏、脾胃虛弱者在臨床較為多見,筆者常應用逍遙散調治婦人疾病。其次,嶺南氣候炎熱,加之濕熱閉阻機體氣機,女性患者又易在月經前后出現煩躁易怒情緒,故心經郁火也常見于女性患者,筆者多予梔子厚樸湯合越鞠丸調治此類患者。
陳翼余論兒科時言:“夫小兒與大人,其經絡臟腑相同,其治法亦應無異,所以仲景《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二書不另立小兒一科,即此意也。”學界多認為小兒臟器稚嫩,用藥須輕靈。筆者臨床治療小兒外感、腹痛、腹瀉亦多應用經方,雖順德地處嶺南,然而筆者臨床觀察發現當地氣候對小兒體質影響較小。小兒疾病多為急性發作,體質影響因素較少,且多肝旺脾虛,風陽較盛,故好動挑食;脾胃虛弱,又易夜寐汗出,飲食積滯。筆者臨床多予兒科劑量的小柴胡湯、小建中湯合橘皮竹茹湯治療小兒急性發熱、腹痛、厭食、盜汗、鼻咽炎等疾病,無須拘泥于小建中湯為虛勞方,臨床辨證除小兒用藥劑量較輕外,辨證仍當與成年人相似。
本文分析陳翼余關于三陰三陽的傳變論述,認為外感疾病辨明陰陽即可防止疾病傳變,達到既病防變的治療效果;對于婦幼疾病的調治,還需秉持辨證論治的思維,辨臟腑即可得到病機證型,用方雖為經方,然療效亦可收到專科方劑的效果。陳翼余辨證思想可簡化中醫臨床工作者的辨證思維,對于在順德地區開展中醫治未病的指導意義較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