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曉,蘇 云,劉江浩,勾鳴強
(1.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西 太原030024)
溻漬療法指藥物煎煮后濕敷、淋洗、浸泡或熏洗患處,使藥液通過肌膚毛竅、經絡、穴位、腠理等部位發揮藥效以達治療目的的物理方法[1]。溻漬療法是中醫外治法之一,即現代的濕敷法,首見于《玉篇·水部》:“溻,濕也。”溻漬法屬中藥熏洗療法的一種,是溻法和漬法的組合,兩法往往同時進行。溻是將含有藥液的紗布或棉絮敷于患處,漬是將患處浸泡于藥液中。關于溻漬法的描述,《醫宗金鑒》曰:“軟帛疊七八重,蘸湯勿令大干,覆于瘡上,兩手輕按片時,帛溫再換,如此再按四五次。”溻漬法常用于外科、婦科及骨傷科諸多疾病,其溫熱作用能活血通絡、松弛肌筋,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并能改善周圍皮膚組織營養,激發機體調節功能,達到祛邪扶正的目的。該法也可宣通玄府氣液通道,使藥效直接吸收,進入血絡,輸布全身而發揮作用[2]。蘇云教授從事中醫肛腸臨床工作30余年,在肛腸疾病診治方面經驗豐富。現將蘇云教授臨床運用溻漬法治療濕熱下注型混合痔的經驗總結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早在《素問·生氣通天論》中就有關于痔的病因病機的描述:“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即飲食不節致大腸氣血積聚、壅滯,下注肛門而成痔,認為痔是一種血液的瘀滯現象。《古今醫鑒·卷之八·痔漏》曰:“受病者、燥氣也……是濕、熱、風、燥四氣而合。”明·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中提出:“夫痔者,乃素積濕熱,過食炙煿,或因久坐而血脈不行,又因七情而過傷生冷,以及擔輕負重,竭力遠行,氣血縱橫,經絡交錯……俱能發痔。”歷代醫家關于痔疾的形成各有見解,但不外乎氣血虧虛、外感六淫、飲食不節、情志失宜、房勞多產等。
濕熱下注型混合痔在臨床較為常見,表現為便血鮮紅,量較多,肛內腫物脫出,常伴有肛門灼熱,重墜不適,肛周潮濕,舌脈象可見舌質偏紅、苔黃膩、脈滑數。《外科正宗》謂:“肛門下墜,大便去血時或疼痛堅硬者,宜清火滲濕。”蘇云教授認為,痔疾的治療應緊扣病因病機,治宜清熱解毒、消瘀止痛。在藥物選用方面,多采用清熱利濕、行氣活血類藥物,如苦參、馬齒莧、敗醬草、地膚子、黃柏、側柏葉、枳殼、五倍子、土茯苓、當歸、丹參、牡丹皮等。所謂“良工不廢外治”,蘇云教授常教導吾輩,在混合痔的治療方面,應內外同治,外治法尤為重要。溻漬法作為常用的外治法之一,能改善肛周靜脈、淋巴回流,有效緩解痔疾的發作[3]。痔愈方為蘇云教授在多年臨床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藥理學研究所創,該方以苦參、敗醬草各30g為君,清熱解毒、祛瘀止痛;臣以黃柏15g加強清熱解毒之功;佐以五倍子10g收斂止血、消腫止痛,花椒10g燥濕止癢。五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瘀止痛之功。臨床中隨癥加減,療效顯著。若患處局部灼熱痛甚,加生大黃15g,生石膏30g(先煎),茜草15g,以清瘀熱;肛門潮濕、瘙癢甚,可加花椒15g,地膚子15g,蛇床子15g,滲濕止癢;出血甚,加槐角10g,槐花炭10g。臨床應用時囑患者將方藥水煎1000mL,去渣,取6~8層脫脂紗布,浸滿藥汁,輕輕絞干,以不滴水為度,趁溫熱將其濕敷于患處。每日1劑,早晚溻漬患處,每次10~20min,藥溫控制為40℃左右,7劑為1個療程。
濕熱下注型混合痔患者肛門腫痛主要由機體濕熱內生,下注大腸,氣血壅絡所致。通過溻漬使藥物直接透皮吸收,增加了局部有效藥物濃度,熱力和藥力的雙重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縮小水腫痔核,使氣血流暢,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4]。張志君[5]采用中藥外用濕敷治療混合痔術后創面,結果顯示其能有效緩解創面疼痛、滲血及創緣水腫等并發癥。盧海霞等[6]采用中藥溻漬方(仙鶴草35g,馬齒莧25g,川芎30g,干姜5g)聯合盆底肌肉鍛煉治療痔疾孕產婦,極大減輕了患者痛苦,縮短了病程。此外,混合痔患者肛周會出現潮濕、瘙癢等現象,通過藥物溻漬,可改善肛周局部血液循環,減少肛門分泌物滲出,提高療效。在溻漬的同時,藥液浸潤患處,既能保持肛周清潔,又能充分營養肌膚,加快新陳代謝,進而從根本上治療痔疾。該法治療時間短,操作簡便,能有效減輕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質量。
患者,女,29歲,2019年9月1日初診。主訴:間斷性便血3年余,加重2d。患者3年來病情反復,逢“上火”則發病,近2d因飲酒及食辛辣之物后加重,便后帶血,色鮮紅,呈點滴狀,排便時痔核脫出,便后可自行回納,伴肛門灼熱及下墜感,肛門處潮濕、瘙癢,大便質干,每日1行。曾自行應用馬應龍麝香痔瘡膏,效果不明顯,今為求進一步診治來我科就診。舌脈象:舌暗紅,苔黃膩,脈滑數。肛門視診:肛周有一圈贅皮外痔,肛周皮膚潮濕。肛門指檢:距肛門3cm處可觸及柔軟團塊,指套染血。肛門鏡檢見齒線上方截石位3、7、11點內痔突起,充血明顯。西醫診斷:混合痔。中醫診斷:痔,濕熱下注型。予自擬方如下:苦參30g,敗醬草30g,黃柏15g,生大黃15g,五倍子10g,花椒10g,生地榆10g,槐花炭10g。7劑,每日1劑,水煎1000mL,去渣,早晚溻漬患處。2019年9月15日二診:出血較前減少,肛周皮膚潮濕現象明顯改善,肛門灼熱、疼痛癥狀減輕,痔核已不充血。繼以前方鞏固療效,囑患者晨起飲溫水,養成良好排便習慣,飲食清淡,多食富含纖維的食物,避免久坐,注意肛門清潔,每日便后用溫水擦洗患處,3個月后隨訪未復發。
按語:本方中,苦參味苦性寒,清熱燥濕,《本草正義》云:“苦參之苦愈甚,其燥尤烈。”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苦參煎劑對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可以預防感染,減輕炎癥反應和組織水腫[7]。敗醬草清熱解毒、祛瘀止痛,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8]。黃柏苦寒沉降,長于清泄下焦濕熱,助苦參、敗醬草清熱燥濕,《肘后備急方》載:“毒攻手足腫,疼痛欲斷,亦治毒攻陰腫。細銼黃柏五斤,以水三升煮漬之。”大黃味苦性寒,外用瀉火解毒、涼血消腫,既可清瘀熱,又可下瘀血,《神農本草經》云:“(大黃)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五倍子收斂止血、解毒消腫,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五倍子中的鞣質成分對蛋白質有沉淀作用,作用于患處可形成被膜而呈收斂作用[9]。花椒燥濕止癢,能有效緩解肛周皮膚潮濕、瘙癢癥狀。患者出血量較多,地榆、槐花應用于痔血、便血最為適宜,研究表明地榆可明顯縮短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減輕組織水腫[10]。溻漬法有藥性持久、安全、藥力可直達病所等優勢,為內治法所不及。通過辨證組方,隨癥加減,藥液直接作用于患處,使局部腠理開疏,氣血暢通。現代研究認為,溻漬法能減輕局部炎癥反應,并可抑制末梢神經,起到消腫、止痛、止癢的效果[1]。
現代醫學治療混合痔多以手術為主,但手術創面大,患者術后恢復時間長,并發癥多。中藥溻漬法具有簡、便、廉、效等優勢,能減輕患者痛苦,縮短病程,充分發揮中醫外治法治療痔疾的優勢,是治療肛腸科疾病的有效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中藥溻漬法在機制研究及學說理論方面的研究不夠深入,多應用于皮膚科、婦科、骨科,在肛腸科應用較少。在選方用藥方面,溻漬方多為經驗用藥,缺少藥理學研究的支持。今后有望在溻漬法理論方面進一步研究,以期為臨床工作提供明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