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鳳,江 瑜
(1.貴州中醫藥大學,貴州 貴陽550025;2.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550005)
治療方法:①艾灸。患兒取坐位,將艾條點燃后放于定制的灸盒中,待溫度適宜時囑家屬將灸盒置于患兒患側耳后,以局部溫熱不覺燙為宜,灸10min左右。每日1次。②針灸?;純喝⊙雠P位,家屬站于一旁安撫其情緒,助患兒暴露雙上肢前臂中點以下及雙下肢膝關節以下,用薄毯暫時蓋住雙下肢。取患兒右側印堂透攢竹、陽白透魚腰、絲竹空透太陽、牽正、地倉、迎香、水溝、承漿等,雙側外關、養老、合谷、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太沖等。按標準定位取穴,針刺穴位常規消毒,醫師取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0.35mm×25mm),以單手進針法快速進針,配合輕度的提插捻轉手法,面部穴位交替使用,每次選用5~8穴。留針同時隔姜灸(將直徑約1cm的錐形艾炷置于直徑2~3cm、厚2~3mm的姜片上,點燃艾炷即可)患側陽白、四白、地倉,待患兒感覺局部稍有灼熱感即可更換艾炷,每穴灸3壯。留針至熱度消退后出針。每日1次。③穴位注射。針灸結束后,以2.5mL注射器抽取1mL維生素B12注射液穴位注射(雙側足三里、腎俞交替使用,每次取相同的兩穴)。每日1次。④耳穴壓豆。以王不留行籽貼于單側耳穴(神門、皮質下、面頰、眼、口、肝、脾等),囑患兒家屬每日按壓數次,按壓力度以患兒能承受的最大力度為宜,每次按壓至發紅、發熱,并囑患兒睡前半小時以同樣的方法按壓至耳部發紅、發熱,隔日選取另一側耳穴貼按,雙耳交替。以上療法均9d為1個療程。治療1d后患兒右側耳后未見明顯壓痛,口角斜較前稍有好轉。治療3d后,患兒可鼓腮、閉眼,但嬉笑、啼哭時仍見口角斜,右側額紋較前恢復,未見明顯露白,右耳內瘙癢難忍,耳內皰疹破潰流液,飲食可。治療6d后,患兒可完成鼓腮、吹哨、皺眉、閉眼等動作,但力量較正常稍弱,平靜時視診面部未覺異常,嬉笑和啼哭時可見輕微口角斜,右耳后疼痛減輕,耳內瘙癢減輕,皰疹結痂。治療10d后鼓腮、吹哨、皺眉、閉目完成可,眼瞼力量恢復正常,額紋恢復,張口時未見明顯口角斜,未訴耳后疼痛,耳內皰疹已消,殘留瘢痕。繼續鞏固治療2d。隨訪1周,未復發。
治療方法:①艾灸?;純喝∽?,將艾條點燃后放于定制灸盒中,待溫度適宜時囑家屬將灸盒置于患兒患側耳后,以不感覺燙為宜,灸10min左右即可。每日1次。②針刺。家屬抱患兒背坐于自身,囑助手協助固定患兒頭部及四肢,醫師取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0.35mm×25mm),取患兒右側印堂透攢竹、陽白透魚腰、絲竹空透太陽、牽正、地倉、迎香、水溝、承漿等,雙側外關、養老、合谷、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太沖等,頭部選取6~8穴,上述穴位交替使用,以單手進針法快速針刺,配合快速輕度提插捻轉手法,不留針。每日1次。③穴位注射。針刺操作結束后,以2.5mL注射器抽取1mL維生素B12注射液進行穴位注射(雙側足三里、腎俞交替使用,每次選相同兩穴)。每日1次。④耳穴貼壓。以王不留行籽貼于單側耳穴(神門、皮質下、面頰、眼、口、肝、脾等),囑患兒家屬每日按壓數次,每次按壓至發紅、發熱,以患兒能忍受不哭為宜,并于睡前半小時以同樣的方法按壓至該耳發紅、發熱,隔日選取另一側耳穴貼按,雙耳交替。以上療法均9d為1個療程。治療5d后,患兒啼哭及嬉笑時口角斜較前有所好轉,流涎較前減少,額紋未恢復,眼瞼閉合較差,耳內小紅點消退,家屬述患兒近期搔抓右耳頻率減少。治療9d后,口角斜較前進一步好轉,哭鬧時可見口角輕微向左側斜,額紋可上抬,眼瞼閉合可,但力量較正常弱,無明顯搔抓現象。繼續治療1個療程后,上述癥狀基本消失,其后患兒家屬未帶患兒就診。
面癱多由氣血閉阻,面部經筋失于濡養,筋肉弛緩不收而發病。灸法適用于虛寒類疾病,具有溫通經絡、理氣活血的作用,《灸經圖》載:“哇鼻皺眼,當灸發際,灸耳上關……灸頰車?!笨梢娋姆芍委熋姘c。亨特綜合征主要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侵犯面神經膝狀神經節所致[3],而支配面部的神經從耳后經過,故將灸盒置于耳后灸之以溫經活絡,加強局部血流速度,使局部氣血暢通;予以隔姜灸面部以溫通局部經絡,通調氣血,隔姜灸具有生姜和艾葉的雙重功效,可溫經散寒通脈,促進面部氣血經絡流通。面癱病位在面部,針刺所選穴位多為局部腧穴、足陽明經經穴、手三陽經經穴,針刺面部諸穴可促進局部經絡氣血暢通和局部神經肌肉功能恢復。小兒具有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臟氣清靈的生理特點,治療可與成人不同,故針刺治療取穴宜少、手法宜輕,同時應注意為患兒保暖[4]。案例1患兒年齡稍大,能理解疾病的痛苦,依從性稍好,故予留針;案例2患兒年齡尚小,依從性差,故需在家屬及助手的幫助下予以診治。
面部針刺時部分穴位采用透刺法,一針透多穴,可有效激發經脈之氣[5],增強局部刺激量,在不減少穴位數目的前提下保證療效,同時還可減少針刺引起的疼痛。外關、養老、合谷為循經遠端取穴,為手三陽經經穴。手三陽經均循行于頭面部,“經脈所至,主治所及”,針刺其腧穴可促進頭面部氣血運行,提高面癱的治療療效。太沖為足厥陰經原穴,與合谷相配,組成“四關穴”,可起到加強疏調面頰部經氣的作用。足陽明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足三里為其經穴,調暢氣血效佳;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經穴,且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調暢氣血運行,促進面部及全身血液流動;陽陵泉為足少陽膽經合穴、八脈交會穴之筋會,對調節面部經氣閉阻及濡養面部經筋、皮肉具有重要作用。維生素B12可改善大腦血液循環,提高神經細胞興奮性,具有營養神經的作用。耳穴的分布具有一定規律,與機體相對應,耳穴在面癱的治療中運用廣泛,除選用與面癱病灶局部對應的穴位(面頰、眼、口)外,更需注重氣血的調理,肝、脾對氣血調節具有重要作用。諸法共用,共奏祛風散寒、疏調經筋之功,使面部筋肉得以濡養溫煦,氣血得以暢通,局部肌肉、神經功能得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