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東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茶店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四川成都610036)
發汗是中醫治療疾病“八法”之一,臨床應用發汗治療太陽病,收效較佳,但若過汗或誤汗,則會發生變證。本文分享過汗病案3則,現介紹如下。
患者,男,55歲,2019年1月10日就診。主訴:多汗,動則加劇1d?;颊?d前受寒發熱,出現頭、身痛,采用對乙酰氨基酚片、復方氨基比林注射液等治療,用藥2h后,出現全身大汗不止,惡寒??滔掳Y:神疲,表情緊張,多汗,惡風,小便量少,舌淡,苔薄白,脈浮數。中醫診斷:表虛漏汗證。予以桂枝加附子湯。組成:桂枝15g,白芍15g,炮附片10g(先煎),炙甘草10g,大棗15g,生姜10g(拍碎),1劑,急煎服。同時告知患者不定時適當飲糖鹽水,1劑痊愈。
按語:《傷寒論》曰:“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1]本證多見于氣虛或陽虛體質者因病發汗過甚或誤汗,使衛陽損傷、津液虧虛、表陽虛而衛不固。本案患者西藥治療后仍有惡風,說明表證仍然存在,屬于邪未祛而正又虛,過汗導致衛陽虧虛,營陰外泄,腠理不密,表現為漏汗不止、惡風、小便量少等癥狀,治宜復衛陽、和營衛、祛風止汗,方用桂枝加附子湯。方中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炙甘草為桂枝湯,解表,調和營衛,祛未盡之表邪;配伍炮附片補陽回陽,壯在表之元陽。全方具有解表、溫陽、固汗之效,具治病求本之義。
患者,女,32歲,2019年11月23日就診。主訴:手心多汗,心慌,心悸5h?;颊叨嗄牦w弱畏寒,四肢不溫,大便不實,1d前因天氣降溫,導致感冒,去診所就診,給予麻黃附子細辛湯,組成:生麻黃15g,細辛5g,炮附片10g(先煎),炙甘草6g。2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口服。服用第2劑時,即出現上述不適??滔掳Y:全身大汗,手心明顯,胸悶氣短,心慌、心悸,舌質淡,苔薄色白,脈虛無力。血常規及心電圖檢查均正常。中醫診斷:心陽虧虛證。予以桂枝甘草湯加減。組成:桂枝15g,炙甘草8g,炮附片10g(先煎),人參片10g(另煎兌服),干姜10g,急煎分2次溫服。服用1劑后癥狀明顯緩解,2劑后病愈。
按語:《傷寒論》曰:“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宜桂枝甘草湯主之。”[1]本證多見于素有心血管系統疾病或氣虛體質者的過汗誤汗?!昂篂樾囊骸?,由陽氣蒸化而成,精氣所化,不可過泄[2]。若過汗可致陽氣隨汗而泄,陽不固津,津液外泄,出現全身大汗及雙手心出汗;津液大傷,耗及心血,血不養心,出現心慌、心悸等不適;陽虛致溫運失司,虛寒內生,故見畏寒肢冷;過傷津液,氣隨津脫,即有氣短、乏力等癥狀。治宜溫補心陽、益氣生津、復脈止汗,方用桂枝甘草湯加減。桂枝、甘草辛甘化陽,溫陽補虛,心陽得復,悸動即止。本案患者為陽虛體質,加炮附片、干姜即為四逆湯,具有回陽之功,同時振奮心脾腎之陽氣,再加人參益氣補虛,收效更速。
患者,女,66歲,2019年8月10日就診。主訴:潮熱多汗3d,加重1d?;颊?d前因頭身酸痛,自行服用九味羌活丸、力克舒等,第2日出現汗多、身熱等不適。刻下癥:身熱汗出,動則加劇、氣短,神疲乏力,心煩,口干舌燥,舌紅苔少,脈虛數。中醫診斷:氣陰兩虛證。予以生脈散加減。組成:人參片15g(另煎兌服),麥冬15g,五味子10g,浮小麥30g,龍骨30g(先煎),牡蠣30g(先煎),炙甘草10g,2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用。二診時癥狀明顯好轉,原方繼服2劑,隨訪病愈。
按語:本案患者素體偏陰虛,生津乏源,氣津雙虛,此時過服溫燥藥物發汗、過汗,致氣陰虧虛加重。陰虛而不制陽,出現虛陽相對偏盛,虛熱擾心,可見心煩、潮熱、多汗;肺主津液,大汗傷津,肺氣受損,故見氣短、神疲乏力;陰虛失潤,陰傷津液不足以上循,則口干舌燥;舌紅少苔、脈虛數均為氣陰虧虛癥狀。治宜益氣養陰、斂汗安神,方用生脈散加減。方中人參大補元氣、補脾益肺,麥冬清心、養陰、生津,浮小麥除虛熱、解心煩、止汗,五味子斂汗生津,龍骨、牡蠣斂陰潛陽、鎮驚安神、收斂固汗,炙甘草益氣、調和諸藥。全方共奏養陰生津、清心安神、補氣固表之效。
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汗血同源”“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過汗或誤汗均會傷及人體陽氣,導致大汗亡陽、亡陰的危險證候。素體有陰陽虛實、臟腑盛衰之別,個體有體質差異,感邪有輕重程度的不同[3],故營陰素虛、有汗、內熱重、氣血虧虛、陽虛、陰虛、久病體弱者均不可發汗,有表證需要解表者,只宜微汗,中病即止,不可過汗,以免犯虛虛之戒。因此各醫家在學習《傷寒論》時,要深入體會其精華,遵循醫圣精神,領悟先輩經驗。在臨證時以整體觀念,四診合參,兼顧因時、因地、因人的治療原則,熟練掌握汗法的適應證和禁忌證,靈活正確應用,治療時以人為本,以正氣為中心,有的放矢,力求辨證精準,用量精確,確保用方、用藥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