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華
(四川省金堂縣婦幼保健院,四川 成都610400)
Sweet綜合征又名急性發熱性嗜中性白細胞增多性皮膚病或隆起性紅斑,為少見風濕病,多見于女性,以急性發熱、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升高及痛性紅斑、斑塊或結節為主要表現,皮損也可呈假水皰樣改變甚至膿皰,以真皮淺層成熟的中性粒細胞彌漫性浸潤為病理特征。目前該病主要治療藥物為糖皮質激素、碘化鉀、氨苯砜等。除典型表現外,近年來,臨床發現Sweet綜合征有皮損僅限手背或累及手臂的病例,稱手背部嗜中性皮病(NDDH)或手背膿包性血管炎,其形態與治療反應與經典的Sweet綜合征類似。筆者采用蜂療治療1例Sweet綜合征亞型NDDH患者,效果甚佳,現將病案陳述如下。
患者,女,42歲,因“手背部及上臂反復出現水腫性紅斑、全身疼痛2年余,加重2d”于2015年9月10日就診入院。入院時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9分。患者2年前無明顯誘因于手背出現紅色斑丘疹,稍癢,迅速增大并伴明顯疼痛。未給予重視,2014年7月8日就診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確診為Sweet綜合征,予以醋酸潑尼松片等藥物(具體不詳)治療,癥狀緩解后又復發,遂嘗試蜂針療法。自述否認藥物過敏史和其他物質過敏史。體格檢查:一般情況良好,各系統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皮膚檢查:右手背及手臂有明顯水腫性斑塊,邊界清楚,部分表面破潰、結痂,有少許滲出液;部分皮損似假水皰樣、膿皰樣,周圍繞以紅暈,皮損壓痛明顯。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示白細胞計數11.43×109/L,嗜酸性粒細胞計數0.61×109/L,紅細胞沉降率(血沉)70mm/h。西醫組織學診斷確診為Sweet綜合征,結合表現特點診斷為NDDH。
治療方案:首次使用中華活蜜蜂治療,將蜂蜇器官拔下后,進行減量排毒,于單側內關進行過敏測試,確認患者蜂蜇反應在米勒蜂蜇反應分級標準Ⅱ級以內[1],于病灶周圍散刺(病灶周圍間隔1.5~2.0cm)。第1周為隔日治療,每次約取10只蜜蜂,散刺同時配合針刺雙側足三里、大椎、雙側肺俞、雙側脾俞、神闕、氣海、關元等穴位,留針20min。1周后未見過敏癥狀,全身疼痛明顯好轉。第2周起每日治療,每次約取20只蜜蜂,散刺同時配合針刺雙側足三里、雙側肺俞、雙側脾俞、雙側腎俞、中脘、神闕、氣海、關元、雙側陽陵泉、雙側懸鐘、雙側風市、雙側血海等穴位,留針20min。治療1個月后,患者VAS評分為4分,皮損、紅腫減輕。治療4個月后,皮損完全消失,疼痛消失,且無其他不適癥狀。隨訪3年無復發。
Sweet綜合征一般好發于女性,發病年齡為30~60歲,也可發生于嬰兒,甚至新生兒。該病皮損以水腫性疼痛性紅斑、斑塊、結節為特征,好發于面部、軀干、四肢,也可累及皮膚以外的器官如眼、腎臟、心臟、肺和中樞神經系統等。目前該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清楚。有學者認為,其機制可能是中性粒細胞同時浸潤皮膚及內臟器官而致[2],也有學者認為可能是機體對感染、炎癥、藥物或腫瘤細胞抗原等的超敏反應[3]。因該病好發于夏季,認為其發生可能與日曬、氣溫高有關。該病結合臨床表現和組織學病理可確診,但應與玫瑰痤瘡、蜂窩織炎、多形紅斑等鑒別[4]。治療時首選糖皮質激素,可迅速緩解皮膚癥狀,對皮膚以外的癥狀也有一定療效,但因糖皮質激素的不良反應和繼發感染,常易復發[5]。
蜂針療法屬于中醫特色療法之一,具有針、藥、灸的綜合效應[6]。蜂針液是具有多種藥理學和生物活性的復合物,不僅具有消炎、鎮痛、抗病毒等作用,對腫瘤、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免疫系統都具有較好的藥理作用[7-8]。Sweet綜合征可因多種原因引發,發作時也可造成各種功能損害,蜂針療法可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和改善各系統功能。
Sweet綜合征是一種復雜的難治性疾病,相關研究在國內仍然較少,現代醫學對于該病的認識和治療尚處于探索的狀態。本病例的治愈不僅為蜂針療法提供了更廣泛的適應證,更為Sweet綜合征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但該病例只是個案,蜂針療法能否成為Sweet綜合征的有效治療方法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