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帥寒天 龍海 陸前進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皮膚科,長沙410011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種主要見于中青年女性的自身免疫疾病,發(fā)病機制復雜,臨床表現多樣,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給患者帶來很多痛苦,患者生活質量低下。引起SLE 患者死亡最常見的原因是腎衰竭、腦損害和心力衰竭,雖然數據顯示SLE的死亡率在過去50年有所下降,但SLE仍然是美國年輕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1]。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2000—2015年的死亡率數據[2],SLE是5 ~64歲女性死亡的20大主要原因之一。在非洲裔女性和西班牙裔女性中,SLE 在所有年齡組中死亡原因的排名都很高[2]。作為一個不被公眾充分了解的疾病,SLE 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3],對該病的及時診斷和治療對患者及社會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018年國內外關于SLE的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也給該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本文就其主要進展進行綜述。
1. RFX1(regulatory factor X1)基因表達缺陷被證明是SLE發(fā)病的關鍵機制之一:RFX1是細胞內重要的轉錄調控因子[4],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皮膚科的研究者首次揭示了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6(IL?6)誘導的轉錄因子RFX1基因表達缺陷是導致Th17 細胞異常分化及SLE 發(fā)病的關鍵機制之一[5],該研究團隊發(fā)現,RFX1 是SLE 患者體內CD4+T 細胞基因發(fā)生表觀遺傳修飾的重要調控因子,而IL?6 誘導的RFX1表達降低可改變IL?17A基因的表觀遺傳修飾狀態(tài),誘導Th17 細胞分化,進而促進SLE 疾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體內外實驗證明通過干預RFX1 可以顯著減輕自身免疫反應和重要器官受累。這一研究成果進一步闡明了SLE的發(fā)病機制,并且為SLE治療提供了潛在的靶點。
2.ST3AGL4、MFHAS1、CSNK2A2 被證明是SLE 易感基因:SLE 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與許多易感基因有關[6],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與香港大學、廣州醫(yī)科大學和倫敦國王學院合作,通過SLE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發(fā) 現 了3 個 新 的 易 感 基 因ST3AGL4、MFHAS1 和CSNK2A2[7]。同時此項研究還利用精細定位研究鑒定出潛在的功能性變異位點,證實既往GWAS 發(fā)現的易感基因位點可以作為SLE 潛在的治療靶點,為GWAS研究成果在臨床的轉化應用提供了新依據。
3.人類免疫球蛋白基因存在增加SLE易感性的分子變異:SLE 發(fā)病和多個基因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位點(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有關[8],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和免疫學研究所與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風濕免疫科的研究者首次發(fā)現了編碼人免疫球蛋白IgG1重鏈胞內區(qū)的基因區(qū)域存在增加SLE易感性的SNP[9],同時該團隊還發(fā)現了該位點參與調控B細胞分化和免疫活性的機制[7]。這一成果為研究SLE 的致病機制和精準診療提供了新的基因靶點和理論支持。
4.SLE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相關基因突變位點:SLE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正常人群高2 ~10 倍[10?12],35 ~45歲的SLE女性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風險比正常人群高50倍[13],因此預防心血管疾病發(fā)生對于SLE患者的預后十分重要。來自瑞典的研究者通過研究自身免疫風險位點的SNP,發(fā)現了兩個與SLE 患者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相關的等位基因位點,在對傳統(tǒng)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進行校正后這些位點的相關性仍然存在[14]。一個是IL?19 等位基因rs17581834(T),與SLE 患者發(fā)生卒中/心肌梗死相關(OR=2.3,P = 8.5 × 10?5)。另一個位點是SRP54?AS1 等位基因rs799454(G),與SLE 患者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相關(OR=1.7,P=2.5×10?5)。這兩個位點有望成為預防SLE患者發(fā)生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靶點。
研究發(fā)現,Bim 蛋白缺失可誘發(fā)狼瘡樣疾病的產生[15]。Bim蛋白是新近發(fā)現的Bcl?2蛋白家族促凋亡成員之一[16],該蛋白作為一種分子“變阻器”,不僅能調控淋巴器官中單核細胞的功能,而且能調控終末器官中巨噬細胞的功能[17]。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fā)現,小鼠巨噬細胞的Bim蛋白缺失可誘發(fā)小鼠狼瘡樣疾病,敲除Bim蛋白基因的小鼠可出現抗雙鏈DNA 抗體和狼瘡性腎炎等表現[15]。這項研究首次闡明了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的Bim蛋白在小鼠狼瘡樣疾病發(fā)生過程中擔任了重要角色,提示Bim 蛋白可作為一種新型治療靶點開發(fā)治療SLE的新藥。
1.烏司奴單抗(ustekinumab):烏司奴單抗是一種針對IL?12 和IL?23 的單克隆抗體,已被美國FDA 批準用于SLE的治療[18]。近日一項由9 個國家和地區(qū)參與以活動性SLE成年患者的多中心、雙盲、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加用烏司奴單抗治療的受試者臨床療效和實驗室指標改善更佳。烏司奴單抗治療者在12 ~24 周期間復發(fā)的可能性顯著低于接受安慰劑者。0 ~24周內接受烏司奴單抗者沒有發(fā)生死亡或治療后機會性感染、帶狀皰疹、結核病或惡性腫瘤[19]。該研究結果進一步驗證了烏司奴單抗治療SL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貝利木單抗(belimumab):在美國和歐洲,貝利木單抗已被批準用于治療活動性、自身抗體陽性的SLE 患者[20]。近日一項由中國、日本和韓國49個研究中心進行的Ⅲ期隨機對照試驗結果顯示,治療第52 周,貝利木單抗組SLE反應者指數(SRI)達到4分的反應率較安慰劑組明顯升高,SLE疾病活動性指數(SLEDA)降低≥4分的患者百分比也顯著升高[21]。貝利木單抗組出現嚴重發(fā)作的風險比安慰劑組低50%。此外,貝利木單抗還能顯著減少SLE 患者的糖皮質激素使用量。這一研究成果表明,在東南亞SLE 患者中,貝利木單抗能顯著改善疾病活動性,減少糖皮質激素使用量,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21]。
1. Olumiant(baricitinib):Olumiant 是一種口服JAK 1/2抑制劑,已經證實JAK 信號通路依賴的細胞因子與多種炎性和自身免疫疾病的發(fā)病相關[22?24]。在Ⅱ期臨床試驗中,314 例SLE 患者以1∶1∶1 比例隨機接受安慰劑、Olumiant 2 mg、Olumiant 4 mg[25]治療。和安慰劑組相比,4 mg組在治療第24 周時SLE 緩解、SLE 關節(jié)炎或皮疹緩解比例達到67%(OR = 1.8,P = 0.0414),而2 mg 組緩解比例達到58%(OR =1.3,P=0.39),提示4 mg 而非2 mg 對SLE 的治療有效。目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授予Olumiant治療SLE 的快速通道資格,正在進行Ⅲ期臨床研究以評估2種劑量Olumiant治療SLE的療效和安全性[26]。
2.AC0058:AC0058是一種不可逆的布魯頓酪氨酸蛋白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劑,BTK 是B 細胞受體通路的重要信號分子[27],參與調控B細胞的增殖、分化與凋亡,對疾病狀態(tài)下B 細胞的生存及擴散起著重要作用[28]。AC0058 對SLE 有一定治療作用[29]。目前該藥正在美國西南大學研究中心進行Ⅱ期臨床試驗[29],以進一步評估AC0058 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探索有效的劑量,篩選療效相關的生物標記物。如果成功,AC0058以及同類的BTK抑制劑有望成為治療SLE的重要藥物。
隨著對SLE 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在SLE 發(fā)病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基因和分子被發(fā)現,有望成為潛在的治療靶點,但完整的發(fā)病機制仍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需要認識到的是,很多新的研究成果還沒有得到很好地轉化和實際應用,仍然停留在研究階段。希望未來能早日實現研究成果的臨床轉化,早日實現對SLE 患者的精準診斷與個體化治療。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