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巖
(黑龍江省公路勘察設計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某橋梁跨徑組合為20×40+(64+118+64)+19×30 m,全長為1 622.08,橋面凈寬2×11.0 m,橋梁全寬24.5 m,橋梁右交角90°。上部結構采用預應力砼連續剛構+30 m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T梁+40 m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T梁;下部結構主橋主墩采用雙肢薄壁空心墩,主引橋共用墩采用空心墩,引橋橋墩采用柱式橋墩,橋臺采用柱式橋臺,墩臺均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和挖孔灌注樁基礎兩種形式。
大橋為跨越斑竹河所設,是此段路線的控制性工程之一。橋位處地勢起伏較大,呈U形,溝底距橋面最大深度達到107 m。本橋主橋位于直線上,引橋位于直線上,縱坡由2.1%變為3.355%變為2.5%,大橋在滿足安全、經濟、環保、適用、便于施工的前提下,注重橋型方案的美觀設計。
(1)設計時度:80 km/h;
(2)荷載等級:公路-Ⅰ級;
(3)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 g;
(4)橋梁寬度:0.5 m(邊護欄)+11.0 m(行車道)+0.5 m(中護欄)+2×0.25 m梁間隙+0.5 m(中護欄)+11.0 m(行車道)+0.5 m(邊護欄)=24.5 m;
(5)環境類別:Ⅱ類;
(6)結構設計安全等級:一級,橋梁結構的重要性系數取1.1。
箱梁采用單箱單室斷面,從支點到跨中梁下緣按1.8次拋物線變化,墩頂梁高取為7.0 m,跨中和端支點梁高定為2.8 m。上部箱梁頂板全寬1 200 cm,兩側懸臂長275 m;箱內頂板厚28 cm,懸臂板根部厚70 cm;
橫橋向箱內上梗腋長175 cm;箱梁底板寬650 cm、底板厚30~95 cm,墩頂局部加強到150 cm,腹板厚度60~80 cm。主梁采用C55混凝土。
箱梁采用三向預應力體系。縱向束采用15~15、15~19、15~22三種型式,采用ΦS15.2mm鋼絞線,配合15~15、15~19、15~22群錨錨具,兩端或單端張拉。箱梁頂板橫向預應力束為3ΦS15.2 mm鋼絞線,單端交錯張拉,配15~3扁錨。豎向預應力采用3ΦS15.2 mm鋼絞線,配15-3錨具,縱向間距為50 cm。
本橋主墩采用雙肢薄壁空心墩,墩高分別為80.9 m和84.5 m。橋墩橫橋向寬7.5 m,順橋向厚2.5 m,雙肢中心間距為3.0 m。承臺尺寸為10.2×13.8 m、12×16.5 m,厚4.0 m。承臺下接12顆直徑為1.8 m的鉆孔灌注樁基礎。
0#塊結構及受力均較為復雜,加之縱向及豎向預應力管道集中,鋼筋密集,混凝土方量大,為了確保結構強度并防止有害裂縫出現,澆筑時需采取必要措施控制混凝土水化熱的影響。
為防止支架沉降、掛籃剛度不足導致結構開裂,模板變形導致截面尺寸削弱或混凝土超方,必須確保支架、掛籃及模板的剛度。澆注直線段所采用的臨時墩或支架必須進行預壓,以消除非彈性變形,預壓重量不少于箱梁重量的100%;掛籃經試拼后,應按設計荷載進行預壓,以測定掛籃的彈性變形并消除其非彈性變形。
箱梁逐段懸澆過程中,梁段混凝土的澆注、鋼束的張拉、掛籃和機具的移動等,均應遵循對稱、均衡、同步進行的原則。平常梁面上應盡量少堆放材料和施工機具,并注意懸臂兩端對稱堆放。
混凝土齡期達7 d以上、同時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90%以上,方可施加預應力,預應力張拉應嚴格按照設計提供的順序和控制應力進行。預應力鋼束均采用張拉應力與伸長量雙控。箱梁縱向預應力鋼束在箱梁橫截面應保持對稱張拉,同一根縱向鋼束張拉時兩端應保持同步。
主橋橋墩較高,橋墩施工時應嚴格做好施工控制。橋墩可采用爬模或翻模施工。基樁施工可采用人工挖孔或機械鉆孔施工。基樁施工時,清底和豎向偏差應嚴格按施工規范執行,尤其是主橋橋墩基樁,應從嚴執行。孔底的沉淀厚度應≯5 cm。
為防范空心墩墩身因與承臺混凝土體積、齡期不同的影響而產生的裂縫,要求首節墩身與承臺混凝土齡期差不小于14 d。主橋主墩承臺施工時應注意布置冷卻管,并注意水流速度及進出水口的溫度,防止承臺開裂。
(1)合龍段頂推方法
大跨梁橋在邊跨合龍后由靜定結構變為超靜定結構,其上部結構受到混凝土的收縮、徐變和溫度變化(主要是降溫作用)等影響會產生附加內力,會使橋墩向跨中方向發生水平位移。同時,梁體的水平位移和后期的收縮徐變會造成梁體豎向撓度和主墩偏位。這樣不僅對主墩受力產生不利影響也會造成跨中下撓加劇。為此,在連續梁橋邊跨合龍完成后、中跨合龍前對梁體施加水平頂推力,利用千斤頂對兩側懸臂梁段端面進行頂壓,通過施加頂壓力,將連續梁橋懸臂段適當地頂開,使梁體產生一個與將來混凝土收縮徐變相反的水平位移,這樣可在成橋后大大消除混凝土早期的收縮、徐變變形,從而達到改善主墩應力狀態,減小主梁跨中下撓的目的。
(2)嚴格控制混凝土加載齡期
由混凝土的徐變收縮規律可知,較短的加載齡期會很大程度上增加徐變收縮效應。施工中應做到混凝土強度和彈性模量雙控,并嚴格控制加載齡期不低于7 d。
(3)加強混凝土的養護
控制混凝土入模前的溫度,重視混凝土澆注后的養護,采用有效措施降低混凝土收縮、溫度梯度作用對混凝土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