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雙
(黑龍江省松花江航運樞紐建設管理中心,黑龍江 150026)
首先,體現在港口集疏運渠道建設上。快速高效的集疏運通道是港口與廣大腹地綜合運輸組織的關鍵,是港口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外部條件。從國外成熟港口的發展經驗來看,大力發展鐵路水路運輸方式,建設高效、環保、低成本、合理協調的集疏運通道,是現代港口發展的主要途徑。中國沿海港口基本上是“陸上腹地”港口。改革開放以來,在梯度經濟發展戰略的指導下,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實現了經濟的第一次騰飛。由于這些地區一般都在公路的經濟距離內,公路成為港口集疏運模式的首選,形成了我國港口大道相對發達的公路集疏運模式。但由于缺乏相應的支撐,鐵路和內河的集疏運模式相對落后。目前,沿海港口公路運輸所占比重約為70%,集裝箱公路運輸所占比重較大。2000年以來,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東部地區向內地的產業轉移加快,集疏運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配置不合理、鐵路、內河等運輸方式能力不足等問題日益突出。
其次,體現在港口樞紐綜合運輸體系建設上。在以港口為樞紐的綜合運輸體系中,港口是水運、鐵路、公路、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的交匯點,是實現運輸一體化、發展無縫銜接的關鍵節點。以港口為主體的綜合交通樞紐內的每一種運輸方式或運輸設備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功能,但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其共同的功能和目標是完成樞紐內貨物和旅客的快速換乘。以港口為中心的綜合交通樞紐,內部線路、車站、信息傳輸設施和設備布局合理、配置優化,模式齊全、功能齊全,有效促進各種交通方式的有效銜接,提高樞紐能力。但目前我國港口貨運樞紐站場連接“最后1 km”不暢,導致各種運輸方式基礎設施缺乏無縫銜接,港口與相關行業、部門之間也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以及端口和外部接口之間。信息共享和統一管理存在諸多問題,與現代交通系統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港口樞紐的形成,既是航運業自身發展的結果,也是現代海洋貿易、海洋技術、區域內河運輸及其依托城市經濟社會功能共同發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經濟和社會使港口具有雙重性。首先,港口作為經濟獨立體和運輸企業,承擔著腹地經濟生產、市場競爭和商業發展的功能。同時,在城市土地利用性質上,港口是公共基礎設施,具有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公共產品性質,具有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提升城市環境質量屬性的功能。
根據我國交通管理體制的現狀與發展,要成立運輸委員會,統一管理運輸。要從單一運輸方式管理向五種運輸方式管理轉變,從運輸企業直接管理向市場宏觀調控轉變,從制度上理順多種運輸方式的協調發展。協調國土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產業優化布局、城鎮化發展、國際貿易發展、能源開發優化配置、水資源合理利用、國家安全等方面的交通關系。
綜合交通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要建立綜合交通體系,并使之不斷完善和提高,必須首先做好綜合交通體系的規劃。五大交通系統的規劃,需要進行系統對比分析論證,形成具有法律效應的國家綜合交通骨干網絡的規劃。在港口總體規劃中,應吸納城市交通、鐵路、市政規劃專業團隊參與,增加獨立的港口樞紐綜合交通規劃,用以指導樞紐與外部交通體系以及樞紐內交通體系的構建。
港口與鐵路、公路、水運共同承擔貨物運輸服務,在多式聯運發展趨勢下,四方面的聯合可能貫穿于貨物運輸服務的全過程,需要加強彼此之間的協作。針對目前各部門管理規范和服務標準不統一、不兼容的現狀,應該以滿足貨主和相關方要求并實現準確、便捷、安全運輸為目標,借助相關行業協會的支持,在運輸設備、口岸、檢驗、安全、保安、受理、票據式樣等方面制訂國內統一或與國際間協商一致的標準與規范,建立統一的交通管理規范和服務標準。
首先,規劃協調。在進行港口城市規劃時,應按照科學發展觀切實做好港口樞紐規劃、深水岸線規劃及臨港產業規劃,使其具有前瞻性性和可操作性,并及時對規劃動態完善,保持與城市發展相適應、保證港口配套設施條件和港口可持續發展;而港口在進行規劃時也應全面考慮廣泛的城市活動,把港口作為城市對外交通設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滿足城市擴張、產業發展、環保和居民生活等的需要,正確處理老港改造和新港區開發與城市拓展的土地利用協調關系,補充完善港口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規、集疏運系統專向規劃等相關規定,實現港口與城市規劃的全面對接。
其次,建設協調。港口在進行集疏運設施建設時要有預見地、有計劃地協調與城市內外交通的關系,港口集疏運道路、鐵路、管道等設施建設應按照港口發展合理劃分階段,對城市交通設施建設提出流量、流向、時間分布、效率、能力、拓展空間等量化要求,使港口集疏運系統和交通樞紐建設達到系統最優目標。
總而言之,在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和發展中,要重點建設港口鐵路、公路、內河航道和綜合交通樞紐。實現貨物運輸無縫對接、旅客零換乘的目標,關鍵在于政企分開,建立貨主和多種運輸方式建設運營多方利益協調機制,引入建設與運營合作機制,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專業公司作為戰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