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瓊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1-0132-01
發散思維具有求異性、聯想性、廣闊性等特性。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倘若每次課堂講解都“照本宣科”,哪怕分析得很透徹,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往往只知照抄照搬,思維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展受到很大束縛。如果教師能有意識地抓住發散思維的這些特性進行訓練和培養,既能提高教學的質量,也有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
1.訓練學生思維的求異性
發散思維活動的展開,其重要的一點是要能改變已習慣了的思維定向,從多方位的思維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求得問題的解決,這也就是思維的求異性。教學實踐中,要注意在題目的設置上進行正逆向的變式訓練,可對某些題型進行多角度“變通”,不改變原題的基本模式,只對一些數字、運算符號或事件內容進行?!氨尽弊儭澳保棺冃晤}與原題的解法基本一致,又拓展延伸了一些知識點,或者使變形題的事件內容“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
例如運算符號的改變,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及其解法例1:“解不等式組2x-1>x+1x+8<4x-1,并把它的解集在數軸上表示出來”??砂哑渲械牟坏仁浇M改為“2x-1
訓練學生思維的求異性,重在設疑、求疑、解疑。教學課堂上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定理、公式等,展現為生動活潑的數學故事、數學趣味題等;課堂外可以把學生帶入社會生活中,思考怎樣合理安排學習時間、人口增長與社會問題等,找出數學“問題”,產生求異心理,從“有疑—有問—有答”的思維過程中,使學生達到“小疑小進、大疑大進”的境界。
2.訓練學生思維的聯想性
聯想思維是一種表現想象力的思維,思維過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過訓練有助于增進學生思維的深度。教學實踐中,要注意讓學生進行多種解題思路的討論,可對某些題型改變已知條件或求答問題,如對經常遇到的應用、求值、證明、作圖等題型的已知條件或求答問題作適當改變,使學生在分析對比中學習和思考,便于對某種題型的分析、解答更加準確完整和系統化,發現并總結規律,更深刻地領悟數學轉化思想。
例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例2:“已知:ΔABC≌ΔA′B′C′,AD、A′D′分別是ΔABC和ΔA′B′C′的高,求證:AD=A′D′?!笨砂岩阎獥l件的中“高”改為“角平分線”,解題后再讓學生思考把AD、A′D′改為“中線”怎么辦。通過一系列改變,學生由已學過的證明三角形全等“角邊角”、“邊角邊”公理,順其自然地過渡到“角角邊”公理,既加深了記憶和理解,又強化了舉一反三解題的能力。
訓練學生思維的聯想性,重在啟發多向求解。教學中可以在學生回答問題、解題、實驗和制作時,鼓勵學生一問多答、一題多解、一個實驗或制作可用多種方案;對學生布置作業、考試命題時,加大獨立見解和創新成份的比例,凡作業、考試中出現的不囿于教師和課本上的正確答案,應當給予加分或較好評價,從而使學生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又能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能力。
3.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思維廣闊性的反面即狹窄性表現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變化,就不知所云。開拓解題思路,嘗試多種解法,探索解題捷徑,是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狹窄性的有效途徑。教學實踐中,要注意一題多解訓練,新的解法可繁可簡、可難可易,講解中可先“舊”后“新”,也可先“新”后“舊”,關鍵是注意引導學生創新性地思考其他解法,從而掌握“一題多解”的基本功,進而達到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培養思維廣闊性的目的。
例如三角形的性質定理例3:“求證: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的平分線相等”。教材上利用ΔABC≌ΔCEB得證,可在講解中改用ΔABD≌ΔACE得證,再讓學生思考是否還有其他方法,比較兩種方法的異同。接著,可把例題改為“求證:等腰三角形兩腰的中線相等”和“求證:等腰三角形兩腰的高相等”,要求每道題找出兩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在“變形”例題的啟發下,學生迅速解答了這兩道補充題,充分體驗到了“一舉三得”的喜悅,學習興趣也很高。
開展一題多解訓練,由“笨”引“簡”是一種比較切合初中生特點的講解藝術。例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例4:“等腰三角形底邊中點到兩腰的距離相等”。證明時學生普遍使用了“角角邊”公理??隙ㄔ摲ǖ耐瑫r,可提示它既“笨”又“舊”,頓時引得學生好奇起來。當師生一起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與“角平分線性質定理”,僅通過兩步推理就得出結論時,許多學生露出不可思議的神色,課堂氛圍達到了高潮。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多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重在做好做足“變”的文章,有選擇性地對題“變形”,在兩者的比較分析上下功夫,找出異同點并適當歸納總結,不僅可以讓學生多掌握解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靈活多變的解題思路,從而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