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娟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1-0171-0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該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找準教學起點,設計有趣而富有成效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輕松學數學,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文結合數學知識的自身特點,通過習題解答、動手操作、多媒體演示等教學環節,實現新舊知識的遷移教學。
1.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的必要性
1.1?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遷移能力的培養能夠將其它科目的知識以及生活中的知識帶入到數學課堂中,這種其它科目與數學學習的橫向關聯能夠極大的豐富數學教學的內容,讓數學教學不再是單單的局限在數學這一個點上,而是輻射到其他的知識點,讓教學更具吸引力。教師以學生的主觀感受為出發點,不再是局限在單一的、狹窄的書面教學模式中,而是利用多元的教學來進行課堂的重建,通過這種開放的模式來進行教學水平的提升,讓學生能夠在這種遷移能力的培養中提高學習興趣,自發自主的去進行學習和探索。
2.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降低數學學習難度
數學學習本身就具備一定的難度,如果學生僅僅是利用單純的數學知識來進行解題,一來較為枯燥,二來也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而知識的遷移能夠讓學生在解題中融合其他的知識,教師也可以利用其它的知識來進行解題,這種模式相比于書面教學會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能夠提高小學生對數學公式的應用能力,也能夠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真正的掌握小學數學的知識點,提升自身的數學學習水平。
3.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措施
3.1?扎實基礎知識,夯實遷移基礎。
奧蘇貝爾在認知結構遷移理論中提出,遷移是以原有認知結構為中介進行的。學生的基礎知識越扎實,遷移越容易發生。夯實基礎知識,為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提供保障,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出發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一是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做一個診斷,對學生掌握還不夠清楚的地方及時補充;二是在講解基礎知識時,要注重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基礎知識。例如,在講解概念時,可以先通過實例和圖形進行分析、比較,概括出概念的本質屬性。
3.2?基于不同教學環節的知識遷移策略。
(1)基于習題解答的新舊知識遷移策略。
習題是數學知識的有效載體,教師可以通過習題呈現數學知識的遷移性,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達成推陳出新的效果。以習題為載體實現新舊知識遷移,一般需要經歷三個階段:呈現習題,找準銜接點;啟迪猜想,凸顯演變點;驗證猜想,落實新知識。這三個階段要循序漸進,不能跳躍。以習題為載體實現新舊知識的遷移教學,習題的設計是基礎,體現知識遷移的“設問”是關鍵。因此,習題設計要精準,且不宜過多,以免造成學生過多的精力消耗在舊知識的復習上,影響新知識的教學。“設問”要有效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還很多知識也可以用“習題解答的新舊知識遷移策略”來探究新知,如“小數乘法(除法)”可利用“整數乘法(除法)”遷移教學。
(2)基于動手操作的新舊知識遷移策略。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對幾何圖形的教學,非常適合設計動手操作。學生對幾何圖形有豐富的感性認識,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設計一些動手操作的環節,讓學生自主完成對圖形變化的認知過程,進而用已掌握的方法解決新問題。在新知的構建過程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操作機會和時間,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領悟算理,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這也是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體現。如教學“梯形的面積”時,也可利用學生動手操作的新舊知識遷移來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3)基于多媒體演示的新舊知識遷移策略。
多媒體輔助教學已成為課堂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組成成分。多媒體的優勢在于能提供直觀的動態圖像,使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變得靈活多樣,徹底改變過去單調死板的課堂教學方式,使教與學充滿生機,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以“圓柱的體積”的教學為例,先讓學生回憶“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都可以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接著復習一下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聯系舊知識產生新猜想。本堂課的教學亮點是,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回顧復習圓面積的推導過程,以此類推出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由此可見,以復習舊知識為教學切入點,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從“最近發展區”啟動學生的思維,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教學中常常將多種教學方法結合在一起使用,如,教學“圓的面積”時,既利用學生動手操作的新舊知識遷移,又應用多媒體演示的新舊知識遷移,會收到更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因勢利導、適時調控,努力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形成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恰當的問題,富有啟發性的講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通過恰當的歸納和示范,使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積累經驗、感悟思想;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差異,用不同層次的問題或教學手段,引導每一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黃振鋒.基于學習遷移下的小學數學思維訓練策略.亞太教育,2019年:56.
[2]?朱敏慧.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教書育人,2019年: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