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歡
摘要:操作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學習路徑,學生經常會碰到難以理解的內容,對于這樣的教學內容,教師要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學途徑,為學生搭建操作平臺,縮短學生與知識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攀登數學知識的高峰。
關鍵詞:操作;有效;優化;學習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1-0289-0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靠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小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于學習數學知識最為深刻的體會莫過于親自動手操作。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由手的操作從而獲得感知、形成表象,延伸到腦的思考,并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容易理解的知識。
1.操作在教學中的作用
在數學教育教學中,孩子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到探究知識的活動中來,親身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
1.1?“操作”讓學習變得更有趣。
數學課對于孩子來說比較枯燥,而小學生好動,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持續時間短,然而當孩子面對小棒、立體圖形、計數器等學具可以動手操作時,學習興趣馬上被點燃了。
1.2?“操作”讓學習變得更主動。
實踐證明,讓學生動手操作參與比看教師分、理,聽教師講解獲的知識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之效,課堂氛圍也隨之活躍起來了。
1.3?“操作”讓學習變得更智慧。
課堂上的動手操作,看似一個簡單的操作過程,細化之下,其實蘊藏著豐富的數學知識。學生在動手操作時,思維和想象是最為活躍的。
2.操作在課堂中的有效實踐
既然動手操作環節在課堂教學中有這么重要的作用,我們如何在課堂中開展動手操作活動才會更有效呢?
2.1?適時操作,把握時機。
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把握操作契機,“手是意識的偉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創造者。”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動手操作的目的性一定要明確,學生要能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結合自己手中的學具,有目的性的去進行操作。在教學中,我們通常會在操作之前出示要操作的步驟與目的,好讓學生明確自己接下去應該做什么,要怎么做。
2.2?適量操作,合理安排。
學生動手操作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一些探究性的操作需要學生多次嘗試才能得到正確的操作經驗,還有很多操作需要一邊操作一邊思考,甚至需要做記錄。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為了讓教學按步完成設計,經常會在學生做到一半就宣布“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先停下手中的事情,課后可以繼續去研究”等等,使得動手操作流于形式,沒能讓學生尤其是后進生真正的參與進來,更是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因此,在教學預設時,一定要對課堂中的操作活動進行充分分析,預設可能出現的情況,以便準確的預設操作時間,讓每一位學生能夠真正動手并動腦。
2.3?適度操作,提升思維。
課堂上的操作當學生的感性認識達到一定程度時,應使學生在豐富表象的基礎上及時抽象,由動手操作到思維發展的提升。在教學《20以內進位加法》時,為了讓學生形成“湊10”的思想,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再用語言歸納表述,理解“湊10法”。
動手操作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獲得數學思維的發展,而不是為操作而操作。通過操作之后,學生在頭腦中已形成了一定的表象,此時進行適時引導,讓學生把直觀操作的過程進行整理和復述,通過口頭語言訓練進行表象加工。教學中,設計學生擺圓片的過程,為了使學生理解湊十法,教師就利用學具操作,放手讓學生擺一擺,先在桌上擺8個小圓片,再擺5個。讓孩子理解5為什么分成2和3,看到格子里空著的2格,就想起8再加2就湊成10。經過這樣操作與分析后,孩子更好的理解了“湊十”的方法與思想。看到8想到2,5可以分成2和3,8+2=10,10+3=13。這樣的語言表達既有助于學生形成計算方法,有助于學生對學具操作過程的理解和歸納,又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
所以在每次操作過程中,教師都要及時的了解學生操作情況,認真傾聽每一位孩子的想法,對有困難的孩子要進行點撥,引導孩子正確操作與思考;在活動反饋中,要對孩子們的錯做過程以及結果進行評價。切不可讓操作成為一堂課的外在表現,更應該注重動手操作活動的內在思維發展。
總之,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僅認識它的重要性是不夠的,還需要教師充分調動自己的教學智慧,在教學中適時、適量、適度的動手操作活動,才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上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讓數學課堂變得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袁園.《小學數學教學中動手操作的思考》,《小學數學教育》,2014年第11期.
[2]?於垚冰.《談培養小學生數學動手操作能力的時機與方法》,《華夏教師》,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