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是基層治理機制的變革與創新。文章以海南省海口市美蘭區和瓊山區兩處試點為案例進行分析,梳理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現狀、主要特色、存在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新時代文明實踐和基層社會治理的發展建議:明確陣地定位,規劃特色差異路徑;創新體制機制,構建多元聯動格局;鼓勵社會參與,搭建志愿服務基金;構建指標體系,實現工作科學考評;豐富成果形式,強化整體宣傳效果等。
關鍵詞: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層治理;海南海口
中圖分類號:D6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0.12.06
Abstract:Civilization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i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mechanism. Taking two pilot projects in Meilan and Qiongshan districts in Haikou City of Hainan Province as examples,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work,on the basis of background analysis and case stud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practice and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defining the position and planning the path of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innovating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to build a multi-linkage pattern;encouraging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building voluntary service fund;constructing an index system to realize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work;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Enrich the form of achievements and strengthen the overall publicity effect.
Key words:New Era Civilization Practice;Street-level Governance;Hainan Haikou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群眾需要什么,文明實踐就傳播踐行什么。新時代文明實踐是黨和國家為進一步貫徹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出的重要部署。2018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廳字〔2018〕78號),選取全國12個省、50個縣(市、區)作為試點。從中央到地方,從城市到鄉村,全國各地掀起了文明實踐的新風。新時代文明實踐是基層治理機制的變革與創新,彰顯了黨和國家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志與決心。通過對新時代文明實踐學理和實踐的分析和探討,可以對基層治理在新時代的形態、模式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從而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及能力的現代化。
一、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層治理的創新和探索
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提出,就是要更好地回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如何進一步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實里走的重要課題。為此,中央緊鑼密鼓地打出政策“組合拳”:在2018年8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強調“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1];同年10月,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在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專題會議上明確提出,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舉措,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滿足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戰略之舉”[2];黨的十九大報告和十九屆四中全會也提出,要“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3],要“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4]。因此,新時代文明實踐與基層治理改革相伴相生。可以說,新時代文明實踐是基層治理的一個創新和探索,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環節。
基層組織既是暢通服務民眾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聽取民意、了解民情的“第一公里”。基層組織本身就兼具政權結構與政府組織結構的雙重性,鄉、鎮與城市的街道辦事處是最基層的政權組織與政府組織[5]。新時期以來,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的模式經過諸多探索積累了不少經驗,如北京“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的工作機制、“堅持黨建引領,堅持人民主體,堅持‘三治融合,堅持‘四防并舉,堅持共建共享”的新時代“楓橋經驗”等。要實現“鄉風文明”與“治理有效”的鄉村振興戰略重要目標,就必須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這就需要緊緊圍繞兩者的基本要求,厘清基層社會治理與“鄉風文明”“治理有效”之間的內在邏輯[6]。
基層治理實踐依據多元主體間合作的緊密度,可分為政府主導的治理模式、弱合作治理模式和協同治理模式三類。一般而言,政府主導的治理模式強調,以黨和政府為核心的外部組織單方面確定基層治理的目標。弱合作治理模式強調,基層政府以政策和資源下沉為手段[7]。因此,構建在黨的全面領導下,政府與鄉村社會多元主體協商共治的協同治理模式是提升鄉村治理精準度、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可行路徑[8]。對此,筆者以海口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信仰中心、慈善中心、服務中心“三個中心”的模式為案例,就其實踐的創新和機制探索進行梳理,進而以小見大,對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代表的基層治理治理機制的變革與創新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海口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實施情況
2018年11月,海南省文明委印發了《關于海南省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指導方案》(瓊文明委〔2018〕12號)。2019年7月,中共海口市委辦公室印發了《海口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指導意見》(海辦發〔2019〕58號)。海口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目標是建成百姓家門口的“服務中心、慈善中心、信仰中心”。以信仰中心為基石,優化宣傳展示、教育培訓、文體休閑功能,形成基層群眾心向黨、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氛圍;以服務中心為平臺,搭建志愿服務、公共服務、市場服務平臺,不斷滿足基層群眾多樣性需求;以慈善中心為紐帶,串聯社會救助、民間互助、公益扶助,形成社會和諧的文明新風。
(一)工作概況
目前,海口市瓊山區、美蘭區兩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3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已陸續掛牌[9]。試點以來,海口市積極探索形成了一批地方經驗。比如,海口市美蘭區演豐鎮演東村“一整合三服務”(統籌整合資源、發揮服務功能、發揮互助功能、發揮聚心功能)的經驗做法被中央文明辦列為4個全國先進典型之一。海口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圍繞“三個中心”,已初步形成了帶有海口特色的工作體系:一是突出便民性,打造服務中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群眾所想所需所盼為出發點,以便民利民惠民為落腳點,將志愿服務、公共服務、市場服務延伸到農村基層,打通服務農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百姓少跑腿,政府多辦事,打造便捷、務實、高效的為民服務陣地。二是突出互助性,打造慈善中心。堅持政府引導、各方參與、鄰里相望,以“扶老護幼,助殘救孤”為宗旨,以困難弱勢群體為重點對象,從關愛做起,將黨和政府關懷、社會關愛、鄰里關心融入群眾的生產生活,把新時代文明實踐平臺建成溫暖、幸福、快樂的大家庭。三是突出政治性,打造信仰中心。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把黨的政策、路線和方略傳播到基層,引導廣大農村群眾進一步提高政治、思想和情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主要特色
一是多方聯動,形成合力。2019年元旦和春節期間,美蘭和瓊山兩處試點為“三下鄉”活動提供形式多樣、百姓喜聞樂見的活動;充分整合電教中心、農家書屋、四點半課堂,并將健身活動廣場、文化廣場等各種資源統籌調配使用,進一步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將服務中心的志愿服務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市場服務平臺與慈善中心的社會救助平臺、公益互助平臺、志愿扶助平臺及信仰中心的宣傳展示平臺、教育培訓平臺、文體休閑平臺進行整合,將三大中心和九大平臺打造成為服務矩陣。
二是隊伍組編,資源整合。圍繞“三大中心”,海口將與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工作相關的工作隊、幫扶人和第一書記等力量進行了整合。此外,海口市還積極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項目庫,統籌下鄉服務、志愿者協會服務、愛心公益服務活動等各部門相關服務,因地制宜地策劃推出各具特色、符合需求的服務項目,統一調配、按需開展瓊劇下鄉、文藝演出下鄉、醫療服務下鄉、農業科技下鄉等惠民活動,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服務覆蓋面,讓更多百姓享受到服務。目前海口已整合了17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進行了1500多場活動。
三是干群互助,活動豐富。干群互動互助,通過豐富的活動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深入民心。美蘭區為殘疾人提供了多項“暖心”服務,包括老年人日托中心(老年人關愛中心)、長壽基金、長者飯堂、技能培訓和心理疏導等。瓊山區2000多名志愿者在元宵節當天為參加“換花”賞燈活動的45萬多名市民游客提供及時的幫助[10]。瓊山區云龍鎮積極興辦民辦幼兒園(兒童關愛中心),提供四點半便民課堂,發動“鄉賢”設立教育基金、長壽基金,建立線上—線下點單式志愿服務。
(三)存在問題
1.行政化動員為主,社會化程度有待加強
目前,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主體是市—區—街道各級黨政部門,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開展工作,未能充分發揮志愿服務隊伍的柔性作用。志愿者隊伍主要依靠體制內力量,采用行政化的動員方式開展工作,常態化機制尚未形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主要面向農村地區,但農村地區一則內生志愿者相對較少,二則志愿服務組織經驗缺乏,三則對志愿者的培訓不足,導致志愿服務能力不強。
2.項目內容較為單薄,常態化程度有待提高
盡管海口市通過固定活動時間、頻次等手段開展了一系列探索,如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日、制定黨員探訪制度等,但是多數文明實踐項目呈現的是一種局部、臨時性供給態勢,常態化、多元化、可持續性有待進一步提升。一方面,精神文化和信仰建設等方面項目供給不足;另一方面,長者飯堂等項目如何實現從政府補貼到多方支持,從“請你來”到“我要來”值得相關部門進一步探索。
3.硬件設施存在短板,激勵機制仍待完善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的選址未能將城鄉距離、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等基礎和核心要素進行綜合考量,有的過于偏遠,有的過于獨立,有的僅簡單在原設施上“掛牌子”,而沒有通盤充分考慮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特殊性。此外,在“軟件”的制度政策層面,海口市在志愿服務褒獎激勵機制建設方面還沒有形成多級激勵體系,全市的志愿服務激勵建設與志愿者的訴求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志愿服務激勵制度化、可持續性不足。
三、基層治理機制變革與發展建議
海口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是全國試點的一個典型和縮影。通過分析其模式、運行及存在問題、探究該模式背后的學理,能夠以小見大地為全國其他地區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和基層社會治理提供經驗和借鑒。概括地說,就是要在明確陣地定位、創新體制機制、鼓勵社會參與、構建指標體系、豐富成果形式等五大方面發力,主動創新和探索工作機制和模式,共享、共治、共建,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和聽取民意的“第一公里”。
(一)明確陣地定位,規劃特色差異路徑
新時代文明實踐既要夯實基礎,又要特色突出。一是陣地建設要注重體系,形成市—區—鎮—村四級陣地組織架構,并結合城鄉距離、地理位置、資源稟賦、歷史傳統等綜合考慮后進行選址和建設。二是挖掘地方特色,形成本地模式。堅持問題和需求導向,探索多種形式,打好“本地牌”,建設群眾便于去、樂于去的“鄰里中心”。三是運用“互聯網+”思維,把服務重心下沉到最基層單元,切實提高志愿服務組織系統化、溝通即時化、項目創新化、工作日常化、活動品牌化水平,再造需求收集發布、服務組織實施、事后評價反饋全流程。
(二)創新體制機制,構建多元聯動格局
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是一項政策關聯度高、內容涉及面廣、牽涉部門多的系統工程。一是探索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培訓學院。圍繞新時代文明實踐建立分級、分類培訓制度,完善階梯式、模塊化的志愿服務培訓機制,可依托黨校、駐市高校、科研機構、職業學校及基層宣傳教育陣地等教育資源和專業優勢,探索建立志愿者培訓基地[11]。二是探索聯動機制,發揮志愿服務在文明實踐、鄉村振興、社區治理中的協同作用。協同市、區等各級各黨、政、群團等公共部門,村兩委,專業社會組織等做好支持保障落地工作。三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積極鼓勵、引導社會組織、學校、醫院、企業等社會力量,特別是鄉賢、五老、退休的老黨員等積極的人員,參與到服務農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中。
(三)鼓勵社會參與,搭建志愿服務基金
立足實際,緊貼群眾需求,在志愿組織培育、志愿項目設計等方面積極整合多方資源,發揮各自優勢。一是探索對文明實踐的政策運用和分類指導,加大政府購買、項目合作力度,積極推進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團隊等承接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項目。二是進一步完善志愿服務項目開發機制,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按照“服務對象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則,提出志愿服務項目計劃,先開發志愿服務項目,及時向社會發布,吸納志愿者廣泛參與。三是建立志愿服務基金會或專項基金。建立健全志愿服務考評機制,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和組織社會募集資金等形式,扶持志愿服務項目,引入社會化力量,助力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
(四)構建指標體系,實現科學考評
指標是對核心內容的提煉與概括,又是實施的具體化與操作化。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目標、內涵和要求,可以對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成效的考評體系進行初步的構建(詳見表1)。在數據采集的方法上,網上申報主要由區文明辦會同相關部門網上填報;實地考察可由市文明委組織相關單位抽調人員實施或委托第三方測評機構實施;問卷調查應包括入戶調查和隨機街訪兩種方式。該指標體系將量化指標與非量化指標、客觀指標與主觀指標相結合,尤其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主體,即區縣、鄉鎮、村等基層單位相關的政治經濟社會活動都囊括其中,如二級指標中的“基層黨群組織建設”“人居環境建設”“鄉風民風建設”等。此外,該指標體系還前瞻性地把“公共安全體系”作為一項一級指標,將公共安全保障、食品安全監管、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理作為具體衡量的二級指標,也體現了一種公共危機防控與管理的意識。
(五)豐富成果形式,強化整體宣傳效果
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政治內涵、服務內涵、社會內涵,必須依托于生動鮮活的載體。一是注重各級總結材料的梳理、提煉,形成直觀可見,可復制和推廣的模式經驗,將總結的經驗通過融媒體等創新形式加以宣傳,提高文明實踐工作的知曉率。二是豐富成果形式,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其產出多的特點。要有意識、有實效地加快文明實踐成果的轉化,如推出文明實踐歌曲、地方戲曲、培訓教材、志愿服務目錄等。三是多進行平時展示。展示平臺可以是傳統媒體,也可以是新媒體;可以是官媒,也可以是年輕人喜歡的抖音短視頻和Vlog,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群眾能夠參與,并樂于分享。
四、小結與展望
新時代文明實踐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必須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因此,需要錨定坐標方能行穩致遠,而這個坐標就是“善治”。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和管理活動。善治的本質特征在于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12]。善治能使所有利益相關方均從公共政策中獲益。因此,人民的公共利益是所有現代公共治理的最終合法性來源和評價標準。通過海口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案例可以看到,基層的治理需要將創新工作機制和統籌各方資源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協同治理新格局。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開展要繼續積極改革,大膽開拓,積極探索適應本地實際并行之有效的工作新思路、新模式和新路徑,推動文明網絡在基層拓展和鞏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圓夢之年。因此,要以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為抓手和突破口,進一步提高基層治理能力,顯著提高協同治理水平,最終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實現“良治”與“善治”。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N].人民日報,2018-08-23(01).
[2] 黃坤明.推動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在基層實起來強起來[N].人民日報,2018-10-13(04).
[3]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9(01).
[4]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06(01).
[5] 蕭鳴政,張湘姝.提升黨組織基層領導力的路徑[J].中國領導科學,2020(01):33-37.
[6] 陳成文,陳靜.論基層社會治理創新與推進鄉村振興戰略[J].山東社會科學,2019(07):73-80.
[7] 拜茹,尤光付.自主性與行政吸納合作:鄉村振興中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的機制分析[J].青海社會科學,2019(01):72-80.
[8] 拜茹,尤光付.自主性與行政吸納合作:鄉村振興中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的機制分析[J].青海社會科學,2019(01):72-80.
[9] 王忠云.以建設“三個中心”為抓手 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J].今日海南,2019(02):45,62.
[10] 黃瓊雄.努力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示范點[J].今日海南,2019(07):61-62.
[11] 應驗,徐晗溪.扶教育之貧大有可為——談海南教育扶貧的對策建議[J].今日海南,2017(02):34-36.
[12] 俞可平.增量民主與善治 第2版[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