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龍
關鍵詞:地方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對策
摘 要:文章以平頂山學院圖書館為例,分析了地方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現狀,指出了地方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面臨的困境,即工作定位不明確、相關制度缺失、隊伍建設滯后、資金缺乏等,從構建完善的閱讀推廣工作機制、打造閱讀推廣服務團隊、加大閱讀推廣經費投入、創新閱讀推廣服務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0)12-0057-03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全民閱讀,積極倡導各類閱讀推廣機構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在閱讀推廣大潮中,圖書館是體系成熟、布點廣泛、資源豐富、專業化程度高的文化基礎設施,自然而然地成為閱讀推廣的一支核心力量[1]。地方高校圖書館作為我國圖書館體系的中堅力量,普遍將開展閱讀推廣活動作為重要工作,并逐步探索形成了相對固定的閱讀推廣模式。
1 地方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現狀
平頂山學院圖書館在為本校師生提供文獻服務的同時,作為平頂山市第二圖書館,積極倡導全民閱讀,不斷擴大服務范圍,持續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宣傳和推廣活動。
1.1 以“世界讀書日”為契機集中開展系列推廣活動
平頂山學院圖書館每年4月都會以“世界讀書日”為契機,擬定年度主題,在校內外集中開展一系列閱讀推廣活動,活動頻率及參與人數在全年均處于較高水平。推廣活動形式主要包括設立展板、張貼海報、發放宣傳材料、現場咨詢及舉辦主題講座等。例如,2016年平頂山學院圖書館參與承辦了平頂山市“書香鷹城·美麗閱讀”讀書節活動,在市區設立展臺,宣介館藏資源和讀書節活動;2017年集中舉辦了考研英語講座、大學生擇業信息素養教育講座等;2018年主推“知網學習平臺”“超星云舟”“移動服務平臺”等資源。
1.2 以學生讀書協會為紐帶定期開展閱讀交流活動
平頂山學院讀書協會是掛靠在圖書館的學生社團,讀書協會會員既是各類閱讀推廣活動的核心參與者,也是重要推廣者,在圖書館與學生群體之間發揮了較好的橋梁紐帶作用。近年來,平頂山學院圖書館與讀書協會共同開展了“誦經典詩文,傳播先進文化”詩文朗誦比賽、“最美讀者”攝影作品大賽等活動,并周期性開展經典影片欣賞、讀者座談會、讀書沙龍、優秀讀者評選等活動。
1.3 以微信公眾號為平臺持續開展移動端閱讀推廣活動
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等移動終端成為信息傳遞的主陣地。平頂山學院圖書館于2016年建設了基于微信公眾號的移動圖書館平臺,主動向讀者推送相關信息,并將該平臺與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對接,讀者可通過移動終端獲取圖書館資源。平頂山學院圖書館還安排專人管理微信公眾平臺,精心編輯、定期推送閱讀推廣的相關信息,打造了書目推薦、活動動態、地域文化、古詩欣賞、傳統節日等主題鮮明的精品欄目,目前關注人數近萬人,閱讀量超3萬次。
1.4 以主動上門服務為理念的定制化信息素養教育
高校信息素養教育是高校圖書館通過有效的途徑與方法,提升師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的活動[2],是閱讀推廣工作的重要內容。為了幫助師生更好地了解、選擇、利用各類信息資源,平頂山學院圖書館在傳統新生入館教育的基礎上,積極創新服務模式,主動與校屬各院系、部門溝通,有針對性地“送課上門”,多次為醫學院、電氣學院等院系提供專業數據庫服務及信息檢索服務。
2 地方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面臨的困境
雖然地方高校圖書館普遍重視閱讀推廣工作,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但受政策、經費、人力等因素的影響,這些活動的規模、頻次、覆蓋范圍、專業化程度、推廣效果與預期還存在較大差距。
2.1 閱讀推廣工作定位不明確
閱讀推廣是高校圖書館引導全民閱讀、服務學科建設、培育學生成才的核心服務,也是地方高校圖書館轉型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但是,目前大多數地方高校圖書館的工作重心仍停留在館藏資源建設、圖書借閱等傳統基礎業務上,其開展的閱讀推廣活動主要是針對現有資源和服務的簡單宣傳,推廣形式及內容都比較單一。雖然大多數地方高校圖書館重視閱讀推廣工作,并將其列入年度計劃及總結,但在實踐中往往欠缺政策指導和資源保障,存在為了推廣而推廣,重形式、輕實效,重宣傳信息推送、輕讀者意愿調研等問題,致使閱讀推廣工作淪為相關部門或個人的單打獨斗,地方高校圖書館并未從自身的發展戰略出發,明確閱讀推廣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未將閱讀推廣工作與現有業務進行有機結合。
2.2 閱讀推廣相關制度缺失
閱讀推廣工作需要完善的制度作支撐,但地方高校圖書館在該方面往往有所欠缺,缺乏完整規范的工作體系,導致閱讀推廣工作分散、開展時間不固定。例如,平頂山學院圖書館現有規章制度體系包括黨建、讀者服務與管理、內部管理、崗位職責和業務規范五個部分,雖然該館的閱讀推廣工作已逐步走向規范化,推廣活動的時間和形式也逐漸固化,但該館仍未制定關于閱讀推廣工作的規范、制度,也未明確閱讀推廣崗位的工作職責及工作量等,既無法調動館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也難以對閱讀推廣工作的成效進行測定和評估。
2.3 閱讀推廣隊伍建設滯后
有效的閱讀推廣工作需要專業化的策劃、營銷團隊,但地方高校圖書館往往缺乏高素質、專業化人才,沒有專門負責閱讀推廣的人才隊伍。例如,平頂山學院圖書館下設6個部門,由信息咨詢部負責開展閱讀推廣活動。信息咨詢部有主任一名(兼任支部書記)、工作人員5名,其中僅有一人具備圖書情報專業背景。除負責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外,該部還負責微信公眾平臺的維護、科技查新、讀者教育、特藏書庫管理、讀者證辦理、參考咨詢等業務。該館的各類閱讀推廣活動一般由館領導及部門主任牽頭策劃,由信息咨詢部的1~2名館員兼職負責,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閱讀推廣活動開展的效率和效果。
2.4 閱讀推廣專項資金匱乏
一些高校圖書館會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的過程中采取一些激勵措施,如給予讀者一定特權、發放實物獎品等,以吸引讀者參與活動。但是,地方高校圖書館的經費有限,除購買必備的文獻資源外,很難抽出更多的資金用于購買閱讀推廣的獎品,致使活動質量無法得到保障。目前,大多數高校圖書館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的過程中未能充分利用各種社會力量,與出版社、媒體、企業或其他社會機構合作,進而無法為活動提供充足的經費保障,影響了活動成效[3]。
3 地方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對策
3.1 構建完善的閱讀推廣工作機制
建立健全閱讀推廣工作機制是規范和促進地方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前提。對于地方高校圖書館來說,其要將閱讀推廣工作提上與館藏資源建設同等重要的地位。地方高校圖書館可通過設立閱讀推廣組織機構、成立閱讀推廣指導委員會、組建學生團體等方式,充分利用學校各類資源,統籌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為了更好地規范、指導和促進閱讀推廣工作的開展,地方高校圖書館應積極研究制定閱讀推廣相關的專項制度,明確工作內容、業務規范、管理標準,創新服務模式,設置一系列激勵措施,構建完善的定性、定量考評體系,并將相關工作開展情況納入閱讀推廣專員和兼職人員的考核、晉升范疇。
3.2 打造閱讀推廣服務團隊
地方高校圖書館的館員素質參差不齊,存在圖書情報專業人才少、高層次人才缺乏等問題,因此,地方高校圖書館應注重培養、打造閱讀推廣隊伍。首先,地方高校圖書館可加大考察、選拔力度,將學歷層次較高、具備圖書情報學專業背景、擁有宣傳工作經驗的館員安排到閱讀推廣崗位,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閱讀推廣團隊,細化、明確工作職責,積極開展新媒體宣傳、文獻導航、深度閱讀指導等深層次服務,推動閱讀推廣活動的持續開展[4]。其次,地方高校圖書館可將閱讀推廣融入圖書借閱、參考咨詢等日常工作中,邀請優秀教師、輔導員擔任閱讀推廣聯絡員,吸引學生、社會人士積極參與閱讀推廣活動。再次,地方高校圖書館要加強館員培訓,組織他們外出學習,培養有潛質的館員成為實踐型、專家型的閱讀推廣人[5]。
3.3 加大閱讀推廣經費投入
無論是從吸引、培育和激勵閱讀推廣人才的角度出發,還是從保障閱讀推廣活動的規模、熱度、覆蓋面、吸引力的角度出發,都需要地方高校圖書館進一步加大閱讀推廣經費投入。一方面,地方高校圖書館要做好經費預算,為閱讀推廣活動的持續開展提供支撐;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圖書館在學校下撥整體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應通過開展項目合作等方式,積極爭取社會力量的實物贊助及經費支持。
3.4 創新閱讀推廣服務模式
目前,地方高校圖書館普遍處在從館藏管理到以讀者服務為中心的轉型發展階段,應以閱讀推廣為突破口,積極探索服務轉型的路徑。一方面,地方高校圖書館要在傳統以宣傳推送為主的基礎上,把握讀者的閱讀需求、閱讀習慣及社會熱點,開展形式多樣、主題新穎、內容豐富、吸引力強的閱讀推廣活動,激發師生的閱讀熱情,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圖書館要重視移動端閱讀推廣,充分發揮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體互動性強的優勢,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注重將閱讀推廣與具體業務、讀者需求結合起來,如基于書評信息開展多層次閱讀指導、基于閱讀療法關注師生身心健康等,強化閱讀推廣的實效性,打造服務品牌,進而推動自身的轉型升級。此外,隨著館藏數字文獻資源所占比例和利用率的不斷提升,地方高校圖書館要優化數字閱讀環境,強化對數字資源的推介,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閱讀需求。
參考文獻:
[1] 王波.閱讀推廣、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定義:兼論如何認識和學習圖書館時尚閱讀推廣案例[J].圖書館論壇,2015(10):1-7.
[2] 周建新,劉輝.圖書館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思考[J].圖書館建設,2001(3):106-107.
[3] 吳高.我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3(3):47-51.
[4] 王娟,王衛鳴.地方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實踐與思考:以滁州學院為例[J].滁州學院學報,2016(6):130-133.
[5] 司新霞.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人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3):74-75.
(編校:孫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