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時聰
關鍵詞:支架式服務策略;兒童閱讀推廣;公共圖書館
摘 要: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承擔起兒童閱讀推廣中的“支架”角色。文章將支架式服務策略細化為閱讀環境營造、閱讀指導、閱讀推廣三個方面,結合廈門地區公共圖書館兒童閱讀推廣的現狀進行了舉例分析,并對未來如何運用支架式服務策略開展兒童閱讀推廣工作提出了操作性強的建議,以期為公共圖書館開展相關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中圖分類號:G258.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0)12-0138-03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加強對兒童的教育培養是關系到我國“兩個一百年”重要目標能否順利完成的關鍵戰略之一。對于公共圖書館來說,其應充分發揮文化教育職能,積極開展閱讀推廣工作,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把思想建設融入閱讀指導工作中,遵循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創新服務模式,有針對性地開展閱讀服務工作,在保障兒童文化權益的同時,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 維果斯基“支架式教學”理論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在認知心理學領域提出了社會文化發展理論,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是在社會交互作用中產生的,由此,社會對兒童的活動內容、思維方式、心理機能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他在“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學”理論。支架,原指腳手架,是建筑房屋時用來支撐工人高空作業的臨時結構,能擴大工人的活動范圍,支撐他們完成建筑任務。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在兒童閱讀推廣中扮演“腳手架”的角色,幫助他們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激發他們的閱讀熱情,引導他們掌握閱讀方法,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2 廈門地區公共圖書館兒童閱讀推廣中支架式服務現狀分析
在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發展理論中,兒童的認知結構是在社會交互中隨著成年人的指導而不斷發展的。因此,公共圖書館有效開展支架式閱讀指導工作對于兒童閱讀能力的提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閱讀環境的營造
維果斯基認為,社會環境是兒童思維和行為的主要組成部分,兒童的認知和行為與它們發生的社會背景密不可分[1]。對于公共圖書館來說,其應打造符合兒童閱讀特點的閱讀空間,并對閱讀空間的色彩、陳設、功能、區域等進行合理設計,為兒童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目前,廈門地區公共圖書館的兒童閱覽室在環境營造方面缺乏兒童元素,形式較單一,大多數公共圖書館僅僅運用相對豐富的顏色凸顯兒童元素,在閱覽室的設計方面存在趣味性和人文性不足等問題,在空間布局方面存在缺乏清晰指引、功能區域劃分不明確等問題。
2.2 閱讀指導
認知能力是通過人們之間的相互注意和交往建立起的共有的認識和理解。在此基礎上,維果斯基提出了指導學習這一理論,即直接地、有目的地從一個個體將信息傳遞給另一個個體,學習者需要先內化教師的指導意見,然后再利用這些指導意見規范自身的學習行為。公共圖書館要充分發揮教育職能,承擔起傳播先進文化的重任,積極開展閱讀指導工作,為兒童閱讀搭好支架,建立科學的閱讀指導體系,提高兒童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廈門地區公共圖書館為例,該地區許多公共圖書館積極開展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及其家長的閱讀指導活動,如:廈門市少年兒童圖書館與廈門市各大醫院合作開展的“智慧媽媽”活動,廈門市圖書館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開展的趣味性強的雙語閱讀指導活動。雖然公共圖書館重視閱讀指導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少能及時為讀者提供閱讀指導服務。
2.3 閱讀推廣活動
目前,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已成為圖書館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公共圖書館應在扮演“腳手架”這一角色的過程中創新閱讀推廣模式,根據兒童所處的能力階段調整“支架”操作模式,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設計活動內容,以便取得更好的活動效果。近年來,廈門地區公共圖書館開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兒童閱讀推廣活動,如:廈門市少年兒童圖書館開展的“成長閱讀會”,以“心靈成長”為主題,與幼兒園聯手為學齡前兒童精心設計了繪本成長閱讀活動;翔安區圖書館針對9~12歲學齡兒童開展的“翔圖智繪書”活動,在引導兒童閱讀館藏繪本的基礎上,鼓勵他們進行故事創作,提升了他們在創新、寫作、繪畫、編輯、美工及溝通交流、協作、動手等方面的綜合能力。雖然公共圖書館已認識到閱讀推廣活動的重要性,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存在諸多問題,如對活動的定位不明確、對活動對象的分類不明確、趣味性活動較多、專業性強的活動較少等[2]。
3 公共圖書館兒童閱讀推廣工作中支架式服務的啟示及運用建議
3.1 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公共圖書館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認知特點、閱讀偏好,為他們打造舒適、功能區域劃分清晰的閱讀空間。
3.1.1 針對學齡前兒童設置分級閱讀專區。公共圖書館可在打造閱讀空間的過程中結合學齡前兒童的特點,在環境設計方面為其打造光線充足、寬敞舒適、富有童趣的場所,把經典童話故事形象作為裝飾或指示標識,滿足兒童的心理需求;在硬件設施陳設方面充分考慮該年齡段兒童的生理特點,設置高度適宜的書架,方便其取閱圖書。公共圖書館可設置展示型書架,激發學齡前兒童的閱讀熱情。公共圖書館還應重視功能區域的劃分,根據認知發展理論,開設2歲以下兒童感官體驗區和3~6歲兒童互動體驗區兩個分級閱讀專區[3],開展支架式閱讀指導服務,在2歲以下兒童感官體驗區放置布質書、翻翻書、有聲書、點讀書等讀物,提高該階段兒童的閱讀興趣;在3~6歲兒童互動體驗區放置互動類游戲書、思維訓練書、成長類繪本及AR、VR互動體驗書等讀物,滿足該階段兒童的成長需求。
3.1.2 針對學齡兒童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學齡兒童已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喜歡相對獨立的閱讀模式,關注圖書館的人文關懷和閱讀環境。因此,公共圖書館在打造閱讀空間的過程中要采用較穩重的色彩,以免太過跳躍的顏色分散學齡兒童的閱讀注意力。在硬件設施配套方面,公共圖書館要配置普通的學習書桌椅、舒適的沙發椅及帶隔斷的獨立學習桌,滿足學齡兒童的多元化需求;采購一些多媒體設備,建設安全綠色的網絡平臺,方便學齡兒童搜索、下載資源,進行網上學習。在人文環境營造方面,公共圖書館應全心全意為學齡兒童提供閱讀指導服務,對他們實施必要的人文關懷。由于學齡兒童的年齡跨度較大,生理需求及心理需求存在較大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分級閱讀可為公共圖書館開展支架式服務提供有效支撐。公共圖書館可根據認知發展理論,向不同年齡段兒童推薦不同的讀物,如:向7~12歲兒童推薦貼近兒童生活的優秀文學作品,向12~18歲兒童推薦哲學類及文學類經典作品。
3.2 提供集趣味、內涵于一體的閱讀指導,增強支架式服務的專業性
維果斯基認為,目前對兒童的教育診斷和評價大多側重于“昨天的發展”,而教育者應更關注兒童的動態發展。公共圖書館要探究搭建腳手架的辦法,針對兒童開展閱讀指導服務,將復雜的閱讀任務加以分解,使兒童在不斷完成階梯任務的過程中實現一點點“爬升”[4]。
3.2.1 針對學齡前兒童的閱讀指導。學齡前兒童的認知能力還處于萌芽和初級發展階段,其無法有意識地開展閱讀,無法根據自身的實際水平和需求選擇合適的書籍。公共圖書館可在閱覽室醒目位置張貼讀者守則,或向入館讀者分發讀者宣傳冊,加強對學齡前兒童的入館教育,培養他們自覺遵守規則的意識,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按照國內外現行的分級閱讀規則設置分級閱讀書架,定期更新圖書,制作分級閱讀宣傳冊,在網站主頁、微博、微信進行宣傳推廣,引導學齡前兒童及其家長借閱書籍;定期組織專題閱讀指導講座活動,滿足學齡前兒童及其家長的需求;與繪本館或早教機構合作開展藝術類、益智類、科普類閱讀指導活動,激發學齡前兒童的閱讀熱情。
3.2.2 針對學齡兒童的閱讀指導。學齡兒童已具備一定的自我意識、認知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喜歡獨立閱讀。公共圖書館應及時對學齡兒童進行閱讀指導,向他們推薦合適的書籍,拓寬他們的閱讀視野,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公共圖書館可根據學齡兒童的認知能力,為他們提供分級閱讀指導服務;邀請知名學者舉辦講座,針對學齡兒童制訂閱讀指導計劃,提高閱讀指導的效果;與學校合作開展閱讀指導活動,邀請有經驗的教師加入閱讀指導團隊,為學齡兒童提供針對性強的閱讀指導服務。
3.3 精心設計閱讀推廣活動
3.3.1 交互式閱讀推廣活動。公共圖書館應以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為依據,設計閱讀推廣主題,制訂閱讀推廣計劃。館員可根據計劃,緊扣主題,策劃閱讀推廣活動,采用提問、總結、闡明、預測的交互式認知策略為兒童閱讀提供支架式服務,提升兒童的閱讀能力。館員也可將閱讀推廣活動的成果進行量化,根據量化結果及時調整策略,制訂下一階段與兒童閱讀“最近發展區”相匹配的支架式閱讀推廣活動計劃。
3.3.2 合作式閱讀推廣活動。一些學者發現,有共同愛好的同齡人的影響力是最大的,甚至超過了學校和父母對其的影響。因此,公共圖書館應利用朋友圈效應,開展合作式的閱讀推廣活動。活動組織者可根據既定的活動計劃和目標布置閱讀任務,讓小組伙伴通過解決閱讀中的問題、共同承擔閱讀任務、協作對話等方式,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以實現共同的閱讀目標。
參考文獻:
[1] 西格勒.兒童思維發展(第四版)[M].劉電芝,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118,126,127.
[2] 夏代英.如何選擇適宜的早期閱讀材料促進學前兒童的發展:基于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3-6.
[3] 陳艷東.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視域下的少兒圖書館分級閱讀推廣服務研究:以盤錦市少年兒童圖書館分級閱讀推廣項目為例[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9(2):65-69.
[4] 徐然.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公共圖書館兒童閱讀服務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5(8):68-71.
(編校:孫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