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剛

[摘要] 目的 研究骨科損傷控制在不穩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發骨折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 將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診治的不穩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發骨折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式,觀察組采用骨科損傷控制治療法:控制出血、ICU復蘇治療、分期手術治療,觀察指標包括手術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骨折愈合時間、治療效果、并發癥發生情況。 結果 觀察組術中出血(88.34±13.36)mL、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為(10.22±1.98)d、骨折愈合時間為(2.49±0.36)個月均低于對照組的(150.22±22.48)mL、(14.27±2.25)d、(3.28±0.55)個月(P<0.05);觀察治療優良率為97.50%,高于對照組的82.50%(P<0.05);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5.00%,低于對照組的32.50%(P<0.05)。 結論 骨科損傷控制模式下治療不穩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發骨折效果較好,且并發癥發生率低,值得推廣。
[關鍵詞] 骨科;不穩定骨盆骨折;四肢多發骨折;損傷控制
[中圖分類號] R683.3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0)31-007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application efficacy of orthopedic injury control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 complicated with multiple fractures of limbs.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 complicated with multiple fractures of limb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une 201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n=40) and the control group(n=40).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orthopedic injury control therapies, which were hemorrhage control, ICU resuscitation and staging operation in treatment. The volume of intraoperative hemorrhage,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time, postoperative fracture healing time,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included in the observation indexes. Results The volume of intraoperative hemorrhage was(88.34±13.36) mL, postoperativ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was(10.22±1.98) days and fracture healing time was(2.49±0.36) month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ch were lower than(150.22 ± 22.48) mL, (14.27±2.25) days and(3.28±0.55) months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respectively. The excellent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50%, which was higher than 82.50%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And 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5.00%, which was lower than 32.50%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 with multiple fractures of limbs under the orthopedic injury control mode is effective,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s low,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Orthopedics;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 Multiple fractures of limbs; Injury control
我國目前由于交通事故的增加,不穩定骨盆骨折患者的數量呈現出上升趨勢[1],不穩定骨盆骨折為骨科一種嚴重骨折損傷疾病,多存在膀胱及尿道損傷、骨盆腔內血管損傷等并發癥[2],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是療效關鍵[3]。近年來,對嚴重骨盆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應用骨科損傷控制[4],是指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結合患者的創傷情況,采取分期處理的原則開展治療,從而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并在良好生命體征狀態下進行下一步手術治療[5],其治療效果已經在臨床中得到驗證。2016年1月~2018年6月對我院不穩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發骨折分別實施常規治療和在骨科損傷控制理念指導下展開分期治療,并對比分析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人民醫院骨科收治的不穩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發骨折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入院時均合并休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20~66歲,中位年齡39.8歲;創傷原因:交通事故22例,高空意外墜落13例,砸傷5例;損傷嚴重程度(ISS)評分為23~39分,平均(30.13±2.76)分;B型骨盆骨折18例,C型骨盆骨折22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11例,年齡22~68歲,中位年齡40.6歲;創傷原因:交通事故24例,高空意外墜落13例,砸傷3例;ISS評分22~38分,平均(29.96±2.80)分;B型骨盆骨折17例,C型骨盆骨折2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創傷原因、ISS評分、骨折臨床分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建立靜脈通道,輸血、輸液、抗體克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骨折復位手術和創傷治療。
1.2.2 觀察組 ?采取骨科損傷控制治療法,首先對患者進行初步診斷和評估,了解患者損傷情況,然后在骨科損傷控制理念下采取多科互助的協作方式:①控制出血:對大出血患者實施有效措施控制住致命性大出血,以防止患者休克;②ICU復蘇:出血控制以后轉到ICU進行恢復血容量、恢復體溫等蘇醒治療,集中矯正血液動力學障礙,保證酸堿平衡,提高患者凝血功能,進行相關檢查,如血常規、血液電解質、腎功能和肝功能,出現緊急情況患實施快速積極措施處理;③分期手術:待患者全身生理機能狀況穩定,給予患者四肢骨折的內固定,然后等病情穩定再給予骨盆骨折的內固定和復位處理。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手術出血量、手術后住院時間、術后骨折愈合時間。治療效果[6]:優:患肢與健肢等長,下肢未見旋轉,骨折部位無疼痛感;良:患肢與健肢不等長程度2 cm內,步態基本無異常,下肢旋轉角度為5°以下,骨折部位有輕度疼痛;差:患肢與健肢不等長程度為2 cm以上,步態明顯跛行,下肢旋轉角度為5°以上,骨折部位疼痛感顯著。觀察兩組并發癥包括尿道損傷、感染、靜脈血栓、急性呼吸綜合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為(88.34±13.36)mL、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為(10.22±1.98)d、骨折愈合時間為(2.49±0.36)個月均低于對照組的(150.22±22.48)mL、(14.27±2.25)d、(3.28±0.55)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優良率為97.50%,高于對照組的8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5.00%,低于對照組的3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特別是交通事故的頻發,高能損傷患者越來越多,其中不穩定骨盆骨折發生率也顯著增加[7-8],患者癥狀均較為嚴重,常伴有四肢多發骨折,并在發生創傷后失血休克發生率較高,還會出現凝血功能障礙等[9],治療難度大[10],早期采用常規方法,立即進行骨骼修復手術,容易直接加重患者生理功能紊亂情況,達不到理想治療效果[11]。
近年來,骨科損傷控制理念被應用到該疾病的治療中,且效果較好[12],這是一種相對比較新穎的治療形式[13],在骨科損傷控制模式下,根據患者的實際生理耐受程度,先行處理大出血、穩定患者的基本生命體征、改善患者內環境,再行復蘇治療,病情穩定后進行手術治療,重建各種解剖結構,不僅減少了死亡率,還可避免/降低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14],同時為手術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保障。對嚴重骨盆骨折患者一般主要使用的就是骨科損傷控制,這種形式所進行的主要目標是使患者病情得到穩定且有效的控制,從而使下一步所進行的治療能夠快速的完成[15],其具體操作如下:①早期處理階段:由于患者緊迫性,所以需要對患者進行及時評估,以確保其生命體征的穩定,如果患者入院后仍然開放出血,先停止出血,然后靜脈通路,保證患者的血壓穩定,從而控制病情,有利于復蘇治療[16];②復蘇治療階段:通過組織患者供氧量,積極維持血容量,防止副損傷的問題加重,并且盡可能地控制損傷出現的程度,使機體的免疫應答反應降低,改善臨床效果[17];③手術階段:在病情及生命指標穩定后,仔細探查患者的骨折情況,按照當前患者自身的治療情況選擇適宜的手術治療形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為(88.34±13.36)mL、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為(10.22±1.98)d、術后骨折愈合時間為(2.49±0.36)個月均低于對照組的(150.22±22.48)mL、(14.27±2.25)d、(3.28±0.55)個月(P<0.05);觀察組治療優良率為97.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50%(P<0.05);而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5.00%,低于對照組的32.50%(P<0.05)。
綜上所述,在臨床骨科中,合理的應用骨科損傷控制理念指導對不穩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發骨折疾病進行治療,保證了醫院救治患者的整體性和持續性,能夠減少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并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韋功濱,高勁謀,胡平,等. 多發傷伴嚴重骨盆骨折的救治[J]. 創傷外科雜志,2016,18(5):265-268.
[2] 李紅橋. 骨科損傷控制對骨盆骨折伴四肢多發性骨折患者的治療效果觀察[J]. 中國醫學創新,2018,15(17):27-30.
[3] 張明德. 損傷控制骨科在不穩定骨盆骨折合并多發傷治療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 臨床軍醫雜志,2015,43(8):852-854.
[4] 張勝利,謝玲霞. 損傷控制骨科在不穩定骨盆骨折治療中的應用[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7,32(6):609-610.
[5] 唐小瑩,艾合買提·托合提,孫貴新. 損傷控制技術在不穩定型骨盆骨折合并多發傷中的應用[J]. 安徽醫藥,2016,20(1):118-120.
[6] 伍紹成,阮才政. 經皮微創內固定治療不穩定骨盆骨折的效果觀察[J]. 中國醫學創新,2017,14(7):109-110.
[7] 張傳寅,梁鐘鳴,王興元,等. 損害控制理論指導下手術治療骨盆骨折合并全身皮膚軟組織損傷的臨床價值[J]. 創傷外科雜志,2018,20(9):693-696.
[8] 李宇能. 老年骨盆骨折治療的嚴峻挑戰[J]. 國際骨科雜志,2018,39(4):197-201.
[9] 張鵬東,于柏龍,雷彬,等. 骨盆骨折合并多發傷的綜合救治模式的建立和臨床應用[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8,33(3):412-414.
[10] 田繼暄. 損傷控制骨科在不穩定骨盆骨折合并多發傷治療中的臨床應用觀察[J]. 基層醫學論壇,2018,22(29):4152-4153.
[11] 李艷超,劉勇,黃波. 損傷控制對不穩定骨盆骨折并四肢骨折患者凝血功能影響及療效分析[J]. 中國骨傷,2017, 30(3):198-201.
[12] 張彥英,王振亮,孫成宏. 骨盆骨折對重度創傷患者院內結局的影響[J]. 中國急救醫學,2018,38(10):894-897.
[13] 王鋼. 骨盆與髖臼骨折的治療進展及思考[J].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8,20(3):185-186.
[14] 張乃. 不穩定骨盆骨折合并多臟器創傷的損傷控制[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8,31(24):3704-3705.
[15] 李宇能,孫旭,楊明輝,等. 早期全面手術在不穩定骨盆骨折治療中的應用[J]. 中華創傷雜志,2017,33(1):75-78.
[16] 劉歡,鄭占樂,張英澤. 骨盆骨折內固定的生物力學進展[J].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8,39(7):857-860.
[17] 張紅利,楊娥玲,談碧波. 多發傷骨盆骨折患者早期急診救治流程的評估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2018,13(20):166-167.
(收稿日期:20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