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卓茜 尹伊秋 宣靜雯
關鍵詞:圖書館;社交網絡;信息服務
摘 要:文章采用文獻調研法與對比分析法,梳理了國內外圖書館社交網絡的發展研究現狀,歸納總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思路與研究方向,以期為后續的研究奠定基礎。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0)12-0098-03
20世紀90年代中期,基于“六度分隔理論”與“150法則”的社交網絡興起。進入21世紀,社交網絡逐漸成為人們交流信息的主要工具,如臉譜、博客、人人網、開心網、微博與微信等,已成為互聯網用戶與移動網民必備的信息交流工具與平臺。用戶在哪里,服務就在哪里。本著服務用戶的原則,圖書館開始涉足社交網絡,期望借助社交網絡擴大服務受眾面,提升和擴展自身在讀者個人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
1 社交網絡及其功能
1.1 概念
社交網絡即社交網絡服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簡稱SNS),包含三層含義:社交網絡服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交軟件(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和社交網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它是由一種或多種特定類型的節點構成的社會結構,這些節點代表著個人或組織在價值觀、理想、觀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往來關系;同時,它是一種基于Web的服務方式,在有權限設置的系統內,使用者不僅可瀏覽、分享好友的聯系列表,按個人興趣建立不同開放程度的個人信息檔案,還可瀏覽、分享鏈接;此外,它還是一種互聯網應用、一個平臺、一種媒介、一種工具、一種服務,甚至是一種理念[1]。
1.2 功能
SNS與傳統萬維網最大的區別在于:傳統萬維網的主體是內容信息,依靠內容信息組織在一起,呈現給用戶;而SNS的主體是人,依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組織在一起。SNS獨特的功能主要表現為:一是以用戶為主體。SNS的信息流是以人為節點進行傳遞的。二是嵌套式互動模式。SNS產生的行為進行反饋,再反饋,每一個行為又與其他行為形成不同的嵌套,最終形成互動元素的疊加效應。三是口碑式信息傳播方式。SNS不僅是一個深度交互的平臺,還是一個分享情感、溝通生活信息的平臺。
2 國外圖書館社交網絡發展歷程
有關國外圖書館利用社交網絡的研究始于2006年,研究主題從圖書館界對引入社交網絡態度的探討,到操作層面、技術層面的交流,再到社交網絡應用中的具體問題探究,展示了社交網絡在圖書館界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
2.1 理論研究
國外開展的社交網絡理論研究主要有信息交流理論、社會網絡理論與創新擴散理論。從信息交流的維度看,社交網絡中的信息流是多維的。創新擴散理論是指借助媒介勸服人們接受新觀念、新事物和新產品的理論,有學者將社會網絡理論整合到創新擴散理論模型中,以研究圖書館利用社交網絡的行為。
2.2 實踐研究
國外主流的社交平臺主要有Facebook、博客、微博、Wiki、YouTube、Flickr、社交游戲、Delicious等。圖書館可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社交網站開展信息服務,如:英國“圖書館之聲”的微博已成為圖書館員與讀者交流的重要通道,哈佛大學圖書館更是將圖書館搬進Second Life等虛擬社交空間。
國外圖書館提供的社交網站服務主要包括新聞消息類、鏈接中轉類、技術服務類、交流類和參考服務類;服務功能集中在墻、信息、照片、視頻、活動、鏈接、博客、討論吧、禮物及提供RSS訂閱與評論等方面;使用的第三方應用程序主要有JSTOR、World Cat、Book Share、Ask a Librarian等。研究者針對館員技能、社交平臺功能及規則制度等開展了一系列研究。Murphy提出圖書館員要掌握社交網站技能,如創建內容、評估信息、使用倫理和法律、信息檢索和導航、互動教學等。Kealey關注Facebook的群組功能,指出圖書館員要學會創建賬戶,運用各類功能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水平。研究者還對圖書館社交網絡工具的服務效果進行了評估。Boyer根據每月活躍用戶的記錄發現,用戶對圖書館的使用率較低。Gerolimos調查了20個美國學術圖書館的Facebook賬戶,發現91%的發布信息沒有收到評論,超過82%的用戶以“點贊”的方式進行互動,且大部分的評論是圖書館員撰寫的。
3 國內圖書館社交網絡研究現狀
筆者以“圖書館”與“社交網絡”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截止時間為2019年9月,獲取相關文獻155篇,其中,期刊文章137篇,占總量的88.4%;學位論文12篇,占總量的7.7%;其他會議與報紙文獻6篇。
從發文量變化趨勢(表1)可以看出,有關國內圖書館社交網絡研究的發文量自2010年起逐年增多,其研究發展過程可概括為三個階段:一是分析社交網絡的特點,剖析國外社交網絡與圖書館服務融合的實踐案例。二是“試水”社交網絡服務,探索社交網絡與圖書館服務的融合。三是社交網絡被廣泛應用于圖書館數字資源推廣、參考咨詢、閱讀推廣、圖書館營銷等。筆者對相關文獻進行了歸類整理,擬從圖書館社交網絡的建設方式、應用實踐、實踐效果、用戶行為與需求分析四個方面展開述評。
3.1 建設方式
社交網絡作為一種信息傳遞與服務手段,具有獨特的優勢與強大的用戶黏性,圖書館開發建設社交網絡具有可行性與適用性。圖書館構建社交網絡須解決身份限制、功能擴展與組織協調三個問題[2]。圖書館應用社交網絡開展服務的方式主要包括:在社交網絡站點創建服務平臺,基于社交網絡API開發應用程序,運用社交網絡技術原理架構圖書館信息服務體系[3]。圖書館建設社交網絡,應采取分步推進的策略,即加入已有的社交網絡節點、添加社會化軟件、提供社交網絡服務[4]。不同類型的圖書館在選擇社交網絡時要因館制宜、因地制宜。
3.2 應用實踐
圖書館社交網絡的服務功能包括檢索資源、獲取服務、分享信息、在線參考咨詢、組建學習社區、開展專題活動、征集建議、發起倡議和提供移動社交網絡服務等。文獻調研結果顯示,社交網絡被廣泛應用在參考咨詢服務、閱讀推廣服務與數字資源宣傳推廣等方面。馮穎構建了基于社交網絡的圖書館參考咨詢服務模型,該模型主要包括資源層、支持層、加工層和服務層[5]。吳惠茹提出圖書館利用社交網絡開展閱讀推廣活動,要立足讀者需求,利用平臺功能、開放接口、新應用、用戶數據信息等拓展平臺閱讀服務功能[6]。淳姣等從社交網絡平臺的均衡性、資源推廣的系統性、品牌性、用戶教育和客戶端的選擇等方面提出了科學合理的數字資源推廣建議[7]。劉征提出,圖書館應利用社交網絡的大數據進行資源整合與服務創新[8]。
3.3 實踐效果
從服務與實踐效果看,研究者采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從國內與國外、公共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同一圖書館應用不同社交平臺等三個維度進行了研究。研究者通過對比國內外社交媒體的發展現狀,發現國外圖書館已著手社交媒體的圖書館社區建設,而大多數國內圖書館仍停留在利用社交媒體開展推廣宣傳工作方面;通過對比社交網絡在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的應用現狀,發現公共圖書館存在認識不足、缺乏統籌規劃、服務功能弱、信息發布形式單一及內容單調等問題[9],高校圖書館普遍存在服務內容分散、用戶活躍度低和功能開發不深入等問題[10];通過對比高校圖書館利用豆瓣網、人人網、新浪博客、微博與微信等不同社交媒體平臺開展服務的情況,發現目前的服務模式實現了溝通即時化、發布信息及時化、交流互動和服務模式多樣化[11]。此外,一些研究者還分析了影響圖書館社交網絡服務質量的因素。例如,有關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官方微博信息發布與互動交流的調研結果顯示,微博的發布類型與內容、發布時間與頻率、語言和寫作風格、微信群、微博團隊和多方互動等都影響著圖書館信息服務的質量[12]。
3.4 用戶行為與需求
研究者通過分析用戶的信息行為數據,獲取了用戶的信息需求,從理論上分析總結了圖書館社交網絡用戶的特點,該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個性化標簽、個性化推薦、用戶聚類、空間拓展需求、廣泛的資源需求、非學術需求增多與興趣多元化;用戶信息需求朝著服務虛擬化、集成化、專業化、法制化的方向轉變。數據挖掘技術的成熟使用戶行為數據成為研究的焦點,研究者從評論、關注度、活動、話題參與等方面分析了微博用戶的信息需求[13];從用戶行為數據視角分析了用戶畫像[14];通過分析微博發文量、轉發量、評論量、點贊量及轉載量等,對用戶進行了行為分析[15]。此外,研究者還從用戶的信息需求、信息檢索、信息選擇、信息利用與評價視角,提出了圖書館社交網絡服務的改善意見,構建了圖書館社交網絡用戶信息行為模型[16]。
4 討論與展望
由于國內外圖書館引入社交網絡的時間不同,二者在研究領域、研究內容與研究深度等方面存在一些差異。總的來說,二者研究的相同之處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國內外圖書館的社交網絡平臺類型多樣。國外圖書館常用的社交網絡主要有Facebook、博客、微博、Wiki、YouTube、Flickr、社交游戲、Delicious等,以及第三方應用程序JSTOR、World Cat、Book Share、Ask a Librarian等;國內圖書館常用的社交網絡主要有微信、微博、QQ空間、豆瓣網、人人網、新浪博客等。二是國內外圖書館利用社交網絡開發的服務功能類似,應用廣泛。常用的服務功能有發布消息、宣傳推廣、查詢資源、鏈接中轉、互動交流、參考咨詢、發起倡議等,國外圖書館還利用社交網絡開展公共服務與居民就業服務,建設社交網絡圖書館社區;國內圖書館積極整合社交網絡與圖書館服務內容,開展線上服務,如閱讀推廣、數字資源宣傳與推廣,甚至借助大數據處理技術進行用戶行為分析。三是國內外圖書館均已開展服務實踐效果評價研究。研究發現,國外用戶大多通過“點贊”的方式進行互動,多數評論來自圖書館員;國內圖書館主要利用社交網絡開展宣傳與推廣工作。
國內外圖書館社交網絡研究的差異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在研究深度與研究領域方面有所不同。國外圖書館已針對社交網絡理論開展了相關的研究,而國內圖書館的理論研究相對欠缺,將研究重點放在社交網絡的應用與實踐方面;國外圖書館關于社交網絡的研究涉及規章制度與圖書館員技能,而國內圖書館在該方面鮮有研究。二是用戶行為數據研究成為國內圖書館社交網絡研究的新熱點。研究者利用數據挖掘技術,通過采集、分析、預測、畫像描述等方式對用戶行為進行了分析研究。
目前,國內圖書館開展社交網絡服務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四點:一是社交網絡的功能開發不夠深入,信息發布形式單一,內容單調。二是社交網絡平臺選擇不穩定,專業性不強,內容分散,用戶活躍度低。三是發展不均衡,地域差異性較大。經濟欠發達地區圖書館對社交網絡的認識不足,在功能開發、實踐應用、服務深度等方面還有待加強。四是缺乏統籌規劃與規范化管理。
未來,國內圖書館開展社交網絡服務不僅要加強與用戶的互動交流,完善服務功能,注重提升用戶體驗,還要繼續深化服務內容與社交網絡的融合,開展更加廣泛、深入的實踐探索,讓社交網絡滲入圖書館服務的方方面面。此外,國內圖書館還應借鑒國外圖書館的發展經驗,關注圖書館員在社交網絡運營方面的技能培訓與發展研究,注重圖書館社交網絡運行與管理的統籌規劃,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與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 梁曉濤,汪文斌.社交網絡服務[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10-13.
[2] 楊建永,張成波.對圖書館社交網絡用戶黏度強化策略的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3(23):23-26.
[3] 李金波.社交網絡在高校圖書館服務中的應用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2(6):170-174.
[4] 彭亞飛.國內外高校圖書館社交網絡應用比較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2(17):79-81.
[5] 馮穎.基于社交媒體的圖書館參考咨詢服務體系構建[J].圖書館學刊,2016(7):84-86.
[6] 吳惠茹.社交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趨勢及策略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6(12):71-76.
[7] 淳姣,何華,鄭軍,等.圖書館應用社交網絡推廣數字資源調查[J].圖書館論壇,2018(5):79-87.
[8] 劉征.基于社交網絡的圖書館資源整合與服務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4(6):117-119.
[9] 丁敬達,李輝.社交媒體在圖書館的應用現狀與提升策略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6(24):62-65.
[10] 王露露,徐軍華.“互聯網+”模式下的高校圖書館社交網絡調研與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5(18):27-33,82.
[11] 丘瑜.基于社交媒體的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比較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8):48-55.
[12] 郭勁赤,高紅.社交網絡推進圖書館信息服務:以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雜志,2013(11):69-73.
[13] 邢文明,洪芳林.基于微博互動的圖書館用戶信息需求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19(7):65-69.
[14] 吳智勤,柳益君,李仁璞,等.基于社交網絡的高校圖書館用戶畫像構建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8(16):26-30.
[15] 湯正午,廖璠.公共圖書館微博用戶行為研究:以上海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9(12):82-90.
[16] 朱鵬威.基于用戶信息行為的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建設研究[J].情報科學,2019(2):133-137.
(編校:孫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