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構化”教學理論運用與中學美術教學,要求教學結構邏輯化、思維化、知識化,目的是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形成結構化的思維方式,具有用結構化的思維方式去重建知識體系并多方位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欣賞美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美術教學;結構化教學;結構化思維
斯卡特金主編的《中學教學論》一書中說:“課是有時間限制的,有組織的教學過程的單位,其作用在于達到一個完整的、然而又是局部性的教學目的。”由此看來,課應當是教材和教學過程中的邏輯單位,即它必須符合教材內容各部分的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并符合教學活動的時空界限,因此,課本身應該有一定的內部結構。然而,課的內部結構又是復雜多樣的;課的不同任務以及各部分、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不同組合,又使課有了不同的類型。
就中學美術課來說,美術課的內容涵蓋了繪畫,雕塑,拓印,圖表,剪紙,編織,書法,設計,欣賞等等,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大多數(shù)同學會在某一內容上面有自己的短板,學習的時候也會有抵觸情緒,會告訴老師自己沒有美術天賦之類的話。那么這個時候就需要美術教師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整合課堂,優(yōu)化美術課,讓美術課具有結構化思維,教會所謂沒有天賦的學生,教會這些有短板的學生,這必然將是美術老師的成功之處,也就是教師運用結構化思維進行教學的成功之處。
“結構化”教學理論是把“結構體系”引入教學,重視教師課程設計的邏輯性、結構性及引導性,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自主解構、提取分析及重新建構,有嚴密的結構層次、合理的理論體系及靈活的可操縱性,要求教學結構邏輯化、思維化、知識化,目的是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形成結構化的思維方式,具有用結構化的思維方式去重建知識體系并多方位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這將是下文所探討的關于美術課堂中的“結構化”運用問題。
《美術課程標準》把美術的學習劃分為“造型·表現(xiàn)”“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在中學美術的授課過程中,筆者將其劃分為“繪畫課”“工藝課”“欣賞課”“綜合實踐課”四個課型,然后按照每個課型制定相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達到有效教學。
“繪畫課”在初中階段所占比重較大,但也是學生最喜歡的課型,學生在這個階段的繪畫學習屬于抑制時期,想畫的比較寫實,能力上又達不到自己滿意的水平,此時就會出現(xiàn)一些不動手,不思考,不參與的“懶蟲”。首先,如何激發(fā)“懶蟲”的興趣和自信?美術教師就要考慮到學生實際情況,有目的地調整美術課學習內容,適時納入部分流行元素,比如開展動漫表現(xiàn)活動,因為動漫在造型上有模式化的特征,這些特征正好是繪畫課中要掌握的點、線、面、色等最基本的繪畫語言元素,這樣更能讓學生容易掌握些,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達到循序漸進的效果。其次,暢想比動手更重要。美術課上的“懶蟲”往往是見多識廣的,眼高手低的,所以對于這部分學生來說,老師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最終讓“懶蟲”融入課堂,參與課堂,讓他們的思維方式有效的結構化,逐漸達到手腦并用的繪畫佳境。最后,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時的秀出自己的“絕招”刺激學生的眼球,這點就是美術老師的范畫,范畫的步驟從起型到刻畫逐步深入的過程中,一百個老師畫一個靜物,有100種畫法,但哪種方法容易讓學生掌握,并在以后的繪畫路上還能逐級進步,這種畫法就是有效果的,是我們學習的方法,倡導的方法,具有“結構化”思維的方法。
關于讓學生暢想的美術課堂范例:
對梵高筆下《向日葵》中紅,橙,黃三種顏色的情感體驗。
學生一:黃色給人暖洋洋的感覺。
學生二:紅色給我?guī)砘鸬母杏X。
學生三:橙色給我力量的感覺。
(學生參與體驗)
教師:紅色給人火辣辣的感覺,還有身體里流動的熱血也是紅色的,給人一種很有激情的感覺,很有一種向上的生命力。紅橙黃是三種暖色,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命力的色彩,畫家梵高他是那么的熱愛生命、熱愛藝術,所以他眼中的世界才會如此明亮,如此艷麗,他筆下的向日葵才充滿了火一樣燃燒的色彩。梵高所畫的向日葵用上了厚涂法,使向日葵的花瓣產生這種非常濃烈的,厚重的,非常豐富的色彩效果。(教師通過學生的體驗后總結,再講授知識是逐步深入,層層遞進,達到漸入佳境的效果)
學生個性體驗以及臨摹,對比效果,總結發(fā)言……(此時學生的作業(yè)有自己的發(fā)揮空間,且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做到了融會貫通并能彰顯個性)
“工藝課”內容種類很多,有標志設計,包裝,折紙,紙塑,編織,樹葉拼貼,賀卡制作等等,對于這樣的課,教學模式一般是目標確定——搜集信息——欣賞感受——創(chuàng)作實踐——展示評價——拓展延伸六個環(huán)節(jié)組成。學習本內容,學生能夠積極地發(fā)散思維,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教會學生思維方法,掌握一定的設計構成方法和組合原理,感受生活中的各種物質材料特性,培養(yǎng)設計意識和設計動手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最終形成熱愛生活、美化生活的自覺。
課堂范例:
1. 將簡單的幾何圖形之間進行挖切,裁剪,疊加,做加法或者減法形成有意思的圖形。(“結構化”思維訓練,為后面的標志設計這一知識點學習做鋪墊)
2. 教師展示一件物品茄子,同學們進行接力式設計:茄子——勺子——海豚——橋梁——滑梯……(“結構化”思維發(fā)散訓練,知識的擴充)
3. 在麻袋上面進行刺繡,讓它改變又舊又臟的形象,變成一件藝術品。(“結構化”思維整合訓練,兩個知識點碰撞形成自己的實踐成果)
“欣賞課”的內容有西方繪畫雕塑欣賞,有中國民間刺繡剪紙、風箏、臉譜、年畫等民間藝術欣賞,還有中國書法繪畫、園林建筑的欣賞等等。欣賞評述課的課堂環(huán)節(jié)一般包括:創(chuàng)設情景、啟發(fā)引導、嘗試評述、得出結論和知識遷移等,對于具體的欣賞內容,教學可靈活選擇運用。“欣賞課”這一課型也是大多數(shù)老師覺得最難上的,尤其在公開課中,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切忌單純地欣賞,其他課型也應該將欣賞貫穿在其必然要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欣賞課”能提高學生對自然美、美術作品和美術現(xiàn)象的興趣,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視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美術與文化遺產,增強民族自豪感,養(yǎng)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tài)度。
課堂范例:
1. 欣賞《秦始皇陵兵馬俑》。
教師展示課件,問學生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多大?是什么材質?占地面積多少?哪些地方進行了細致刻畫?表情有什么異同?服飾異同在哪里?……(“結構化”教學中老師對學生逐步追問,層層遞進,讓學生達到深度思考,達到深度教學)
2. 欣賞《中國瓷器》。欣賞《青花瓷》歌曲視頻。
問瓷器和中國為什么是同一個英文單詞。討論青花瓷特點,瓷器紋樣寓意,制作過程。(“結構化”教學要有學科知識之間的碰撞,讓學生達到活學活用,從而重視每一科學習)
用紙片裁剪不同器型,在上面進行繪畫,小組合作,開設“鑒寶會”進行表演。(“結構化”教學是生生之間的碰撞,生與集體的碰撞,展示表演環(huán)節(jié)讓班級每一位同學參與課堂,達到知識的升華)
3. 挖掘本地美術資源,京劇臉譜,皮影,剪紙等進行交流學習。(“結構化”教學從身邊的點滴開始,讓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多一些親近感,排除陌生感)
“綜合實踐課”也就是美術綜合實踐活動課,涵蓋面也是非常廣的,此課型是通過綜合性的美術活動,發(fā)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索發(fā)現(xiàn)能力,該課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一般包括:
一、 導入設計
二、 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方式和手段:講授、討論和操作。(2)教學內容:課融入其他學科的元素,如數(shù)學中的數(shù)字、音樂、語文中的古詩詞等,結合“造型表現(xiàn)”“設計應用”等課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3)學習任務(考慮綜合性的范圍及難易程度、探索的深度和廣度。)(4)學習成果的反饋(以鼓勵和獎勵的方式為主)。
三、 課題延伸
即承上啟下,總結本節(jié)課,承接下節(jié)課。“綜合實踐課”要求老師在教學時,尋找美術各門類、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xiàn)實社會之間的連接點。
課堂范例:
1. 調查本地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起源或傳說,根據節(jié)日特征,用各種材料,多種形式創(chuàng)作,制作相應的美術作品。(“結構化”教學中將知識的碎片進行修補串聯(lián),整合并形成自己的觀點)
2. 激發(fā)孩子們了解和接觸地方民間藝術,激發(fā)孩子對民間藝術的興趣,提高孩子的藝術鑒賞力和民族自豪感。(“結構化”教學后期的成效讓學生達到快樂的,自豪的體驗)
3. 充分利用現(xiàn)成的藝術創(chuàng)作素材,利用果殼、五谷雜糧、葉子、蔬果等現(xiàn)有資源進行創(chuàng)作,體現(xiàn)節(jié)約,減少經費開支,充分利用免費資源。(“結構化”教學胸有成竹,讓教師與學生在時間上達到的有效分配)
4. 與其他學科進行滲透,結合語文教學,讓學生為課文配插圖,為日記,詩歌,作文,童謠等配畫。設計舞蹈服裝,京劇,話劇等人物形象在舞臺上進行表演。(“結構化”教學適時與其他學科之間相互關聯(lián),讓知識的結構之間豐富多樣化)
綜上所述,是本人通過閱讀王力爭,劉歷紅兩位校長合作的《試論結構化教學》一文后結合自身學科特點,對中學美術教學中的經驗進行總結歸納,對于“結構化”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是對“教知識的同時教方法,最有價值的知識是具有方法的知識”這句話最好的印證。所以加強教學方法的研究,讓我們的課堂高效化,首先要做的就是有效上課,有效上課的第一位要做到有效“講授”,有效“提問”,有效“傾聽”最終達到有效方法。作為美術教師,一方面要根據教學內容需要,科學合理并有創(chuàng)造性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體現(xiàn)自己的教學藝術和教學風格;另一方面,又要指導學生選擇有利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加強本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學習,提升本學科的深度教學方式方法,進行“結構化”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任重道遠,相信在未來的美術教學中,通過各學科之間的碰撞,中學的美術課堂將會發(fā)生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高師.《美術教育學》教材編寫組.美術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6-108.
[2]尹少淳.中小學美術教學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2:174-178.
[3]王力爭,劉歷紅.試論結構化教學[J].上游教育研究,2017(3):3-22.
作者簡介:
張和陽,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銀川三沙源上游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