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豐富的鄉土資源,是完善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重要資源。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的引領下,近年來我們在《利用竹資源開展幼兒園特色區域活動的研究》的課題研究中,從幼兒身邊的竹子和形象有趣的竹玩具入手,將竹游戲滲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組織了許多特色的戶外游戲活動,拓展了幼兒的活動空間,努力為幼兒營造充滿野趣、農趣、童趣的戶外區域游戲活動氛圍,傳播鄉土文化,讓幼兒了解家鄉中更加熱愛家鄉。
關鍵詞:幼兒園;竹資源;運用
我園位于素有“麻竹之鄉”美譽的南靖,盛產竹子,竹林占地面積5.5萬畝,素有“樹海竹洋”之稱,四周群山環繞,竹木蔥郁,為農村幼兒教育提供了豐富的鄉土課程資源。近年來我們在《利用竹資源開展幼兒園特色區域活動的研究》的課題研究中,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的引領下,從幼兒身邊的竹子和形象有趣的竹玩具入手,將竹游戲滲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組織了許多特色的戶外游戲活動,拓展了幼兒的活動空間,努力為幼兒營造充滿野趣、農趣、童趣的戶外區域游戲活動氛圍。因地制宜,創設富有野趣的戶外環境。陶行知老先生說:“活的鄉村教育就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我們利用天然的竹資源,創設了隨處可見的竹林、竹橋、竹路星羅棋布。讓幼兒在利用“竹”創設的富有野趣運動環境中,以竹為運動器械,通過走、跑、跳、鉆、爬、投擲、平衡、攀登等活動,發展幼兒的動作技能,積累幼兒的運動技能。
一、 因地制宜,創設竹資源的運用環境
(一)充分利用竹資源,科學規劃活動區域
我園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本園的空間特點,合理規劃幼兒園戶外環境,拓展戶外活動空間,根據幼兒園的活動需要,安排場地空間,充分利用環境,促進幼兒的發展,我們要依據原有的環境,最大限度地去整合,構建活動的體育區、建構區、沙水區、美術區、音樂區等多個戶外區域,為幼兒提供更大、更全的實用活動空間。幼兒園開展鄉土資源實踐探索的過程里,我們充分利用戶外場地,創設了竹子樂園,如樂樂運動區、哈哈玩水區、樂樂涂畫區、童童建構區、丫丫音樂區。樂樂運動區包括鉆爬、攀爬、平衡、跑跳、投擲等等;玩水區有竹水槍、竹運水通道;結構區利用竹子、竹節、竹片、竹筒等讓幼兒建構土樓,發展幼兒圍合、壘高、平鋪、插接等等技能。在這些不同的區域中,能夠滿足了幼兒走、跑、跳、爬、平衡等運動需要;在活動中,幼兒通過一起活動,互相交流合作,共同學習,潛移默化中提高孩子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有效促進了孩子良好個性的發展。
(二)合理利用環境,拓展竹資源的運用
每個活動區都存在活動價值,我們要深入開發,連帶活動區周邊環境的價值也一起挖掘出來,充分利用幼兒園的活動區域、教室、地面、墻壁、走廊等環境資源,拓展運用竹資源開展活動。
我們利用竹子開展攀爬活動;利用操場開展投擲竹編球等活動;利用幼兒園內小竹林設置一些通關游戲,開展“闖關”“走迷宮”等游戲;利用草地創設“敵方陣地”,進行匍匐爬行游戲。幼兒園凸起的小山坡,為孩子們開展“上山摘果子”等游戲。除此之外,還將竹子制作的大型活動器械放在幼兒園的空余地方,整合成多功能運動區。在多功能運動區里,幼兒可以利用這些竹制器材開展游戲活動,也可以當成掩體,開展“捉迷藏”和追逐等游戲。這樣有效利用竹資源,使幼兒園內原有的區域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野趣十足。
二、 變廢為寶,增創具有農趣的區域材料
我們利用家鄉的竹資源,變廢為寶,優化幼兒戶外區域游戲,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挖掘家長資源,豐富區域活動材料
由于我們幼兒園地處城鄉結合地域,很多孩子的爺爺奶奶都是本地人,所以他們大多具有編制、竹子制作等技能,對我園的器械制作帶來很大的幫助。一些農村家庭生活中常用的勞動工具,如竹篩、竹扁擔、竹簸箕、竹籮筐、竹匾、竹籃、竹簍……這些常用的勞動工具也可以作為幼兒園區域活動材料。如,盛飯籮是用竹子編制成的籮,我們可以利用它設計相關的運動器械,以此提高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在此過程中家長們也提供了許多的創意,充分利用本地的“竹”資源做到老材質、新做法,老器械、新玩法,巧妙整合。這不僅降低了教育成本,彌補了農村幼兒園教育資金不足,更重要的是開發了本土教育資源,充分彰顯了農村中心幼兒園的獨特魅力。
(二)捕捉幼兒興趣,組合創新竹子游戲
除了大型的竹制玩具以外,一些簡單制作的竹制玩具可以讓幼兒自己組合、拼接,創造出豐富的玩法。如各種不同竹子形狀的組合,我們與幼兒一起開展游戲活動,可以從游戲規則、形式、材料使用方法上再創新,拓展新玩法,通過各種竹子的組合變化,設計開發不少利用竹資源的游戲,有竹馬(將竹棒的一頭做成馬頭,馬頭朝前,竹棒放在胯下,做騎馬動作,發展跳的動作)、竹圈、竹竿、竹筒、竹梯、竹扁擔、竹車、竹龍舟(將竹排下面裝上輪子,讓4-6個幼兒坐在上面玩賽龍舟游戲,發展幼兒手部肌肉及控制能力)、竹筒高蹺、翹翹板(將兩至三個竹筒綁在一起,做成翹翹板,讓幼兒學習玩翹板)、竹滾燈、跳竹篾舞等。這些游戲適合幼兒活動,可以不受場地的限制,也不受活動人數的限制,人多人少都能進行,這樣就拓展了幼兒園的游戲活動,還可以鍛煉幼兒的身體、手臂、腿腳等方面的基本動作技能,促進幼兒的平衡感、協調性等。
(三)探索一物多玩,提高竹子使用價值
幼兒園充分利用竹資源,自制不少竹器械,開發出很多玩法種類,能夠提高幼兒的體能,起到多方面的作用,不但滿足幼兒多方面活動的需求,又鍛煉提高了幼兒腦力和體力等方面的技能,充分發揮自制竹器械的教育價值,讓鄉土資源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展現。教師在開發與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引導孩子探索玩具的多種玩法,提高材料的使用價值。例如:我們制作的“竹編球”,孩子們可以將它當作皮球,拿它來練習投擲,看誰扔的遠;可以向上拋接、看誰接的準;又可以用頭頂、用腳踢,還可以夾在兩腿之間練習跳躍,看誰玩的好;還可以作為開展游戲活動的器械使用:如竹圈,幼兒可以當套圈,又可當呼啦圈,也可以在地上擺成不同圖案讓幼兒跳格子,還可以玩“趕小豬”的游戲……
三、 精心運用竹資源,開展富有特色的戶外游戲
(一)巧用竹資源,開展特色小游戲
幼兒天性好玩,特別喜愛游戲活動,因此,教師可以在戶外游戲中挑選一些幼兒喜歡的游戲內容,營造一個有趣的游戲情境,讓幼兒扮演不同的角色,借此來體驗角色,體會角色情感,感受角色生活,敢于發揮想象力,創造性地表現角色等方式獲得知識,滿足自己成長和心理發展的需要。我們在戶外游戲中設定一些任務,根據任務設計游戲活動的過程,制定游戲情節、動作、角色以及規則等活動要求。比如,大班“我是小小解放軍”游戲,其主要目標是綜合練習幼兒的投擲、跨跳、側身鉆、匍匐前進等能力,培養幼兒勇敢的精神。為此可以創設如下游戲情境:過封鎖區(跑)——爬越電網(墊上匍匐前進)——跳躍雷區(單腳交替跳)——鉆隧道(側身鉆)一一掃射敵機、炸碉堡。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幼兒既掌握了基本動作,達到了鍛煉效果,又發展了動作想象力。又如,中班“小兔釆蘑菇”游戲中,幼兒背上小竹簍,爬過小竹梯,蹚過“小河”,來到草地上;幼兒扮演小白兔,背著小竹筐,走過獨木橋(竹梯)、跳過小河(竹條)、鉆過竹林,將蘑菇釆在籃子里。在這樣的游戲情境中,幼兒根據游戲情節的變化、自我角色的參與,自然地進入活動狀態,走、跑、跳、繞、鉆等動作得到練習,并能體驗到完成某一任務所帶來的成功感。
(二)利用竹資源,增創挑戰性游戲
《綱要》中明確指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適合幼兒現有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游戲的內容也應具有挑戰性,應能激起幼兒學習的欲望。基于這點,對游戲情景的選擇和設置,我們的設計一定要有挑戰性的,鼓勵幼兒排除困難,敢于挑戰自我,品嘗成功。如大班開展“玩竹梯”游戲,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的活動技能,精心設計了先易后難的闖關游戲,目的是引起幼兒對活動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活動中將竹梯擺成高低不同的斜坡,幼兒在10-20厘米的斜坡上練習間隔走,從中發展幼兒的平衡能力。整個活動的難易程度、活動密度和運動量都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原則。隨著難度的遞增,活動密度和運動量逐步增大,更使本活動富有了挑戰性,非常符合大班孩子好奇、好冒險的年齡特點。
(三)發掘鄉間竹子游戲,豐富游戲玩法
民間游戲之所以代代相傳,就是因為它有趣味性,許多民間游戲還配有兒歌、口令的游戲,幼兒邊游戲邊吟唱,情趣盎然,其樂無窮。我們利用這些資源,并依據幼兒年齡特點和各班幼兒實際運動能力和興趣,增創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游戲。如“跳竹竿”是幼兒比較喜歡的游戲,孩子們可以在竹竿“迷宮”中自主穿梭,同時還利用竹竿練習單腳、雙腳跨跳、多人玩跳竹竿,甚至嘗試“三角形”“井字形”等花式跳法。此外,“舞龍”“抬花轎”“賽龍舟”“蕩花船”“踩高蹺”“騎木馬”等傳統民俗游戲也成了幼兒戶外運動的一部分。
經過這一年多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有效利用“竹”資源開展戶外區域活動的多重教育價值是顯而易見,不但使我園教師的觀念有了很大轉變,更好地發揮了教師的潛力,同時也使幼兒得到了更多的探索、思考和創造的空間,獲得了獨特的發展。只要我們在幼兒園的教育中敢于發揮主動性,敢于實踐,有效開發、利用好身邊的鄉土資源,幼兒園的教育一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王穎莉.農村幼兒園開發利用鄉土課程資源的困境與出路[J].教育探索,2015(10).
[2]呂立杰,袁秋紅.校本課程開發中的課程組織邏輯[J].教育研究,2014(9).
[3]李臣之,王虹.校本課程開發的本土味:邏輯、空間與限制[J].課程·教材·教法,2016(1).
[4]錢雨.眾說紛繪活“主題”:“主題是幼兒園課程最好的組織方式嗎?”[J].早期教育,2014(8).
作者簡介:
劉張霞,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高新區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