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禮慶 李秀麗
摘 要:培養貧困人群的內生經濟增長動力是幫助貧困人群擺脫貧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資金互助社和生產合作社互為依存、互為發展,形成一種共生融合關系,實現資金支持與生產發展的良性循環。這種扶貧機制,實現了外源性扶貧向內生性自我發展的轉變,這正是我國鄉村振興的關鍵。
關鍵詞:資金互助社;生產合作社;共生融合;扶貧機制
中圖分類號:F323.8?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35-0023-03
培養貧困人群的內生經濟增長動力是幫助貧困人群擺脫貧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本文以丹寨縣交圭村扶貧實踐為例,分析了資金互助社與生產合作社相結合的互助共生發展機制,這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扶貧方式,有效解決了貧困人群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但以村為單位的資金互助社和生產合作社也有其局限性,故對此提出相關建議。
一、丹寨交圭村貧困成因
交圭村貧困成因在于地理環境差、受教育程度低,但其貧困既是經濟的貧困,更是思想和能力上的貧困(阿瑪蒂亞森,2002),潛在的看不見的一些非正式習慣和認識對村民的約束非常強。
我國改革開放四十余年,早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但交圭村的大部分村民依然還停留在自給自足或者半自給自足的自我封閉的社會里,習慣于傳統的農耕生活,想要改變貧困現狀,卻又不知如何改變,即他們的貧困不僅是經濟收入上的貧困,更是能力上的貧困和文化上的貧困,尤其是將自然資源轉化為市場資源的能力更為貧乏。因此,幫助他們脫貧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能力建設問題。扶貧的關鍵在于幫助他們樹立自立意識,幫助他們市場能力的認知和獲得,即將他們的自然能力轉化為市場能力,產生市場效益,從而改變貧窮的命運。
二、成立資金互助社,實行小額信貸扶貧
金融是扶貧的一個重要手段,即通過資金的有效配置促進經濟增長。我國金融學者白欽先提出,金融是一種資源,在經濟發展中具有戰略意義(張亞蘭,2005)。發展經濟學也認為,經濟起飛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資本的積累。
缺乏合格的抵押物和信用記錄的缺失,使得交圭村貧困戶的信貸資金只能來源于資金互助社而非現代金融體系。因此,資金互助社在扶貧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資金互助社的理念
資金互助社的理念是寬裕時,我入股,我助人;困難時,我貸款,人助我。這一理念清晰地展示了資金互助的特點,即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二)加入資金互助社的條件
每戶只要繳納1 000元入會金便可以加入資金互助社,獲得資金互助社的小額信貸權利和分紅的權利。加入資金互助社的條件之所以很低,是因為充分考慮了貧困戶的經濟條件和資金互助社的使命。同時,為了更好實現貧困幫扶,在加入資金互助社的條件中同時規定,一家富裕戶要帶著一家貧困戶才能加入,否則富裕戶不能加入資金互助社。因此,低入社資金、“一帶一”規定的設定,可以將所有貧困戶都納入到資金互助社。
(三)貸款額度和還款方式
加入資金互助社便能獲得貸款,貸款額度一般為入社資金的4倍,最低為10 000元,最高可貸50 000元;貸款利率為8.4%,低于正規機構貸款利率約2個點。貸款期限為一年,年底連本帶息一次性還清。
(四)風險保障措施
一方面,入社繳納的資金一般需要存放資金互助社,優先用于償還貸款;另一方面,由于熟人社會的特點,資金互助社對每個村民都非常了解,了解村民的生活習慣、家庭資產狀況、勞務狀況等,有利于在即將出現壞賬時采取相應的措施,保障資金互助社資金的安全。
(五)權利與責任對等
將扶貧基金無償給與貧困人群,并不能助他們脫貧,反而會引發他們“等靠要”的思想。交圭村資金互助社采取經濟收入與責任相匹配原則,核實貧困戶的貸款金額。這種權利和責任對等原則,不僅有利于推動貧困戶自身的能力發展,也有利于資金互助社的風險控制和可持續發展。
資金互助社在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通過宣傳、講解、培訓等手段給村民尤其是貧困戶傳播市場理念、市場知識,通過組織村民外出參觀和考察,提升當地水稻種植技術,開拓村民市場視野,推動他們走向市場、走出山寨。通過資金互助社的信貸服務和理念逐漸培育他們的金融意識,逐漸讓他們意識到脫貧不僅要靠勤勞,更需要思考和綜合運用各種脫貧手段。
三、引入生產合作社:資金與生產的結合
交圭村在實施資金支持的同時引入生產合作社機制,成立“朵往頌”①創新農業合作社,將資金扶貧與生產相結合,將信貸資金轉化為生產資金,實現收益的滾動式增值發展,有效、持續的解決貧困問題。
(一)入社條件
入社條件方式多樣,有利于將貧困戶也納入到生產合作社。社員享有合作社的銷售渠道,享有資金互助社的權利;社員共享合作社搭建的電商平臺,享受其他生產合作社提供的社區服務,承接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活動。
(二)合作社的扶貧機制
為保證村里貧困戶能加入生產合作社而不被邊緣化,合作社規定村里每兩家富裕戶在加入生產合作社的時候,必須帶領一家貧困戶入社,否則不得入社。這一入社規定,使得交圭村所貧困戶都已加入“朵往頌”生產合作社。入社后的貧困戶一方面接受生產合作社的訂單式生產,獲得生產勞動性回報,另一方面參與生產合作社的利潤分配,得到資金收益和分享合作社經濟發展的收益。
生產合作社的扶貧入社制度,保障了貧困戶的入社機會,為他們提供了一條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轉化為經濟收入的渠道,使得他們有機會通過生產獲得經濟收入提升,脫離貧困,改善生活。這種入社制度使得貧困戶不再單打獨干,而是與大家一起融入農業產業鏈,走進市場,獲得發展機遇。
目前,該社已經有365戶村民入社,其中貧困戶86戶,占比23.5%,入社農戶占全村農戶數95%。
(三)合作社的組織架構和運作模式
生產合作社由社員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議組成,其中社員大會是生產合作社的最高權利機關,制定合作社的各項規章制度、重大人事決策,如決定選舉合作社的理事長、理事、執行監事,決策合作社的財務投資和資產處置及其他重大事項。理事會為生產合作社日常運營決策機構,監事會對生產合作社的運用績效進行監督。日常的行政事務由合作社主任執行,主任對理事會負責。
與其他生產合作社相比,“朵往頌”生產合作社實行財務托管,即其財務由民富中心②托管,民富中心作為第三方機構,授權托管合作社銀行賬戶,代理合作社的會計和出納、合作社業務結算以及合作社的一些文件管理。民富中心除了托管合作社的財務管理外,還幫助合作社實施外部資源拓展,如開拓產品銷售市場、對接外來資金入社等。民富中心的財務托管模式促進了合作社財務規范,有利于合作社長久、規范的發展。
(四)合作社的特色農業生產: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合作社實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根據當地的地域特色,即當地土地富含硒鋅礦物質,種植“硒鋅”大米、“硒鋅”③茶葉、綠色無公害蔬菜和黑毛豬及土雞養殖,同時發展鄉村旅游。④目前初步形成了“糧食標準化種植示范園”、“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規模化養殖園”配套發展模式,其產品銷售到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此外,合作社積極發掘苗族傳統故事“朵往頌”的文化價值,把民族藝術和現代流行元素相結合,形成具有苗族特色的箱包、首飾、服飾和手工鞋等民族手工藝術品,將苗族傳統文化時尚化、實用化和市場化。還將當地獨特的苗族梯田開發成旅游景點,結合苗族村落、苗族節日、苗族特色飲食等,發展鄉村旅游。
四、資金互助社和生產合作社共生發展,形成扶貧的內生經濟增長機制
共生本是一個生物學概念,指不同物種之間的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發展的關系。后來被引入經濟學,用來描述不同經濟主體之間以資源共享或者資源互補為目標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和相互發展的關系,這種關系就類似于生物界的共生現象。一般情況下,經濟單元基于“優勢資源互補”而形成的共生狀態依賴性更強,共生效益也更好。持續互助互利互惠型的共生是經濟系統中各主體之間的一種持續性的物質聯系,互相依存、互相影響,實現共同進化的和諧發展,并且在一定的共生模式與共生環境的作用下產生了新能量,即共生能量,促進各方的發展進化,使得共生體各參與主體不斷發展,風險防御能力增強,相互依存關系得到強化(武宏波,2011;朱述斌,高嵐,2009)。
交圭村的資金互助社、生產合作社雖然屬于兩個不同性質組織,但這兩個組織有機的融合、互相促進和發展,形成互利互惠型共生系統。在這個共生系統中,貧困戶參與資金互助社和生產合作社,從資金互助社獲得生產資金,然后將資金用于生產合作生產,用銷售收入償還貸款,并獲得收入增長,從而形成一種其良性循環。貧困戶改變原來的自給自足經濟模式,將個體勞動力和家庭物資資源轉化為市場資源,參與到生產合作社的規模生產,實現農業生產的市場化和規模化,從而獲得生產性收益和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生產的利潤收益。貧困戶加入資金互助社和生產合作社,突破單個農戶小規模生產的困境,增強市場控風險能力,并與資金互助社和生產合作社形成互利互惠的共生發展關系,逐漸形成自我經營和發展能力,從而實現脫貧,進入可持續發展軌道。
資金互助社和生產合作社兩個獨立的經濟組織以資源共享、互補為目的形成了共生經濟關系,即兩個組織之間資源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關系,實現經濟規模化,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從而推動資金互助社和生產合作社的共同發展,為扶貧提供了可持續發展動力。
五、總結及建議
交圭村的扶貧機制,通過資金互助社與生產合作社的一體化運營,建立了貧困村的可持續脫貧路徑,實現了貧困村從外部扶持到自我發展的內涵式發展,對于中國扶貧乃至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意義。
但這種扶貧模式也面臨著一些不足。首先,資金互助社規模太小,總的貸款規模只有300萬元左右,不能有效滿足村民的生產性需求。其次,貸款額度低,最高貸款額度才10 000元,遠遠不能滿足貧困家庭經濟發展的需求。再次,生產合作社的產品規模有待擴大,并需要拓展更廣闊的市場。受制于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條件,合作社生產的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產品產量不能快速提升,滿足不了市場需求。但有些產品,如茶葉、黑土豬等產品又需要擴張市場、擴大銷售。
因此,針對交圭村的扶貧機制提出如下改進建議。
第一,必須實行資金互助社和生產合作社的獨立運作。資金互助社和合作社雖然實現了融合共生發展,但不能混合經營,必須實行獨立運作和第三方監管。
第二,擴大資金互助社的資金規模。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生態資和旅游資源,引進外部投資者或合作者,采取股權或者其他融資模式擴充村級資金互助社,擴大資金互助社的資金規模。
第三,提高資金互助社的貸款額度,10 000—50 000元的額度已經是不能滿足貧困戶的生產發展,適當提高對他們的貸款額度,有利于貧困人群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更快實現脫貧,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第四,增強對貧困戶的農業生產和經營能力的培訓。貧困戶脫貧的關鍵是能力建設,能力建設也為資金互助社和生產合作社的運營和發展提供可靠保障。交圭村每年都有大量的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留住他們并對他們進行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技能的培養,讓他們為鄉村發展做貢獻,同時也通過鄉村發展將他們留住,實現就近就業,最終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任賾,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85-87.
[2]? 張亞蘭.從金融資源的視角看金融理論的發展[J].生產力研究,2005,(3):224.
[3]? 袁純清.共生理論——兼論小型經濟[M].北京:經濟出版社,1998.
[4]? 武宏波.民間融資與小企業共生的經濟學分析[J].華北金融,2011,(8):64.
[5]? 朱述斌,高嵐.“共生型”農產品價值鏈構建的理論模型與實證分析——基于新制度經濟學視角的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9,(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