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莉
合作式學習注重教師的引導與啟發,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時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作為基本條件,注重師生間良好的合作,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的良好學習氛圍,將學生以往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參與,將過去的機械學習轉變為創設學習。
一、組建合理的合作小組
在接到新班級的時候,我在第一節課時就把建立學習小組列入教學內容,之后用了兩節課時間,進行小組建立、設計和評價。同時要求每4個人組成的小組必須給自己小組取一個名字和自己小組的團結口號,以顯示自己小組的個性,促進小組內成員的團結。學生取的名字比較有創意,比如“長風破浪組”“朝花夕拾組”“半畝方塘組”等。實施一段時間后,學習過程中逐漸出現了小組成員之間相互推脫,互相責備,討論效率較低等情況。這時可以重組小組。先進行小組組長競選,召開一次“組長競選大會”,候選人可以自薦,也可以推薦,然后由競選出來的組長召集組員。教師根據組長提供的小組成員名單,對各小組成員進行適當的調整。這種小組建設的方式,對于培養學生的團體精神、積極參與合作以及追求積極的人生觀有重要意義。這樣的小組,是學生組合評選產生組長,又由組長自由召集組員,這些組員就主動對組長負責了,這樣就加強了組長對小組的有效管理,避免了小組無效的討論與探究。
二、合作學習中引導學生合理分工
“個人責任”是合作關系中的一個基本要素。“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是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在合作中應有明確的分工,每個學生必須承擔一定的學習任務,責任到人,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產生強烈的內驅力。但是,現在一些老師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時,對小組成員間應擔負的角色沒有定位,缺乏明確的分工。曾經看到一個課例錄像,是一節語文綜合性學習課,老師簡單交代幾句后,學生就開始討論了,場面非常熱鬧,討論比較主動積極的只是幾個學生。幾分鐘后,學生開始上臺發言,發言的也是這幾位學生。由于沒有明確的分工,小組討論就成了幾個優秀學生的表演,看不出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的過程。而有一位老師在“說不盡的橋”這個綜合性學習活動中,以小組為單位,看看哪個組的學生收集的“橋”的資料最多。有的小組就進行分工:一人查唐詩,一人看宋詞,一人翻報紙,一人上網查,一人統計整理。通過合作,這些小組搜集的資料就大大增加了。這樣每個學生在合作中不僅為自己負責,也為小組其他同伴負責,分工協作,建立起息息相關的關系,使每個學生在合作中都得到參與,得到發展。
三、對合作學習的評價要及時合理
評價是小組合作學習不可缺少的一環,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于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最終實現課程宗旨,即提高每個學生的學科素養。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認為: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挖掘孩子的閃光點,給予他們充分的鼓勵和肯定,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對于一些學生普遍能回答的問題,教師不要都給予表揚,應有選擇地加以鼓勵。當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一定要慎重評價,對有錯誤但又蘊含點滴創新的思路,在指出不足的同時,也要給予鼓勵,保護這一難得的創新火花。另一方面,評價不能僅僅在學習過程結束后進行,而必須伴隨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反應,及時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評價。同時還要注意評價的客觀性,使學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訓,明確努力方向,因為只有這樣才顯得更有意義,才能真正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能否用好評價機制,是小組合作成效高低的關鍵。
總之,合作學習是新課改背景下新的適合學生發展的學習方式,教師們只要用心去實踐,一定會探索出更多更好的合作學習的方法和技巧。這樣才能推動新課程改革,實現語文學科教學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