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
隨著課程改革不斷深入,一些教師用新媒體技術、音樂美術等扮美課堂,讓各種評價手段得以齊聚,體現了嶄新的教學思路。然而,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深入追問:有時候,我們到底是在追求創新,還是在滿足于表面的浮華?簡約,是舍而有得、言簡意賅、文簡意豐、返璞歸真,是以簡潔的形式、清晰的思路、精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思想。
一、取舍內容,簡化處理
我們要深掘教材,精選文本,選擇有價值的內容。我們是教材的“二次開發者”,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大膽取舍教學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有時會不得要領,源于我們的目標過多,要顧及知識的習得、能力的提升、情感的熏陶,還有審美情趣、品德修養等內容,在多樣目標的追求中迷失自我,最終使目標虛化,使語文教學失去了“語文味”。教學目標是要為學生引航的,目標定得是否科學,往往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如果課堂目標定得過高,教師再面面俱到,往往越抓越空;而如果目標定得過低,就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教師要基于“最近區域”確立目標,追求“一課一得”。如詩歌教學,依次需要了解寫作背景,帶著感情朗讀詩歌,把握詩人形象,體會詩歌內涵。教師需要去繁就簡,根據學習需求確立一個目標。如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以“朗讀詩句、改寫對話,走近杜甫、感受杜甫”為目標,目標設計顯得簡約而豐厚。我們要基于考點精選內容,要借助教材這個“例子”,強化學法指導,讓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如在學習詩歌賞析時,教師要求學生抓住語言、畫面、手法、經歷、背景,在學習方法、探尋規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我們要針對差異,合理選擇內容,要難文淺出、長文短教,在機智的變換中簡化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
二、細讀文本,追求務實
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有時候往往片面追求“新穎別致”,大搞花樣,環節、形式變多,無價值的活動也變多了。我們要簡化環節,為學生留出更多討論、思考的時間,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感知。我們要讓學生“細讀”,抓住能支撐閱讀的關鍵詞句,讓學生把握整體,進行討論、理解、品味,使教學變得務實而有效。如在《雨的四季》一課教學中,教者讓學生品讀春雨,展開自己的聯想,透過字里行間,將仿佛看到、聽到、聞到、感受到的內容說出來。我們要避免語文課堂被零敲碎打而被肢解得體無完膚,不追求過多分析,要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悅。我們可以對問題進行篩選、整合,能抓住一兩個主問題進行教學,以避免“隨意問”“簡單問”“碎片問”。主問題能以一問抵多問,能促進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學生展開討論,使課堂變得飽滿。文言文教學中的問題顯得瑣碎,主問題難以落實,我們可以巧借形式,將所有問題串聯起來,使內容精簡、環節簡要。
三、摒棄繁華,挖掘精神
在語文教學中,不必要的教學技術會導致資源的“揮霍”,要開展扎實的語文實踐活動,從文本言語中挖掘內在的精神。我們要根據學情選擇教學媒體,能令學生生趣,促進目標的實現,這樣的使用才有價值。我們在公開課教學中,常追求外表的“繁華”而放棄了“原生態”的教法,往往因為尺度把握的不合理,教師批量呈現信息,學生“走馬觀花”,反倒影響了學生的發展。只有閱讀才能讓感知變得鮮活,才能感受遣詞造句之妙、中華語言之美。如在《昆明的雨》一課教學中,教師讓大家四讀文本:一讀課文,說說文本所描寫的昆明的雨是怎樣的;二讀文本,題目寫昆明的雨,而文中雨的內容寫得并不多,而寫了雨季的景、事、物、人,說說它們與雨有什么關系;三讀文本,品讀“雨季的果子,是楊梅”,感受文本語言的平淡質樸,從這些“凡人小事”中感受到獨特的光;四讀文本,理解作者淡泊從容的人生態度,體會對昆明真切的懷念。讀才是語文學習的“根”,而多媒體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而已,我們只有以簡捷的手段,才能讓語文教學變得簡約而優雅。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去繁就簡,為學生提供努力的方向,能將學生的思維往深處引領,從而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