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君怡
摘要:三弦,作為我國傳統彈撥樂器,深受人們喜愛。三弦在發展的過程中,與我國曲藝文化相融,逐漸成為曲藝文化發展中必不可少的樂器之一。蘇州評彈,是江蘇蘇州的一種藝術形式,其歷史悠久,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總稱。三弦是民族器樂的代表之一,與蘇州評彈相輔相成,并且不斷提升與創新,在促進我國民族器樂文化前進的同時,也為蘇州評彈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三弦? 蘇州評彈? 中國音樂史? 傳承? 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3-0024-03
三弦,作為我國傳統民族樂器,在我國音樂歷史的長河中,與各個藝術門類融合。民族器樂,是促進中國音樂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老一輩的藝術家們,對于三弦的演奏與開發已經做了很多貢獻。當代樂器制作者們也對三弦進行了多方位的探究與創新。筆者基于中國音樂文化,探討三弦在蘇州評彈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從而使演奏者和觀眾更好地理解三弦和蘇州評彈之間的聯系。
一、蘇州評彈中的三弦
三弦,我國傳統弦鳴樂器,古有“今次三弦,始于元時”的記載。元朝張可久曾曰“三弦玉指,雙鉤草字”。秦朝時期,三弦被稱為“弦鼗”。《舊唐書·音樂志》中曾有“初,秦長城之役,有弦鼗而鼓之者”一說。弦鼗,形制與三弦相似,可以說是三弦的前身。在敦煌壁畫中出現的三弦,也證明了三弦在中國的流傳歷史悠久。元朝時期,雜劇興起,說唱與戲曲藝術開始流行。此時作為演奏樂器的三弦,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到了明朝,戲曲藝術到達頂峰,三弦也伴隨著這樣的音樂文化,走上器樂舞臺。隨著說唱藝術的繁榮,三弦也逐漸加入其中,蘇州評彈與三弦就是一個良好的融合。三弦,由三根弦組成,故有此名。常用的有大三弦、小三弦,三弦由琴頭、琴桿、琴鼓等部位組成,琴頭常有“鋤頭狀”,此外琴身包括弦匣、弦軸、弦枕等部位。三個弦軸分布在兩邊,一邊為一個,另一邊為兩個。琴頸連接琴頭和琴鼓,包含琴桿和琴弦;琴鼓則由鼓皮、弦碼、弦冠等部分組成。
蘇州評彈,包含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廣為流行。蘇州評話,以說為主,是用蘇州方言描繪故事,而蘇州評話與戲曲的差別,在于戲曲是類似于將故事進行表演,而評話是將故事進行敘說,《三國》《水滸》是蘇州評話的經典曲目,當然,神話和歷史類的曲目也頗多。而蘇州彈詞,也稱“彈詞”,表演時又說又唱,是以“說噱彈唱”四種方式進行表演,說即與評話相似,進行敘說;噱在技巧里發揮引人大笑的作用;彈即為用三弦或琵琶進行伴奏;唱則為演唱。三弦,在蘇州評彈中應用較廣,三弦作為伴奏樂器,在蘇州評彈表演的過程當中,幫助渲染舞臺氛圍,調動觀眾的情緒,讓觀眾在欣賞蘇州評彈的過程中,通過三弦的聲音,在每一個產生共鳴的瞬間,感受蘇州評彈那種緩慢且優雅的民族氣息。蘇州評彈中的三弦,逐漸形成一種屬于它風格的表演特色。
二、三弦在蘇州評彈中的應用
蘇州評彈,本是蘇州評說和蘇州彈詞兩個曲種,同是運用蘇州話,行規基本相同,兩類十分相似,聯系頗深,后將兩種總稱為“蘇州評彈”。蘇州評彈約興起于明末清初,明清時期,中國音樂發展迅速,民歌和小曲開始盛行,在這樣的背景下,說唱藝術也逐漸興起,蘇州評彈慢慢發展起來。
三弦在蘇州評彈中,充當一個“輔助性”的角色,三弦的音色宏亮,音域也較廣。蘇州評彈,與戲曲相似,注重與觀眾進行直接交流,“說噱彈唱”作為其基本形式,加之表演環境的特定性,蘇州評彈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獨特魅力的道路。蘇州評彈的演出形式,以“檔”為限定,單檔為一人進行演出,雙檔即為兩人演出,當然,也有多人演出的形式,但一般不太常見。三弦,作為說唱藝人的伴奏樂器,一般與琵琶組合起來進行演奏。三弦有大小三弦之分,蘇州評彈多以小三弦為主。三弦的制造過程,要經歷選材、切割、打磨、蒙皮、組裝、測音等操作。從三弦的選材方面來說,一般普及型的三弦,琴桿和背板,通常由沒有腐朽或開裂的楊、柳桉木制成,指板和琴鼓則使用色木或硬雜木較多;中等質量三弦的琴桿和背板,使用紋理順直且質量優良的樟木、楸木、沙榆木或柳桉木等制成,指板和琴鼓則用酸枝、花梨木或其他新材料制作;高級質量的三弦,琴桿和背板材料與其他兩種沒有太大差別,而指板和琴鼓多使用紫檀、酸枝、烏木等材料。三弦的不同部位,使用不同木材,這是由三弦這件樂器本身屬性和木材的特性決定的。比如柳桉木,這種木材本身具有光澤,紋理順滑,重量適中,切面光滑,比較方便樂器加工,三弦的琴桿和背板需要硬度適中的木材進行制作,從而確保樂器演奏時的支撐,桉木的硬度和強度則滿足這一制作需求。黃花梨木不容易變形或開裂,表面紋路順直美觀,是制作指板的優良選擇之一。而紫檀,更是被人們熟知,木材堅硬質密,比較名貴,是樂器制作材料中的上等木材,其中包括小葉紫檀等多種紫檀木,相比較其他常用的三弦制作木材來說,紫檀色調偏深沉,可以使樂器看起來穩重與大方。三弦與其他弦樂器最為不同的地方在于三弦的“蒙皮”,琴鼓兩面,曾常以蟒皮為蒙皮的主要材料,相比較羊皮等其他蒙皮材料,蟒皮的發音較為清晰爽朗。“蟒皮”顧名思義,是從蟒身上提取出來的材料,鱗甲一般保存完整,風干后可用于三弦的琴鼓,一般使用中段處進行制作,鱗片的大小對于三弦的音色也會有一定的影響,并且紋路需要均勻且排列整齊,蟒皮不易被蟲蛀,并且具有一定的彈性,但考慮到對動物進行保護,人們逐漸開發其他的替代方法,如人工培養蟒,從而避免對野生動物造成傷害,再如制作人造蟒皮,雖與天然蟒皮不同,但依舊具有耐腐蝕和耐高溫等特性,這樣可以做到樂器制作的可持續發展。三弦,作為我國民族樂器,演奏者在使用的過程中,也要注重維護與保養,過高的溫度會使三弦膨脹,三弦演奏者在日常演奏時需經常擦拭琴弦,保證琴弦的整潔,并且定期更換琴弦,以保證演奏的質量,從而使觀眾更好地欣賞三弦演奏。
三弦對于蘇州評彈來說,具有繼承性和創新性,器樂也有一定的美學精神,三弦從形制上,充滿著中國民族樂器特色,音色技巧也包含著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歷史韻味。三弦和琵琶對于蘇州評彈來說,可以說是融入骨血的樂器。江南一代,吳儂軟語,生活閑適。三弦的樂器音色與性質,符合江南水鄉一代的音樂文化氛圍。蘇州評彈的基調,本就緩慢。三弦一般是坐著進行演奏,演奏姿勢有疊腿和平著腿兩種方式,三弦演奏的姿勢、拿琴的手勢、手指的靈活切換等方面,都會影響現場演奏的效果。三弦的演奏技法與蘇州彈詞相輔相成,技巧融入到敘事的“線條”當中,讓演奏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旋律帶來的情感,讓觀眾作為聽者,留下對評彈故事的“情”,這就是器樂與曲藝結合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