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朋
我是一名“老轉”,2017年從部隊轉業到駐地市區麥地派出所擔任社區民警。經過兩年多的警營生活,我逐漸進入了角色,社區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最近遇到了一件煩心事,這還要從兩張座椅說起。
半個月前,轄區一居民把從面包車內拆下來的兩排座椅放到了地下車庫。幾天后,小區物業以為沒人要,就讓清潔工把座椅拉到了廢品站。上午10點座椅剛被拉走,中午業主就找上了物業。業主和物業工作人員趕到垃圾站,一看傻眼了,座椅上的海綿沒了,只剩骨架。業主當場要求物業賠償座椅,物業不肯。業主立即報了警。
我把兩人帶回派出所,進行協商,雙方因為價格問題始終談不攏。
我只好告訴業主,這個不屬于案件,如果主張物業全額賠償重新安裝座椅的費用,可以去法院訴訟。本以為這件事情就此結束,誰知這兩天物業負責人每天都給我打電話,說業主天天去物業管理處吵鬧,堅持要物業賠償兩張新座椅的錢。
這是我從警以來第一次遇到這樣的“麻煩事”,不知道怎么處理。我向所里其他“前輩”請教,結果頭更大了,“前輩”們的意見不統一:有的說業主純屬無理取鬧,應該警告他要合法維權,再鬧就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相應條款處罰他;有的說物業沒有事先征求業主的意見就私自處理業主的私有財產,應該全額賠錢給業主;有的說物業和業主都有責任,雙方一人承擔一半的責任。到底要怎么處理這件事?我越想越沒頭緒。
古人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果不其然。正當我一籌莫展時,我突然想到一個人——社區法律顧問康律師。康律師是一名經驗豐富的執業律師,經常給派出所、居委會的人員進行法律方面的培訓,他處理這種事肯定有經驗。我給康律師發了微信,把情況原原本本說了一遍。康律師立即答復:座椅放在公共場所,而且時間比較長,物業把它作為無主物品處理很正常,這件事即使到了法院,一般也會認定為業主負座椅損失的大部分責任,物業負20%左右的責任。聽康律師這么一說,我心里有底了。
我把跟康律師的聊天記錄反復看了幾遍,理順思路后立即打電話給物業負責人和業主,讓他們來派出所進行協商。誰知,兩人來到派出所后又吵了起來,業主還是要求全額賠償,物業則堅持一分錢都不出。我只好把兩人帶到不同的辦公室,分別做工作,并把自己和康律師的聊天記錄給他們看。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游說”,雙方達成一致,座椅由業主自己進行修復、安裝,物業公司則以抵扣物業管理費的形式補償業主600元。
事情圓滿解決,如釋重負,心里別提有多開心。
(作者系廣東省惠州市公安局麥地派出所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