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君
公元1550年的春天,“禁海”名臣朱紈因被彈劾“擅自殺伐”而服毒自殺了。
朱紈死后17年,1567年,隆慶皇帝即位后順應時勢,開放海禁。由此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最顯著的一點是,世界上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從此時起,到帝國覆滅,大約77年間,大明王朝迎來了它的“白銀時代”。
明初,法定貨幣是銅錢,7年后發行的“大明通行寶鈔”開啟了明朝紙幣時代。
但當時明朝發行紙幣竟沒有“準備金”的概念。發行與儲量銅錢相應數值的紙幣用于兌付,這在當代是一個基本的金融常識。但當時的帝國想著用紙一印錢財就滾滾來,于是大明寶鈔從面世之日起就開始貶值。由于發生不可控的貶值,朝廷就加大發行量,從而造成更迅速的貶值,這是一個無解的惡性循環。
從正統到成化年間,朝廷逐步放開“銀禁”,重新錨定了具有硬通貨性質的白銀。到嘉靖末年,明朝的賦稅幾乎都是通過白銀收取,甚至國家的各項財政支出也都用白銀。雖然當時的朝廷仍未承認白銀是法定貨幣,但在現實中,白銀已是整個王朝的第一貨幣。
白銀一旦成為首要貨幣,它的產量就變得至關重要,重要到可以影響帝國安危。但中國本土白銀產量非常有限,產出遠不足以應付整個社會的貨幣需求。救命稻草來自海外白銀,包括日本產和美洲產白銀。到明朝晚期,世界白銀產量總額的1/3至1/2最終都流入了中國。
白銀類似于當代的外匯,為換取外匯,明朝發展出了成熟的外向型經濟,促進整個社會向著專業化、商業化,甚至跨國、跨區域的方向發展。特別是江南地區,隨著國內外對絲織品、棉布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土地從糧食作物改種桑麻等經濟作物,越來越多的人改行進入紡織生產和貿易行業。傳統的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江南、東南沿海地區被沖擊得七零八落。但朝廷真正的隱憂,并不在此,而在于國家徹底失去了貨幣的控制權。
雖然明朝皇帝自始至終抗拒海外貿易,但事實上,基于白銀這種介質,在15世紀末以后的大航海時代中,明朝扮演了世界經貿中心的重要角色。有學者指出,在“絲銀對流”的貿易中,形成了以明朝中國為中心的南海經濟共同體。明朝由此自覺或不自覺地卷入了世界經濟體系中,與寰球共冷暖。
1620年代起,歐洲市場爆發貿易危機,西班牙等國家重商主義盛行,開始采取措施遏制白銀外流。到1629年,原停泊于馬尼拉的40多艘中國商船僅剩下6艘。貿易萎縮,輸入中國的白銀銳減。隨后十年間的崇禎時期:西班牙頒布緊急限制貿易的征稅令;中國商人在馬尼拉遭到西班牙人和土著的大屠殺;日本斷絕與澳門的貿易往來;馬六甲落入荷蘭人手中,印度果阿港與澳門的貿易線也被切斷。
流入中國的白銀總量急劇下降,而世界經濟危機的來襲更是切斷了所有白銀輸入的通道。崇禎統治時期,朝廷一直處于缺錢狀態。
面對巨額財政入不敷出的情況,明朝政府采用的應對辦法,是加稅。從1618年至1636年,18年間,連續七次增稅以應付滿洲人的入侵和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沉重的賦稅讓處于經濟衰退期和自然災害頻發期的整個社會雪上加霜,由此觸發更多的民變和反抗,明朝逐步走入死循環。
1643年,安徽桐城人蔣臣赴京出任戶部主事。他經歷過家鄉民變,在日記中說,如今天赤如血,流民萬里,無外乎就是貧戶去搶富戶的白銀罷了。
一年后明朝覆滅。死因之一,“白銀中毒”。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