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張麗燕
味覺改變又稱味覺異常或受損,是指味覺功能缺失或敏感度降低,口腔中出現不愉快的感覺,是一種味覺的失真或反常[1]。國外研究表明,化療相關性味覺改變的發生率38%~84%[2],國內研究顯示,味覺改變發生率為36%~73.96%[3-4],可見味覺改變是腫瘤化療患者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5],但味覺改變不會對患者生命構成嚴重威脅,常常不被患者本人及醫護人員所重視。研究顯示,約有40%的腫瘤化療患者因味覺改變出現消瘦、營養不良等癥狀[5],從而降低患者對化療的依從性[6],最終導致臨床預后不良。國外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關注味覺改變,并對其概念、種類、原因、評估方法及干預措施等進行研究。我國對該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且尚未引起重視,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可減輕化療相關味覺改變對患者的不良影響,提高生活質量。鑒此,本文對味覺改變的干預措施進行綜述,以期為臨床開展相關研究,探討有效干預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味覺改變常分為5種類型:味覺缺失、味覺減退、味覺不良、味覺倒錯和幻味覺[1]。味覺缺失,即喪失部分或全部味覺功能;味覺減退,即辨別味道的靈敏度下降,辨別閾升高;味覺不良,即在飲用飲料或進食食物時出現食物本身以外的不愉快的味道[7];味覺倒錯,即味覺異常,如將咸味錯判為苦味[8];幻味覺,即口腔中持續出現異味,如苦味或金屬味[9-10]。味覺改變是一件令人困擾的事情,很多出現味覺改變的腫瘤化療患者報道,進食的食物雖然和之前一樣,但咀嚼起來像是在咀嚼砂紙或硬紙板,食物本身的味道變得過咸、過甜、過酸或過苦,或是根本無味[11],導致患者進食的滿足感和愉悅感降低,進而食欲減退,食物攝入量減少;又或者口腔中連續出現苦味或金屬味等異味,導致患者不愿與朋友及家人一起交流或進餐,影響其社交活動,進而使患者產生悲傷、憤怒等不良情緒[12]。由此可見味覺改變會對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交活動造成一定的影響,進而降低其生活質量[13-15]。
腫瘤患者化療相關性味覺改變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如順鉑、奧沙利鉑、環磷酰胺、多柔比星、氟尿嘧啶、紫杉醇等化療藥物直接或間接殺傷快速繁殖的味蕾細胞引起味覺改變[16-17];而化療方案的不一致性,導致味覺改變的發生率、嚴重程度及臨床表現均不一樣[9,18]。患者化療時間越久味覺改變越嚴重[5],多數患者于化療后4~7 d味覺改變程度達到峰值,后逐漸緩解,下次化療時再次出現,約有35%的患者味覺改變持續存在,9.7%~78.0%的化療患者會出現金屬味[10,18-19]。國外研究證明,女性較男性更易出現味覺改變,且年齡越大味覺改變越輕[20]。此外,味覺改變的高危因素還包括:缺乏社會支持、焦慮等負性情緒[21]、鼓索神經傳導敏感[22]、維生素A或鋅缺乏[23]、抗氧化劑與氧化劑失衡、口腔干燥及黏膜炎、高血壓及感染[4,17,24-25]等。
3.1健康教育 Wilson等[26]和江子芳等[27]研究報道指出,只有17%和7.6%的患者在化療前接受過有關味覺改變的教育,且教育比較籠統,不能很好地幫助患者掌握味覺改變及其應對策略相關知識,因此護理人員應開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如講座、視頻、小手冊,于化療前告知患者及家屬可能會出現的味覺改變及味覺改變對機體的影響,使患者和家屬意識到味覺改變及采取應對措施的重要性;同時告知患者及家屬味覺改變是可逆的,于化療結束后6個月內逐漸恢復正常[28],且大部分味覺改變不影響化療藥物的繼續使用[29],提高患者認知水平,打消患者對味覺改變的恐懼。
3.2心理護理 味覺改變可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進而對患者預后產生不利影響。護理人員應及時了解患者心理變化,耐心傾聽其訴說,指導患者增加與他人的交流,向家屬、朋友及醫護人員宣泄負性情緒;指導患者及時向醫護人員反應味覺改變情況,消除其緊張、抑郁等不良情緒,減輕厭食心理[30-31]。
3.3高危人群預防性干預 對于擬行順鉑、紫衫醇、氟尿嘧啶等化療的患者,指導患者少食多餐,進食適宜溫度和口感的食物,餐前適量運動,以自己舒適為宜;并根據患者的個人喜好搭配菜肴,烹飪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油膩食物,化療前1~2 h和之后的3 h避免進食[31];充分咀嚼食物,并把食物推到軟腭。針對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患者,充分尊重其飲食習慣和風俗習慣[32]。指導有吸煙飲酒習慣的患者戒煙戒酒[31-32]。社會支持弱和情緒不良的患者,指導其家屬或朋友多與患者交流,并一起進餐,增加歸屬感并營造良好的進食氛圍[12]。維生素缺乏的患者,指導進食含維生素多的蔬菜和水果,如西蘭花、胡羅卜、芒果和獼猴桃等。合并口腔干燥的患者,指導其每日飲水2 000~3 000 mL,可用清淡的果汁、茶水代替,并隨身攜帶飲品,經常含啜,避免或減輕口腔黏膜干燥,以降低味覺改變的發生率。出現口腔潰瘍、口腔感染時,使用生理鹽水、碳酸氫鈉溶液或抗菌的漱口水漱口[27],進食前后使用軟毛牙刷刷牙。
3.4自我管理教育 腫瘤患者可根據自己的味覺改變采取不同的自我管理方法。Williams等[33]將自我管理內容錄制成CD,干預組納入38例腫瘤患者,于開始化療前發放提前錄制好的自我管理CD,要求患者在整個化療過程中按照CD里的內容進行自我管理,對照組納入33例患者,未提供自我管理CD,結果顯示干預組味覺改變的頻率和程度低于對照組。與王婷婷等[34]、Rehwaldt等[35]研究結果一致,但各研究在科研設計及方法上有所不同。現對不同營養味覺改變的自我管理方法進行總結,具體內容如下。①味覺缺失:如患者訴飯菜無味,指導患者進食刺激性較強的食物,用來刺激味覺的產生[36];而進食常溫和味道更好的高蛋白食物無助于改善味覺缺失[34]。患者或照顧者可經常變換食物的種類、菜色的搭配及烹調方法,還可采取冥想的方式改善味覺體驗[36]。②味覺減退:指導患者吃硬糖、薄荷糖、無糖糖果和口香糖等[33],通過糖里面香味化合物的釋放,來刺激更多的味覺細胞;在食物中多增加一些食鹽、糖、香料及佐料等調味品;選擇味道較濃的食物,如香菇、洋蔥等。③味覺不良:進食更清淡的食物,烹飪時采取水煮的方式;不吃氣味及腥味重的食物,如魚、蝦、榴蓮等,盡量使用鮮汁;避免油煙及異味;進食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類、蛋類等;避免吃室溫、冷的食物[37]。④味覺倒錯:指導患者減少食鹽、糖、香料及佐料等調味品的使用,用以改善其味覺體驗;進食肉類時,可用一些果汁、糖、料酒浸泡,或者混入其它食物,以提高患者對肉類的接受程度[33]。⑤幻味覺:出現金屬味時,指導進食時使用塑料或陶瓷餐具,避免使用金屬餐具,可選擇飲用瓶裝而非罐裝飲料[21];進食冷食,喝冰水,避免進食牛肉[34];進餐時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補充維生素。出現苦味時,指導患者烹調時盡量使用醋、糖、檸檬汁等來調味;餐前吃硬糖或嚼口香糖;進食清淡的食物,例如土豆、面包、餅干等,避免進食紅肉、茶和巧克力、芥菜、苦瓜、牛排等食物,可用雞肉、魚肉、蛋、奶制品等代替;少食多餐,多飲水[33];嘗試新的食譜。
3.5藥物干預 對腫瘤患者化療相關性味覺改變進行治療,可在化療前、中后使用一些藥物干預。Erkurt等[38]的隨機對照試驗中,干預組納入50例體質量減輕的晚期腫瘤患者,給予醋酸甲地孕酮40 mg/d,對照組50例患者使用安慰劑,服藥3個月后,干預組較對照組味覺改變程度有所好轉。Yamagata等[39]的隨機對照試驗中,干預組納入7例腫瘤患者于化療時靜脈注射0.33 mg/d鋅劑,對照組5例未使用鋅劑,化療前1 d、后3 d、后1周、后2周和化療后4周采用電味覺測試法進行測量,結果顯示,2組在化療后2周和4周的味覺值有統計學差異。Büntzel等[40]將519例腫瘤患者納入干預組,在化療前開始使用氨磷汀,在使用氨磷汀1年后,和332例未使用氨磷汀的對照組腫瘤患者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干預組味覺改變程度低于對照組。雖然以上研究顯示醋酸甲地孕酮、鋅劑及氨磷汀藥物對味覺改變有效,但研究資料基線不一致、樣本量偏小及研究設計的局限性限制了藥物使用的推廣。
化療所致味覺改變的發生率較高,且會對患者的營養、心理和社交造成影響,甚至導致生活質量及治療效果下降,因此應提高對味覺改變的重視。國外雖已有干預性研究,但干預措施主要局限于患者自我管理及相關教育,主觀性較強,且研究設計不嚴謹,已有的有效藥物研究也較局限。而國內研究多參照國外經驗,所采用的干預及管理措施針對性不強,且未能結合國內飲食特色。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飲食習慣差異較大,這也為干預帶來了巨大挑戰。提示醫護人員在未來的研究中,應擴大樣本量,結合不同區域患者的飲食結構及習慣,積極探索個體化的干預策略來管理味覺改變,并充分探索有效的藥物干預以進一步提高干預效果。同時,鑒于國內醫療資源有限,患者化療間期多在院外,如何及時發現味覺改變并保證自我管理的效果尤為重要,因此醫護人員應探討有效隨訪方式(電話、網絡)及內容,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效,有效降低味覺改變的發生及不利影響,最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