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欣,朱婭莉,許子華,周妹,靳晶,李曉軍,姬棟巖
我國正在經歷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期,在人口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功能不斷減弱的傳統家庭養老與發展相對滯后的機構養老已不能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需求[1]。社區居家養老這一既能使老年人在家中安度晚年,又能有效減少社會與家庭負擔的養老模式應運而生[2]。蒙古族老年人因為文化、語言、生活習慣等方面的不同,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方面有著不一樣的需求[3]。因此,了解目前呼和浩特市蒙古族老年人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現狀和需求,明確社區是否為老年人提供合適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有利于進一步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提高蒙古族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1.1對象 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在呼和浩特市開展蒙古族社區養老服務的180個社區中,整群抽取3個社區進行調查。納入標準:①自愿參加本次研究;②年齡在60歲以上的蒙古族老年人;③意識清楚,無智力、聽力、言語交流障礙;④在社區中居住滿1年以上的老年人。排除標準:①住院及入住養老院;②拒絕參與本次調查;③中途退出;④語言不通。最終納入有效的研究對象232名蒙古族老年人,其中男109人,女123人;年齡60~91(75.0±7.6)歲。文化程度:小學以下68人, 初中90人,高中/技校58人,大專以上16人。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采用自行設計的呼和浩特市蒙古族老年人社區養老居家現狀及服務需求調查問卷,經2輪專家咨詢,對50名蒙古族社區老年人進行預調查后修訂,最終該問卷Cronbach′s α系數為0.873。問卷內容包括:①一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有無配偶、原工作單位性質、月收入、身體健康狀況(患病種類,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聽力障礙、視力障礙,身體健康狀況:沒有疾病為好,有1~2種輕癥疾病為一般,3種以上為差)、居住方式、有無子女。②養老服務情況。a.養老模式選擇意愿,共3個條目(希望社區居家養老,養老院養老或其他方式養老),其備選項為是或否。b.社區居家養老需求情況,包括生活照顧需求,醫療保健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3個維度,18個條目,通過在問卷上打鉤的方式進行選擇。其中生活照顧需求包括設立老年餐桌,上門服務如保潔、維修,陪同服務如洗浴理發、日常購物、看病,夜間陪護;醫療保健需求包括開設醫療水平較高的社區蒙醫醫院,上門治療,定期組織體檢,定期組織健康講座,突發疾病的緊急救助;精神文化類需求包括開設社區棋牌室、圖書館,組織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有娛樂、健身場所,法律援助,心理咨詢。由勾選“希望社區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填寫, 勾選其他養老方式跳過此部分。③目前對社區養老服務滿意情況。共5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非常滿意”計5分,“比較滿意”計4分,“一般”計3分,“不太滿意”計2分,“不滿意”計1分。由勾選“希望社區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填寫此項,勾選其他養老方式者跳過此項。
1.2.2研究方法 調查工作由經過統一培訓的10名調查人員完成,調查人員為蒙醫護理專業本科生,對符合條件的蒙古族老年人進行面對面訪談式的調查。調查前向老年人說明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問卷現場發放,由老年人自行填寫,問卷填寫完成后現場回收。共發放問卷258份,收回有效問卷232份,有效回收率89.9%。
1.2.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對單因素分析有意義的指標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蒙古族老年人養老模式選擇 蒙古族老年人養老模式選擇中,選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208人(89.7%),選擇養老院18人(7.8%),選擇其他養老方式6人(2.6%)。
2.2影響蒙古族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需求的單因素分析 以老年人性別、年齡、原工作單位性質、有無配偶、文化程度、月收入、身體健康狀況、居住方式、有無子女為自變量,以有無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需求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見表1。
2.3影響蒙古族老年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多因素分析 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7個變量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變量的賦值為,是否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需求:是=1,否=0;文化程度:小學以下=1,初中=2,高中/技校=3,大專以上=4;人均收入:<1000元=1,1000~3000元=2,3001~5000元=3,>5000元=4;身體健康狀況:好=1,一般或差=2;居住方式:獨居=1,非獨居=2;有無子女:有=1,無=2;有無配偶:有=1,無=2。結果顯示,無配偶、無子女、健康狀況一般或較差、居住方式為獨居、文化程度大專以上、月收入高的老年人更愿意居家養老,見表2。

表1 不同特征的蒙古族老年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需求情況比較 人(%)
2.4蒙古族老年人社區居家養老需求情況
2.4.1蒙古族老年人生活照顧類需求情況 老年人希望設立“老年餐桌”的人數最多,達80人(38.5%),其次為上門保潔服務43人(20.7%),陪同日常購物20人(9.6%),夜間陪護20人(9.6%),上門維修17人(8.2%),陪同看病16人(7.7%),陪同洗浴理發等12人(5.8%)。

表2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影響因素的Logistic分析(n=232)
注:以有配偶,有子女,健康狀況好,非獨居,小學以下文化程度,月收入<1 000元為參照。
2.4.2蒙古族老年人醫療保健類需求情況 希望社區有醫療水平較高的蒙醫醫院人數最多,61人(29.3%),其次為組織定期體檢39人(18.8%),突發疾病的緊急救助34人(16.3%),上門治療32人(15.4%),組織健康講座11人(5.3%)。
2.4.3蒙古族老年人精神文化類需求情況 希望開設社區棋牌室的人數最多,52人(25.0%),其次為開設社區圖書館45人(21.6%),娛樂健身設施和場所41人(19.7%),組織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40人(19.2%),法律援助18人(8.7%),心理咨詢12人(5.8%)。
2.5蒙古族老年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滿意度 針對目前開展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現狀進行滿意度調查,評價“一般”人數最多,78人(37.5%),“不太滿意”67人(32.2%),“比較滿意”27人(13.0%),“非常滿意”20人(9.6%),“不滿意”16人(7.7%)。
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占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4]。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家庭日趨小型化,養老功能的弱化,社會養老保障的水平較低,使更多的老年人選擇了社區居家養老的方式。目前,城市社區能夠為老年人提供的居家養老服務還處于較低水平。因此,采取各種措施完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是老齡化背景下城市社區養老工作的重要內容。對于選擇社區居家養老的老年人來說,社區為老年人群提供合適的需求服務顯得尤為重要。
3.1社區居家養老受到蒙古族老年人青睞 本次調查顯示,89.7%的蒙古族老年人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有需求,這與薛謹等[1]的研究結果一致。社區居家養老也是目前最符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方式,它使得居家養老變為現實,不僅符合我國老年人傳統養老觀念,也可以優化社會資源。蒙古族因特有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語言交流等因素,更希望在家中度過晚年。
3.2蒙古族老年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受多種因素影響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是否接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與年齡、文化程度、有無配偶、月收入、居住方式、身體健康狀況、有無子女7個因素有關。根據多元回歸分析結果,是否接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與以下6個因素密切相關。
3.2.1有無子女 本研究中,無子女老年人比有子女更愿意選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OR=5.82,P<0.05)。在游牧民族社會制度中,每個蒙古包就是一個社區,為抵抗外來侵襲,家庭成員必須團結一致。蒙古族人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道德價值觀,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孝”[5]。因此有子女的老年人能夠得到子女更好的照顧和陪伴,而無子女的老年人由于缺乏子女支持,更需要社區的照顧。
3.2.2文化程度 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與居家養老服務的接受程度有關,大專以上蒙古族老年人對社區居家養老最為青睞(OR=20.30,P<0.01),這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6]。分析原因可能因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思想比較開放,更容易接受有別于傳統家庭養老的新事物,此外文化程度較高的老年人社會地位及收入較高,更傾向于精神文化生活更為豐富的新型養老模式。
3.2.3身體健康狀況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老年人慢性病的絕對數量仍將保持增加[7]。調查顯示,老年人隨著患慢性病數量的增多,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隨之增加。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的各項功能逐漸衰退,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自理能力[5],導致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對各種服務的需求比生活能夠自理的老年人更高。本研究表明健康狀況一般或差的老年人對社區居家養老需求更多(OR=7.64,P<0.01)。
3.2.4人均收入 蒙古族老年人選擇社區居家養老與人均收入成正比,月收入在3001~5000元、>5000元以上的老年人比月收入低于1 000元者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高(均P<0.05),這與劉奕等[8]在對西安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研究一致。經濟水平越低的老年人,越無力購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越需要政府給予醫療護理和便民服務。收入對城市老年人的居家養老保障需求有正向影響,高收入老年人愿意通過消費來換取更好的養老服務,提高生活質量。
3.2.5居住方式 居住方式的不同會影響老年人對養老服務需求的選擇。目前,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由于獨居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料上得到的幫助較少,與家人的溝通交流機會也少。研究表明,獨居老年人因面臨著健康狀況差、缺乏照顧、經濟困難、長期孤獨、缺少親情的慰藉、容易發生心理問題等成為養老的重點關注人群,尤其需要社會的關注和幫助。本研究中獨居老年人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較非獨居老年人更高(OR=4.97,P<0.05),這與既往研究結果[9]一致。
3.2.6有無配偶 配偶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伴侶,在精神和生活上都能給予彼此相應的照顧和支持,因此,對于有配偶的老年人來說,無配偶的老年人更需要社區居家養老服務[2]。本研究中無配偶老年人較有配偶老年人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更顯著(OR=4.64,P<0.05)。針對這類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可以增加文化活動、心理咨詢等服務項目,豐富其晚年生活,及時發現有關心理問題[10]。
3.3蒙古族老年人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呈多元化 蒙古族老年人希望社區為其提供的養老服務主要有3個方面,包括生活照顧類、醫療保健類和精神文化類。在生活照顧類服務需求中,老年人希望設立“老年餐桌”的人數最多,所占比例為38.5%。此調查結果與郭莎莎等[11]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調查者提出,在“老年餐桌”中增添蒙餐如奶食品、手把肉等能夠更符合他們的飲食習慣。此外,上門保潔、外出陪同等也成為老年人較為迫切的需求。
在醫療保健類服務需求中,希望社區有較高水平的蒙醫醫院的需求最為迫切。其次對于突發疾病的緊急救助需求比例較高。老年人對于水平較高的社區醫院需求比較大,目前社區雖設有社區醫院或者衛生服務站,但由于社區醫院醫療水平低,無法滿足老年人就近看病的需求,多數老年人更愿意選擇三甲醫院就醫[12]。此外,社區中蒙醫醫院較少,蒙古族老年人常由于語言不通導致就醫不便。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繼續拓展醫療服務項目、改善硬件配套設施、提高醫療水平,增設蒙醫醫院,為蒙古族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有效的醫療衛生服務[13]。社區為選擇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的服務項目與其晚年生活質量密切相關。
蒙古族老年人對精神文化服務需求日益增高。目前,社區內所提供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服務項目形式單一,針對于蒙古族特有的民族文化體現僅停留在社區的各類標志中有蒙文,社區舉辦的各類文藝活動中蒙古族歌曲、蒙古族舞蹈,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上均未明顯突出民族文化及其特色。因此為豐富蒙古族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區應加強民族特色公共文體活動空間及設施的建設。開展符合老年人的文娛體育教育科普的活動,開設各類興趣班,如馬頭琴、長調、蒙古舞等。老年人對法律援助和心理咨詢服務也有一定的需求,社區可通過邀請專業人士開展相關活動,滿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14]。
3.4呼和浩特市蒙古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還需進一步提升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呼和浩特市蒙古族老年人對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有較大的需求,但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供給處于較低水平,甚至不能滿足基本的送餐、家政保潔等日常生活需求。蒙古族特色的精神文化服務和蒙醫特色醫療服務更為缺乏。因此也導致呼和浩特市蒙古族老年人對目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滿意度不高。
以蒙古族老年人的實際需求情況為導向,提供有針對性、多元化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滿足老年群體的個體化需求,提高少數民族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整體水平[15],有利于增強少數民族老年人幸福感,構建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