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厚建,林紅麗
(山東省榮成市人民醫院,山東 威海264300)
整體觀念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源于古人特殊的思維方式。因此,探求古人特殊的思維方式,才能保持中醫的特色和優勢。
中醫理論的整體觀念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天人相應,二是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現代生物全息律與中醫理論的整體觀念相吻合,古時雖沒有全息律的概念,但古人早已認識到人與自然界存在全息性質的聯系。如孟子說:“萬物皆被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人身具有宇宙的全息,返身自求使形神合一,這就是最大的快樂。他提出“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學問之道,從根本上講就是把迷失方向的心找回來。古人認識事物所形成的整體觀念與古人注重修身養性、返身而求,使特殊思維方式得到充分展現有關。
中醫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對古代醫家的思維方式有很大影響。道學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并普遍存在于天地萬物之中。道在人的心中稱為道心、真知或元神,人們通常所用的那部分心智稱為人心、靈知或識神。道在心中,如月在水中,就像知水中月即知空中月一樣,得自我心中的元神真知即是得道。得道即是天地萬物與我同體的境界,這就是古人常說的“天人合一”。古人認識事物所形成的整體觀念,取決于認識的主體——心智本身的整體性。由于元神真知具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整體性,說明整體觀念是古人元神真知得到充分展現所取得的寶貴經驗。
古人認為,陰陽是宇宙間普遍的規律。人的心智也不例外,同樣有陰陽之分。元神真知源于先天,一切境遇不迷,故屬陽;識神靈知來自后天,且見景生情,隨風揚波,故為陰。二者相互依存,互為體用。靈知無真知則不靈,真知無靈知則不知。平常人識神靈知執迷于外,元神真知掩蓋于內。求得元神真知的方法是收心,收心之法是破除人心(識神)對外界事物的執著。識神不著于外,則自然歸根與元神合一。識神歸根而靜,則元神發揮作用,這就是道學中所講的“識神止,元神興”。
古代很多書籍中都證實這種特殊思維方式的存在。如《黃帝陰符經》中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莊子說:“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謂大疑乎。”“知止乎其所不知,至矣。”這里的“不神之神”與“不知之知”都是指元神(真知)。儒學所講的“正心”亦是指這種“不知之知”。如《大學》講:“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也。”佛學認為“知見立知即是無明,知見無見即是涅槃”,有知見卻不知有知見的這種境界,佛學稱為“心的一境性”。道書《西升經》認為:“能知無知,道之樞機。”因為知道有無知之知的存在,才有希望斷除所知障,從而獲得真知。歷代醫家都重視這種特殊的思維方式,趙學海說:“醫理無窮,脈學難曉,會心人一旦豁然,全憑禪悟。”薛雪說:“因知不根于虛靜者,即是邪術;不歸于易簡者,即是旁門。”
綜上所述,整體觀念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與古人特殊的思維方式得到充分展現有關。古人特殊的思維方式是中醫的特色和優勢所在,而欲探求古人特殊的思維方式又必須學習中國古代文化,無論是道學的“識神止,元神興”、佛學的“轉識成智”還是儒學的“格物致知”,都是教人破執收心以獲得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