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瑞豐,牛志健,馬學芹,郝 舒,竇中偉,李永春
(山東中醫藥大學,濟南250355)
患者,男,45歲。初診日期:2018年7月1日。主訴:雙下肢重墜脹痛半年余,水腫1周。現病史:患者長期從事一線教學工作,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下肢重墜脹痛,遇勞加重,休息后減輕。1周前久立授課后出現雙足踝部輕度水腫,夜晚抬高下肢休息后癥狀緩解,未予以治療。近期連日工作,上述癥狀愈發明顯。行心功能、肝功能、腎功能、尿常規及下肢靜脈造影檢查均無明顯異常。為求治療來我科就診。刻下癥:雙下肢重墜脹痛,小腿為甚,久行久立后易疲勞,時感瘙癢,雙小腿皮色灰暗,散見迂曲擴張的表淺靜脈,足踝部、脛骨外側輕度水腫,皮膚緊繃,休息后癥狀略有緩解。偶見胸悶氣短,乏力。納眠可,小便調,便秘7年余,3日1行,質硬難排。舌質暗,苔少,脈沉細。西醫診斷:下肢慢性靜脈功能不全。中醫診斷:筋瘤,證屬氣虛血瘀。治則:通補宗氣。治療方法:膻中、雙天樞、雙足三里麥粒灸配合通補宗氣針法。操作方法如下。
(1)石蠟療法 將醫用石蠟放入恒溫蠟療儀內加熱融化,待石蠟完全融化后,用專用蠟盤將石蠟冷卻凝固成餅,表面溫度45~50℃。蠟餅表面包裹塑料布平鋪于治療床上,患者取仰臥位,暴露雙下肢放置于蠟餅上,外裹棉被以保持溫度。隔日1次,每次治療30 min,共治療7次。
(2)麥粒灸療法 取穴膻中、雙天樞、雙足三里,選用5年陳艾,以拇、食二指將約0.5 g艾絨捻轉揉搓成麥粒大小(直徑約3 mm,高約4 mm)的紡錘形艾炷,每個艾炷確保密度均勻。按先膻中,次雙天樞,后雙足三里順序施灸,用棉簽蘸少量清水涂擦腧穴表面以固定艾炷,放置麥粒灸后以線香點燃艾炷頂端,待患者自覺局部灼熱疼痛時,用鑷子快速取掉殘灰,再取下壯施灸,每次每穴灸6~9壯,以患者局部皮膚潮紅且無皮損為度。隔日1次,共治療7次。
(3)針刺 取穴:①雙側肺俞、心俞、脾俞、腎俞;②雙側太淵、內關、復溜、大都,中脘、氣海。患者先取俯臥位,采用0.30 mm×25 mm一次性毫針針刺①組穴,后取仰臥位,采用0.30 mm×40 mm一次性毫針針刺②組穴。其中肺俞、心俞均向下斜刺13~20 mm,其余穴位常規針刺。針刺得氣后均施以平補平瀉法,兩組穴位均留針20 min,每日治療1次,共治療14次。囑患者多休息,盡量避免久行久立,清淡飲食,保持大便暢通。
治療3次后,患者自述雙下肢重墜脹痛感減輕。治療10次后,水腫消退,脹痛、瘙癢等癥狀基本消失,下肢皮膚松弛。繼續治療4次以鞏固療效。6個月后隨訪,患者自述未再發。
按語:下肢慢性靜脈功能不全指由于靜脈結構和功能異常導致靜脈回流不暢、靜脈壓力增高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和體征,是臨床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下肢沉重、酸脹、水腫、靜脈曲張、色素沉著、營養不良及靜脈性潰瘍等,具有病程長、病情逐漸加重的特點。現代醫學以手術治療為主,配合藥物、壓力治療等,但治療創傷大,恢復時間長,治療費用高,術后易復發,給患者及社會帶來極大的負擔[1]。該病屬中醫“筋瘤”范疇,主要原因為先天稟賦不足,加之久立久行,過度勞累致使氣虛行血無力,血壅于下,則濕邪、瘀血壅滯阻脈,血管迂曲擴張,形成筋瘤。
《靈樞·邪客》言:“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表明宗氣具有貫心脈而推動氣血運行的生理功能。《靈樞·刺節真邪》云:“宗氣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氣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表明宗氣與下肢脈中之血的密切關系。宗氣,又名胸中大氣,由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氣和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相合聚于胸中而成。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說:“大氣者,原以元氣為根本,以水谷之氣為養料,以胸中之地為宅窟也。”[2]認為宗氣本源于腎氣,進一步充實完善了宗氣理論。故宗氣充盛與否依賴心、肺、脾、腎四臟生理功能正常,通補宗氣亦應從此四臟入手。只有宗氣充盛且下行至足通暢,才能有力推動下肢脈中血液回流,血行濕化,則諸癥皆消。
蠟療即石蠟療法,因其保溫時間較長,能使機體組織受到持久的溫熱作用,從而加速血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石蠟在冷卻過程中體積會逐漸縮小,與患處緊密接觸,對機體組織產生擠壓,在促進熱度向深部傳導的同時,還可防止組織內血液和淋巴液滲出,促進滲出液的吸收,是“火調”的體現[3]。艾灸法具有益氣升陽、溫調氣機的功效,而麥粒灸法刺激面積小,刺激強度大,使灸法溫經、益氣的作用凸顯,補虛作用更為顯著,對于臟腑功能低下、氣血虛弱所致的慢性頑固性疾病,以其獨特的優勢被廣大臨床工作者認可[4]。膻中屬心包募穴,為氣會,是宗氣會聚之處,以麥粒灸法益氣溫陽、振奮并調動宗氣;《靈樞·衛氣》中對氣街有言:“故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與沖脈于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于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天樞、足三里分屬腹、脛氣街,灸之引宗氣下行,灸法的應用亦是“火調”的體現。心俞、肺俞、脾俞、腎俞分屬本經背俞穴,取其“陰病治陽”之意,通補四臟氣血經氣。內關穴通于陰維脈,陰維脈“起于諸陰之交”,與足三陰經會于任脈,對下肢陰經血證具有疏通作用。太淵穴是肺經原穴,為脈會,在補益肺氣的同時亦有通調血脈的雙重作用。大都穴為脾經滎穴,主治體重肢腫,《黃帝內經》有云:“病變于色者,取之滎。”屬對癥取穴。中脘穴為胃之募穴,深刺可補脾益氣和血,疏通經絡,扶正祛邪,治療屬虛屬瘀的疾病。以上諸穴補脾益肺以培宗氣之源。復溜穴功在補腎滋陰,利水消腫。氣海穴是先天元氣匯聚之地,針之生發元氣以滋宗氣之根。太淵、大都、復溜分別為肺脾腎三經的母穴,體現了“虛則補其母”的用穴規律。十穴合用,通補宗氣,氣旺則血行濕化,諸癥自消。